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中国红”

2020-03-16 03:25袁淑芳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认知

袁淑芳

摘要:汉语词汇是汉语反映其文化的方式之一,色彩是最容易引起视觉注意的因素,二者结合形成的汉语颜色词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而形成了汉语颜色词独特的文化义。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探究汉语基本颜色词之一“红色”。以古语为主,对红色颜色词的文化渊源、产生及发展进行纵向研究,列举文献用例进行客观描述,归纳红色颜色词词义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红色词;文化内涵;认知

红色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颜色之一。我国考古发现的原始岩画中已有早期人类涂抹动物鲜血的痕迹,山顶洞人会使用赤铁矿粉染红的石珠装饰自己,死者的四周也会撒这种红色粉末。赤铁矿粉近似动物和人类血液的颜色,代表着生命和灵魂,可见早期人类对红色的文化认知首先是生命情感的力量。李泽厚认为此类行为不是原始人类对红色的动物性生理反应,而是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1]即红色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意义。早期红色主要被用来驱除瘟疫厉鬼,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这个习俗在当代中国的许多地区仍有留存。

从古至今,表达“红”这一含义的词有很多,大致列举以下几类:

(1)朱,“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国风·豳风·七月》)

(2)丹,“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纳兰性德《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3)彤,“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李重元《忆王孙·彤云风扫雪初晴》)

(4)赤,“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杜甫《喜雨》)

(5)红,“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葬花吟》)

朱,《说文》释“赤心木,松柏属”。《现汉》释为“朱色,大红色。古代称为正色。”丹,《说文》释为“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彤,《说文》释为“丹饰也。”《玉篇》释为“赤色。”赤,甲骨文中的会意字,从大从火,人在火上。“大火”为赤,因此火的颜色即为红色。《现汉》释为“比朱色稍暗的颜色。”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清代段玉裁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礼记》记载:“周人尚赤。”从卜辞金文的证据来看,商周时期表达“红”的颜色词种类已经很多,尚红意识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这也证明中国人喜爱红色的心理习性由来已久。战国至秦汉时期,五色说结合阴阳五行说,“赤”作为正色被尊崇,而“红”作为间色不被重视。自隋唐起,“红”与“赤”在表示“红”时基本同义,[2]且“红”逐渐失去“粉”的涵义,成为表示红色的基本词。此外,唐开始以官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唐贞观四年规定三品官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朱红)。唐白居易《偶吟》“久寄形於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此后建筑也用红色以示位高权重,明李攀龙《平凉》“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此句中“朱门”即指贵族府邸,类似表达还有“朱户”、“朱邸”等。自此,“红”成为高贵、权势的象征。宋代起,紅色开始普及于民间并走向世界。[3]明清时期,红色在民间广泛使用,百姓赋予其喜庆美好的涵义,现存的红色习俗在明清时期大多已经出现。佳节来临、金榜题名、仕途高就、洞房花烛等喜庆时刻均离不开红色。“红颜”、“红妆”用来指称年轻貌美的女子,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自怜红颜薄命,遭此强横。”清洪升《长生殿·传概》“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近代中国又出现了“革命红”,这是从巴黎公社一脉相承下来“烈士的鲜血”,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红色成为政治符号。诸如“红军”、“红歌”、“又红又专”等都是以红色喻意政治。

现代汉语中红色颜色词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区别也越来越细腻,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新增了多种象征义:(1)顺利、兴旺,如“开门红”比喻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现汉》;(2)真诚、忠实,如“赤胆忠心”(3)气愤、激动,如“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脸红脖子粗”(4)害臊或羞涩,如“脸红”(5)羡慕或嫉妒,如“眼红”《现汉》解释为“形容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而忌妒,甚至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随着历史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红色也有了危险、警告的象征义。“red alert”和“红色警戒”都是对突发危险的“警示”;交通信号灯中“red light”和“红灯”都是警示司机不得通行的标志。[4]

红色被称为中国国色,“红”的主要文化涵义通过中华民族的尚红传统和尚红习俗被传承至今,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当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的历史时期,“中国红”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符号散发其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赵红梅、程志兵:《“红”对“赤”的替换及其原因》,《云梦学刊》2004年第5期。

[3]王芳芳:《“中国红”色彩元素的文化意蕴及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运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刘畅:《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潘峰:《含义颜色词文化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6]杨得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认知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