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南地区民族工艺品的传承

2020-03-16 03:25马艳芳黄恋马兴峰赖鸣姝杨福才陈茜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承

马艳芳 黄恋 马兴峰 赖鸣姝 杨福才 陈茜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琳琅满目的商品逐步替代了民族手工艺品的作用,很多民族工艺品的传承面临濒危,为此,文章将从民族工艺品现有的传承方式着手,对民族工艺品进行推荐传承模式以及保护性开发进行浅析。

关键词:民族工艺品;传承;保护性开发

一、民族工艺品面临的危机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简称西南地区。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据资料记载,仅西南地区就居住着超过30个少数民族,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婚丧、嫁娶、服饰等的文化传统。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的手工艺品还被称为“漆艺的源头”,然而,西方文化的渗入、工业化浪潮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冲击等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也使得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况中,与此同时现有的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方式却不尽如人意。

二、民族手工艺品传承的概况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曾长期自给自足自制生活用具、服饰、建筑装饰品等手工艺品。以彝族为例,彝族的手工艺品中以黑、黄、红为主色调,配合其他颜色形成造型古朴、颜色绚丽的艺术特色,其中被称为“漆艺的源头”的彝族漆器更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旅游经济开发价值。但目前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只有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地方市场上才有栖身之所,且民族工艺品的传承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未来走向不免令人担忧。

三、现有的传承方式

目前民族手工艺品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式作坊,这种方式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内部串行流转,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自家父辈对民族手工艺品的理解与坚持,对手工艺品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然而,这种串行传承并不利于大范围的覆盖传播,并且家庭式作坊极易因为商品经济冲击、受众爱好转移、生产方式落后等造成传承断代,更有甚者直接导致手工艺品的失传,并且经常出现产品种类单一、样式老旧等一系列问题;二是通过拜师传授,师傅面向自身周边的小范围社会招生,以书籍、手工艺品实物等为媒介进行“言传身教”,这种方式突破了家族式传承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增大了延续的可能,但在历史长河的检验中也暴露出了问题,在过去,拥有一项技术就可以不用挨饿受冻,很多人也是因为这点才被动选择的投身手工艺品的制作,而如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况且大多数手工品都有劳神伤身的特点,在脑力劳动也能够创造财富的今天,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无人继承的画面也就不言而喻了。

实际上,很多的民族手工艺品从业人员中,年迈的传承人更愿意恪守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方法,他们一般拥有夯实的工艺技能、“当众孤独”的专业素养,但缺乏创新意识,不肯革新。对于中年传承人,他们更愿意在传承祖先文化的同时,加入当前的流行元素,比如“上新了,故宫”系列,匠师给与手工艺品更多的意义与创新的同时使之更加接近于当代人的审美,年轻人也愿意为此买单。然而,在对于手工艺品事业,大体上各阶段传承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从事着一项伟大的事业,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仅认为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民族手工艺品的深刻领悟。

四、推荐传承模式

在民族工艺品从业人员日渐下降、传承人呈现老年化的现实下,如何突破这种窘境让民族手工艺品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传承下去显得日益重要。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正迸发着她的活力,笔者认为,将民族工艺品融入到互联网经济中不失为一种好的传承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达到万众受育的效果,新媒体开拓的更多元的传播格局,最大范围的将手工艺品的价值与魅力抛向大众从而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有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传承手工艺品中,建立民族工艺品信息数据库保留“原生”工艺的制作、用料等工艺,使得传统技艺得到保存。同时对于民族工艺品的保护性开发也尤为重要,建立健全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将民族工艺品融入到家具装饰、建筑材料等上,通过产生经济效益刺激民族工艺品传承的生态,让从事手工艺品传承的从业人员得到经济支持,不必为生活琐事被迫放弃从事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弘扬,同时政府应通过宣传杰出传承人代表等方式加大营造重视民族手工艺品传承的社会氛围,做好传承人坚实的后盾,同时让传承人重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五、结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演以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市场不斷壮大的同时民族工艺品也也可避免的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且面临着衰竭,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增大民族工艺品的魅力和传承,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责权管理以及角色认知,做好保护民族手工艺品的“前锋”,同时也要为传承人承担好“后卫”;另一方面,对于传承人应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提高产品的创新度,创造出符合社会大众期待却不失去“原生”特色的匠人产品,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自觉参与到民族手工艺品保护性开发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黄松.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3).

[2]刘剑,黄桂娥.彝族服饰艺术的产业化研究———以 黔西北彝族服饰为个案[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4).

[3]李寿旭.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和保 护——以贵州德江土家族傩文化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18 (1):120-123.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