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与行远:朱小蔓先生教育思想的实践影响

2020-03-16 19:09鞠斌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关怀读书生命

鞠斌

遇见其实是一件奇妙的事,人群之中更多的是遇而不见,擦肩而过就再也不回眸了;那难得的、小概率的既遇且见,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遇见朱小蔓先生,就是这样别具价值的小概率事件。先生的人格魅力、教育情怀与学术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提供了人格滋养与学问坐标系,也为我们教师团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照亮了方向。

您鼓舞了我

20年前,在学校的沙龙活动中,我遇见了朱小蔓先生。

那时,我是一个普通而年轻的乡村语文教师,带着初涉人世的怯意,只是静静地、远远地看着。但我却一下子记住了先生的样子:充满鼓励的眼神,认可的点头,富有情感的话语,她对每一个普通教师的表达都有着真切的回应。一位学术精湛且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给人如此温暖的感觉,让人忍不住产生一种想靠近的冲动。

再见先生,是在上海的一次学术论坛上。那次作报告的大家有很多,独有先生的报告至今难忘。先生那次大抵讲的是道德学习和脑培养方面的话题。先生充沛的激情、深厚的学养感染着我,使我萌生出了学习情感教育理论的愿望。我想:当理性的思考通过充满情感的方式表达与呈现出来的时候,那是有光芒的,带有引力的光芒。

当时我还没有阅读过先生情感教育方面的文章与书籍,那单纯的学习愿望纯粹是经由先生的感染所引发出来的。现在细细想来,先生的情感教育思想,不仅在理论建构上,更多的是身体力行之。在先生所构筑的人际互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切的关怀,通过情感力量的激发,生命以整全的状态建立更好的内部自我体认,并与外界他者之间积极联结,进而获得丰富的意义。先生以这样的角度关注着教师的生命状态。是的,当我们以具有教育性的关爱之光来烛照生命时,教育才会拥有一种激活生命、穿透生命关系的伟大力量。

您指引着我们

早在20世纪90年代,先生就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她为我们描述了教师的专业形象,揭示了教师人文素质涵养、提升的路径。她告诉我们:教师要读书,要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要做一名有道德智慧的人,让读书来支撑我们的生命。

因此,在我走上行政岗位以后,不管在哪里,不管走到哪一所学校,和老师们一起读书一定是我首先去做的事情。改造环境布置,增添经典书籍,让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成为老师们的思想之室;以赠书、读书等形式开展一条列的读书活动,让老师们通过书本对照、引导,升华自己,丰厚自己;召开各种小型茶叙活动、读书论坛沙龙活动,使老师们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讲述读书体会、交流教育心情,分享经验,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阅读的实质是一种哲学性的、精神性的对话,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对话中丰富自己,不仅仅是知识与理性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心灵与道德的丰盈。

我带领老师们用叙事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教育研究,因为“教师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在教育工作职场中展开的,与学生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的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立足于教师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叙事上”。我组织老师们写好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引导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对过去的教育教学情境和经验进行审视、批判和反思,并在反思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老师们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二是围绕课堂教学的教后小记。同时,我们还鼓励青年教师建立个人博客,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日记, 每星期撰写教育日记3篇(原创、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少于800字),并于每周日前发布在校园网上。我会在期中、期末各组织一次评审,对优秀者进行奖励。

在这样的叙事和反思中,老师们学习着如何对孩子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一份敏感、一种热忱,学习着基于道德关怀的目的来理解与孩子们共处情境中的教育意义。

您照亮了一所学校

先生认为:情感、体验和践履在道德教育中尤为重要。她从教育的现实问题出发,告诉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不应当成为一种外部强加,而是青少年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学校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正是在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这么多年来,学校从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到创造性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再到生命关怀下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把人格养成由德育涵盖到五育,从身心关怀上升到生命关怀。我们坚信并倡导:作为学校与教师,应该关注生命,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的成长,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多样性,强调个体生命在自我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活泼泼的生命是人格教育的原点与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生命关怀”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它意味着学校教育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它意味着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它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以整体的、深层次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

“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福祉为职责,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命关怀其实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人或某事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同时,它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积极的态度,而且意味着学校教育与人之间新的关系形态——人是学校教育关注的中心。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把学生当作鲜活的人”“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人”“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

20年来,每一次遇见,都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先生对教育的赤诚,对生命的关怀,对世界的热爱。每一次的遇见都是一份心灵与精神的亲近,更是实践的召唤与引领,从我自己到我的团队,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先生的胸襟风骨与学术思想,如同一束光,与之相遇,我们的生命就有了光亮与温暖。

猜你喜欢
关怀读书生命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读书为了什么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