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字合成复合词的认知图式分析

2020-03-16 03:25靳欢畅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靳欢畅

摘要:汉语指人的合成复合词中,“者”字合成复合词占重要地位。本文从认知图式角度分析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包括对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的分类,对其认知图式的分析:总体采用部分-整体认知图式,“VO-者”的语序是事件图式的体现,“OV-者”的语序是实体图式和特征图式的凸显,现代汉语中“VO-者”和“OV-者”均可的现象则是认知图式—实体图式、特征图式和事件图式根据表达需求不同的此消彼长。

关键词:“者”字合成复合词;认知图式;O、V的语序

1、引言

汉语指人的合成复合词中,“者”字合成复合词占据重要位置。首先,要明确合成复合词(synthetic compound)的定义。布龙菲尔德(1933)率先提出此概念,他认为“meat-eater”这种词是合成复合词。汉语中的例子有“会议参加者”,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中关系,还涉及到动词“参加”,域外论元“者”和域内论元“会议”,有一个完整的论元结构,各个成分之间并非意义的简单叠加,也可能经过位置的调换等操作,属于合成复合词。

关于“者”字合成复合词,有许多学者从形态-句法接口的层面对其构造进行了分析。如顾阳、沈阳(2001)认为其结构变化反映了词库和句法的界面特征,运用论元结构理论解释了其构造;程工(2005)研究了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的几种分类,并解释了“者”字合成词构成的复杂性,这些研究对本文有较大启发。

除了上述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认知图式(schema)角度探究。合成复合词并非简单的意义叠加,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会历经更复杂的过程。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的内部构造复杂,语义凸显也不尽相同,其语序的生成包含不同的认知图式。

2、汉语“者”字复合词的表层语序分类

汉语“者”字复合词中的“者”是词缀,表示有某属性或者做某动作的人。

本文结合程工(2005)的分类,我们以表层语序的不同将“者”字复合词分为以下几类(V代表论元关系中的中心词,O代表域内论元):

(1)现代汉语中,若V和O都是单音节,或者V为单音节时,大多采用“VO-者”的语序,如:

购房者    面壁者    吐痰者    持卡者    爱美者    得大利者

(2)现代汉语中,若V和O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一般采用“OV-者”的顺序,如:

社会主义建设者 聋人终结者 地下城守护者 财富创造者 电脑操作者 科学研究者

(3)现代汉语中,存在V和O为双音节时,“VO-者”、“OV-者”均可接受的情况,如:

电脑操作者 操作电脑者

病毒制造者 制造病毒者

假币贩卖者 贩卖假币者

(4)古代汉语中,不管V和O的音节数为多少,基本上都为“VO-者”,如:

失天下者 怨讼者 假舟楫者 劝酒者 耕田者

3、汉语“者”字复合词的认知图式

王寅(2007)提到,“图式是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人类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性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也就形成了认知模型(即CM)。”人类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概念对应范畴,同时也获取了意义。

3.1总体认知图式

“者”是词缀,其抽象语义是人,在“者”字复合词中都置于末尾,这和某种认知模式相关。

Lakoff(1987)提及了七类意向图式:容器、始源-路径-目标、连接、部分-整体、中心、边缘、上下、前后。汉语“者”字复合词可以用部分-整體的图式来解释。“者”表示人,是一个基本的整体范畴概念,包括了所有的人,它前面需要区别性的成分,来突显出人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个,“者”前面的成分代表了部分,所以可以用部分-整体的图式来阐释。例如“购房者”中,“购房”是区别性成分,表示部分,而“者”是整体,这个词是指所有人中购房的那一部分人。有时,甚至要经过两次部分-整体的认知,比如“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可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若是取后一种划分,则要首先在整体的人中划分出做建设工作的那一部分,即“建设者”,再从做建设工作的人中划分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那一部分,即“社会主义建设者”。

总体上采取“部分-整体”认知图式,是“者”字合成词的认知基础,无论其他的参数如何变化,“者”字在构式末尾的语序不会变。

3.2具体的三种认知图式

除了总体的“部分-整体”认知图式,人们还会从具体的三个方面认知。

Ryder(1994)在对复合名词的大量考察基础上将图式划分为实体图式(entity schema)、事件图式(event schema)和特征图式(feature schema)。人们对“者”字合成复合词的认知同时包含了这三种图式,只不过在不同的词中各种图式的力量会此消彼长。

实体图式指将词语在认知中映射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体上。比如“土地占有者”一词,通过实体图式,可以映射到占有土地的这种人的实体上;事件图式指将相关的名词和其涉及的事件联系起来,合成复合词本就有一个完整的论元结构,不可避免会映射事件。“操作电脑者”一词中,与这种人相关的事件是操作电脑。特征图式即用V和O指称一类人,实际上是把V和O联结在一起的特征加诸于这类人的身上。比如“吐痰者”,“吐痰”是一种不道德、为人所谴责的行为,那么“吐痰者”就有不道德、被谴责的特征。

3.3认知图式与O、V的语序

3.3.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VO-者”

第2节提到,古代汉语中几乎都是“VO-者”语序,现代汉语中若V和O的音节简单,则大多表征为“VO-者”。

明显可以看出,VO的顺序和句法构造是一致的。Turner (1996)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时间,可产生出一个抽象的故事结构,基于其上可形成抽象的句法构造。故事结构——“施事者+动作+受事者”,句法构造——“S+V+O”。

3.1提及,“部分-整体”认知图式是“者”字复合词的认知基础,“者”必须放在末尾,相当于S必须置于末尾。而VO的语序则是仿照句法,运用了故事图式。“VO-者”的语序体现三个认知图式中的事件图式。

3.3.2现代汉语中的“OV-者”

现代汉语中,若V和O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一般采用“OV-者”的顺序。

双音节和多音节会给人以短语或句子的错觉,于是运用句法回避的方式,选择和句法相反的构词语序——“OV-者”

从认知图式的角度看,事件图式的力量消减了,实体图式和特征图式凸显出来。

3.3.3现代汉语中“VO-者”和“OV-者”均可的现象

现代汉语中,存在V和O为双音节,“VO-者”、“OV-者”均可接受的情况,但是由于认知图式不同,两者的语义侧重点不同:“VO-者”是事件图式的凸显,可能会指称正经历某一事件的那个人,表示特指;“OV-者”是实体图式和特征图式的凸显,表示现实社会中有某特征的一类人,表泛指。“贩卖假币者”和“假币贩卖者”:

我市破获了一起销售、使用假人民币案件,当场缴获面值近2万元的假人民币,抓获使用假币的犯罪嫌疑人4人、贩卖假币者 2人。(《厦门日报》)

“贩卖假币者”是“VO-者”式,上例中有“当场缴获”等字眼透露出事件现场的背景,这时“贩卖假币者”的认知图式是事件图式,表示当场在贩卖假币的那两个人。再看“假币贩卖者”:

终结假币贩卖者(中国警察网新闻标题),这便是泛指要终结社会上有这样特征的人。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另有,“操作电脑者”和“电脑操作者”,前者表示特指,后者泛指。

综上,本文认为汉语中“者”字合成复合词基础认知图式是部分-整体的认知图式,另有三种具体的认知图式—实体图式、特征图式和事件图式,随着参数的不同,随着参数的不同,前两者和后者的力量此消彼长。

参考文献:

[1]布龍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程工.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及其对普遍语法的启示[J].现代外语,2005 (03).

[3]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J].中国语文,2001 (02).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Ryder,M.E.Ordered chaos:The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noun-noun compound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Linguistics,123.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7]Turner,M.The Literary Mind: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