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开展“戒尺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

2020-03-16 03:25席运生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戒尺惩戒德育

席运生

摘要:当前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困难重重。由于管理方法单一、滞后,导致管理效果不如人意。提倡恢复教育的惩戒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在中职学校开展“戒尺”进校园活动正当其时,对于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德育;惩戒;戒尺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可谓处境艰难,问题多多。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效果不佳是困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探索中职学生管理难点形成的原因,找出破解管理瓶颈的方法是当前中职教育应该认真面对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是天然难题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对自我缺乏清醒认识,导致他们养成了放纵、自私、冷漠、逆反的个性;由于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明确,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经常出现迟到、早退,上课交头接耳、打游戏、看小说、打瞌睡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表现出早恋、打架斗殴、自由散漫等现象。这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校园,给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天然地增加了难度。

2、管理模式简单滞后,管理效果不如人意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沿用普通中学的学生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职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这种模式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已经显露出“不够用”的趋势。针对一部分学生对和风细雨、温和人性的管理方法出现的“抗药性”问题,学校基本上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妥协、让步成了必然选择,学生管理工作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出现不进反退的情况。

3、管理成本逐年增加,管理工作难以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实施,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年攀升。由于学生“难管”、“难教”,导致部分老师在承担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任务时显得被动消极。受政策、法律法规限制,一些学校在改革学生管理模式方面显得有心无力。上述多重因素導致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处在事半功倍的境地,难以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二、惩戒性是教育固有的属性

近几年,社会对教育的诟病越来越多,教育工作动辄就成为众矢之的。大量负面新闻见诸报端让教育工作者更加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这种状况自然是不正常的。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成就人,而不是一味的退让、妥协、示弱。任由教育工作一步步沦落到弱势地位,任由学生管理工作退到无路可退,最终荒的是教育,误的是学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严管就是厚爱,放纵即是惯子,惯子如同杀生。惩戒是教育固有的天然属性。因此、还原教育应有的刚性,让惩戒教育重回校园和课堂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戒尺进校园”的目的和意义

让戒尺进课堂,目的在于利用这种教育手段,发挥其惩戒、威慑作用,教育和警示学生崇尚师道尊严,敬畏校纪班规,做到心有所敬,言有所畏,行有所止,事有所为,引领他们阳光做人、健康成长;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管理教育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敢管能管善管,为教师适当的惩戒教育撑腰,提振师道尊严;让广大家长正确认识教师管教、惩戒学生的必要性。

让戒尺进入课堂,既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载体,也是对德育工作的一个大胆创新,更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其次,戒尺是鞭策自律的一种工具。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教育惩戒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以利于学生成长。同时,戒尺这个特殊的教育工具,也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警示,也约束老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对老师的工作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手握戒尺的老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育人理念。

四、“戒尺”应有的尺度

“教育惩戒权入法已在各界达成共识。但教育惩戒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当边界不清晰、缺乏有效的规制时,其行使就存在潜在的越界风险。因此,确立教育惩戒权的关键在于明确其法律边界。”[2]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戒尺、谁可以动用戒尺、启用戒尺的注意事项等,各校应在法律和正常允许的范围内做出规定,要求惩戒人必须掌握适度适时适合原则,以威慑和警示为主,即便有所“动作”,也不能突破象征、轻微、合理、适当的标准。惩戒过程中要建立惩戒记录,适时向家长通报,同时要做好惩戒后的批评教育工作和思想沟通工作,让受戒学生心服口服并能引以为戒。

“如果一个家庭对抗戒尺,那么,学校的戒尺很容易成为该家庭成员同仇敌忾的对抗对象。”[3]“戒尺进校园”需要各方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礼记·学记》

[2]余雅风  张颖《论教育惩戒权的法律边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3]张丽钧《戒尺回归》《中华读书报》(2017年8月9日)

猜你喜欢
戒尺惩戒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也谈“教育惩戒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