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字语法研究

2020-03-16 03:25黎夏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海经

黎夏

摘要:古典名著《山海经》自问世便以“奇”著称,其中古汉语语法现象更是值得深究。本文将以全书的“是”字为研究中心,归纳分析其词性与语法作用,体会古著中的语法特色。

关键词:山海经;“是”;词性;语法作用

《山海经》是百科奇书式的古代文化著作。本文将从语言文字视角上展开,选取“是”字进行探究。首先,先分析著作中的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最主要作为虚词,有代词和助词两种。在句中为代词时充当主语、定语或宾语,作助词时为宾语前置的一个标志。以下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一)“是”作代词,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可翻译为“这”,代指某一个地方、事物。例如:

1.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西山经)

2.又东三十五里,日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中山经)

第一句的“是”指代某座山的区域,做为涵盖性主语。类似“是多……”的地方甚多,其后面一般接的是生活在某处的动植物,构成存现句。

(二)“是”作代词,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可翻译为“他(它)”,代指人或其他生物。例如:

1.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北山經)

2.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海外东经)

3.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大荒西经)

第一句的“是”指头白身青足黄的那个生物,第二个指的是“天吴”神。规律一般是先描述再道名。也有先道名,再用“是”字句突出对象的重点。从中可以发现,“是”字句带有总结特征,一般是文中核心和突出的地方。

不妨从汉字学角度猜想,为什么用“是”字的强调总结效果会比较好。它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就是正、不偏斜。这让人感到一种肯定与稳当,所以用起来也就具有总结概括效果了。

(三)句子中的“是”出现作代词代主语时,当它之前已经有一个明确的主语对象,这时的“是”起到的是复指句子中的主语的作用。例如:

1.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海内经)

2.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棰。(海内经)

与直接用“是”作主语开头不同,所指对象位于“是”前,同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起到使句式更加整齐的作用。像“乘厘”在上一句结尾、下一句顶针,“后照”也如此,让人感觉句式齐整并且有音韵美。

(四)“是”作代词,充当句子中的定语。句式结构多为“是+名词+也”,其中名词一般为“山”,也有其他名词事物。如:

1.是鸟也,而南流注于渤海。(南山经)

2.是山也,冬夏有雪。(北山经)

这类句式较为统一和简单,“是”字均起到限制伴随名词的作用,作为总起句。但这种句子多出现于《山经》而少见于《海经》。

(五)“是”作代词,用作宾语。例如:

1.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南山经)

2.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西山经)

第一句中的“是”翻译过来就指代了前面的“中谷”,“条风自是出”的中心语是“出”,那么“条风”怎么出呢?就是“从谷”出。这个“是”虽然放在动词前,但它跟随的是介词“自”。

第二句中的第二和第三个“是”同样位于动词前,代“玉膏”,黄帝吃的就是它。

在先秦,由代词“是”充当的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比较常见。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六)“是”作助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帝下两坛,采鸟是司。(大荒东经)

2.维宜芑苣穆杨是食。(大荒南经)

以上的“是”用来标志前置宾语,“采鸟”是“司”的宾语,“芑苣穆杨”是“食”的宾语。用法跟第(五)种不同的是,“是”不再指代意义,因为对象已经置于它的前面。在《山海经》中,这类用法极少且句型单一。到后世才逐渐有多样的宾语前置式,比如“唯+宾语+是+动词”,如“唯利是图”。

(七)“是”字作为实词的组成部分

1.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北山经)

2.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北山经)

“是”的实词意义并不明显,只作为山名中的成分。至于为什么以此命名,是谐音或别有用意,就当是古人留下的谜题吧。

据统计,“是”字在《山海经》中作为虚词出现了151次,其中代词的比例高达91%。可见当时,“是”字用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但仍较局限。其他虚词的用法也较单一,如“又”都用作副词,“其”作代词,“也”作副词。相比之下,“是”字用法较为丰富。当然表原因、转折等用法还未能体现。

从“是”字在各章分布的情况看,数量是不均衡的,《山经》中用的频率较高。有的章节,如海外南、西、北山经未发现踪影,唯有海外东经一处。《山经》反复出现的“是多……”在《海经》找不到一例;《海经》里“是”构成宾语前置在《山经》中也不见踪影。二者之间也有继承关系,比如“是食人”一句在《海经》里也有出现。一部著作中,如若是同一作者,前后语法风格定不会那么大,结论就是作者不一样,且叙述风格不一,成书一定也历经很久。

“是”的用法,为著作增添不少亮色。“是”字句丰富了词汇量和句式,增加可读性,使语言表达更灵活通畅,语言节奏的变化不显得那么单调。试想若全文都“其”,“其山也”、“其食人”,岂非很枯燥无味?对同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丰富语言,体现经久不衰、传承发展的汉字文化,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研究著作的语法现象,以此为一个缩影,也能品味到中华汉语文化魅力。

结语:

本文归纳《山海经》“是”的词性和作用,词性主要为代词,小部分是助词,并于行文中列举高频出现的“是”字句式。通过分析,深入了解著书。从表达效果看,“是”的灵活丰富了汉语语言、展现文化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焕良释译.《山海经》阅读无障碍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2.6.

[2]陈民镇.走近《山海经》[N].中华读书报,2019-06-19 (009).

[3]李佰萍.《山海经》存在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4]满祥.《山海经》虚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山海经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山海经夫诸
玉石与《山海经》祭山礼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