20世纪Nature封面上的中国研究成果

2020-03-16 03:31
学苑创造·C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臂日刊中国科学院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世界顶级科技期刊Nature才吹灭150岁生日的蜡烛,150年的漫长时光,不仅见证了全世界科学发展的踌躇与磕绊,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的重大科学突破。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中国科研时,我们会发现一条昂扬的增长曲线——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研发支出的快速增加帶来了科研的爆发式成长,Nature发表的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也有可观增长。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2000年以后,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动人心的中国研究成果。

Nature 1869年创刊于英国,由天文学家、氦元素的发现者之一——英国人洛克耶(1836-1920)创办,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Nature在创刊之初的定位是:由真正的顶尖科学家运营的科学和科普期刊。一开始,Nature不但发表学术论文,还发表通俗文章、科学杂谈、书评甚至科幻小说。直到今天,Nature依然登载科普和科幻作品。

现在,Nature刊载的文章已经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Nature的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2002-水稻的故事

2002年11月21日刊的Nature封面讲述了水稻的故事。中国科学院的冯旗和同事发表的论文报告了对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序列测定,共有3548万碱基对;并对水稻4号染色体所含的基因进行了预测分析,共鉴定了4658个基因;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的序列;以及对水稻亚种之间比较、重复序列、基因簇进行了研究。这是中国首次完成的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2003-“顾氏小盗龙”化石

2003年1月23日刊的Nature封面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徐星等人对“顾氏小盗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论证了“顾氏小盗龙”是一种四翼动物,并且可能会滑行,代表着迈向活跃的拍打飞行阶段的飞行演化,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4-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图

中国科学院的柳振峰及同事成功测定的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在2.72 ?分辨率下的X射线晶体结构图成为了2004年3月18日刊的Nature封面图片。这一结果将人们关于光合作用中所涉及的光能收集和能量转移过程的知识全面提升到原子数据水平。(注:?为长度计量单位,1 ?=0.1纳米)

2006-恐龙演化的研究

中国科学家对恐龙演化的研究再次登上了2006年12月14日的Nature封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孟津及同事报告了来自中国内蒙古的一种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远古翔兽”),这一发现将哺乳动物滑行飞行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000万年,也进一步证明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在形态、分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分异要远远超出我们以往的认识。

2009-同位素“年龄”

因为终于测定了比较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出土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头骨登上了2009年3月12日的Nature封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沈冠军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表明,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比之前的估计早了近30万年。

2010-基因测试

中国科研人员采用短序列测序技术,对北京奥运吉祥物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10年1月21日的Nature上。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全面掌握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对大熊猫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1-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

2011年3月31日的Nature封面故事报告了沈阳师范大学孙革等人在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部首次发现的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距今约1.24亿年,这一发现为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2015-埃博拉病毒

2015年8月6日刊的Nature封面故事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该研究对2014年秋天在塞拉利昂5个地区收集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进行了基因组序列分析,追踪了埃博拉疫情后期阶段这一病毒的多样性和进化。该项研究由包括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

2017-薄膜镁合金

2017年5月4日刊的Nature封面显示了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捕获的异常坚固的薄膜镁合金的微观结构。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将纳米结晶度的好处与单相非晶态金属玻璃的优点相结合,研制出了接近理论极限的坚固的薄膜镁合金材料。

2018-农业发展

2018年8月30日刊的Nature封面故事关注了农业发展问题。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着力培育高产量粮食作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被称为“绿色革命品种”的优质作物存在一个问题:氮素利用效率不高,需要施用大量对环境有害的肥料才能对它们完全加以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傅向东等人的研究表明,提高GRF4蛋白的活性可以提高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同时保持其高产量。他们认为将这一研究结果应用于绿色革命品种的育种,或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8-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归巢机制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是脊椎动物生命中所需血细胞的全部来源。HSPC最初来自于发育胚胎背主动脉的内皮细胞,随后迁移至专门的微环境中,并进一步生成血细胞。在2018年12月6日刊的Nature中,中国科学院的潘巍峻及其同事阐述了HSPC的归巢机制。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胚胎,发现巨噬细胞样细胞起着“先导细胞”的作用,能引导HSPC归巢并帮助其在微环境中停留。

2019-恐龙的艺术想象图

2019年5月9日的Nature封面展现了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的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的王敏等人描述了距今1.63亿年的长臂浑元龙化石。长臂浑元龙是一种擅攀鸟龙科长恐龙,这一类群一般被复原为体型较小、带羽的攀树恐龙,手部和手指均很长。但是长臂浑元龙很不一样,它是第二种有证据表明长有羽毛和类似蝙蝠的膜翼的擅攀鸟龙科恐龙——膜翼由名为针状骨的附骨支撑。第一种此类标本是2015年发现的奇翼龙,其膜翼曾引发了一定的争议。长臂浑元龙的发现表明奇翼龙并非孤例,除了羽毛之外,擅攀鸟龙科恐龙可能普遍具有类似蝙蝠的翅膀。

2019-天机芯

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基于神经科学,试图构建类似大脑的电路;另一种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在2019年8月1日刊的Nature中,清华大学的施路平和他的同事介绍了“天机芯”(Tianjic),一款将前述两种方法集成到同一个混合平台的电子芯片。“天机芯”具有多个可轻松重构的功能核,能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电路。为了展示这种方法的潜力,研究人员将芯片集成到一辆无人智能自行车中,该自行车可以实现自平衡、语音控制、探测和避障,所有这些功能都源于“天机芯”能够同时处理多种算法和模型。

猜你喜欢
长臂日刊中国科学院
长臂国奇遇记
中国科学院1977年工作会议与全国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
美国“长臂管辖”有何法律依据(答读者问)
山口组放下屠刀拿菜刀
校园改革与新文化运动
长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