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被“误导”的济南冬天

2020-03-16 19:26赵东明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误导老舍济南

赵东明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记得当初学习该文的时候,我心里充满着对济南这座城市的无比向往,更对济南的人们满怀羡慕之情。面对令人生畏的寒冷严冬,不禁幻想着:要是哪天我们能生活在这样“慈善”的冬天里,该有多好啊!

后来我多次执教该文,津津乐道于济南冬天的“温晴”。也曾出差去过济南,但可惜那是个夏天,未能享受到济南冬天的“款待”,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常浮现出的还是老舍先生给我们描述的那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学贵有疑,常教常新。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是山东省会,泉水叮咚,满城山色,杨柳依依,别有韵致,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赞叹之余,有时我们也会心生疑问:地处中国北方的济南,它的冬天确实如同作者描写的这样温婉“慈善”吗?我也曾专门向生活在济南的朋友咨询求证,也多方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到的答案却并非如此。

据有关气象资料介绍,济南的冬天跟中国北方大部分城市的气温差不多,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从11月上旬持续至次年3月下旬,从阳历十二月开始渐冷,只有十多度,过了元旦也就是几度了。最冷的时候还有过零下十多度。济南冬天属于“干冷”型的,因为本身空气干燥,下过雪之后,寒潮滚滚,冷风吹在脸上还有点刀子般的刺痛感觉。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从地理学知识角度来分析,这是因为济南市地处北中国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城市四季分明,冬季尤为严寒干燥,这样的气候状况与济南所处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关,济南这个城市南为泰山山地,北靠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因为济南南面是横贯的山脉——千佛山,这是个天然屏障,海风吹不进来,北面是敞开的大平原,冬天空气干冷,北风直吹,长驱直入,让人难以忍受,并不像老舍先生形容的那样像“小摇篮”般地温暖湿润。冬天的济南实际上常受到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晴朗寒冷,雨雪较少,多偏北风。所以老舍先生所写“温晴”的日子并不多见,甚至几乎不可能出现,这哪里能算个“宝地”呢?

这就奇了怪了,难道是老舍先生“善意”地欺骗了我们读者吗?抑或是正巧他写本文那年碰上了百年难遇的“暖冬”了,还是他根本就是搞错城市地点了呢?教学该课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学生说明事实真相呢?其实,只要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一切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老舍出身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少年历经磨难,长大后辗转多所学校任教谋生,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客居异国5年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促使他1929年夏天颠沛取道法、德、意等国毅然回国。途中因为盘缠吃紧,中断流离,需要筹措旅费,不得不到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1930年3月,老舍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本想当一名职业作家,无奈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获取稳定的收入,经朋友劝告,同年7月老舍受聘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在济南结婚成家。1934年,又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结束了侨居国外的生活后,老舍就与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长达7年之久,对山东这个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该文原为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5节,也能独立成文,发表在《齐大月刊》第6期(1931年4月出版),一经问世,立即轰动文坛。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温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和美,通过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描绘,青山、绿水、蓝天、白雪,寓情于景,让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老舍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北京冬日的寒冷刺骨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他在英国任教长达6年之久,伦敦的“雾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且“独在异乡为异客”,因此来到济南后,心理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济南冬天的无大风、无雾霾、无毒日就算得上是“奇迹”“怪事”了,截然不同的气候感受使他情不自禁爱上了济南,爱屋及乌,当然也爱上了济南的冬天。这位“人民艺术家”用自己灵巧的手中笔,情恳辞切,娓娓道来,他满心欣喜地告诉读者,在祖国母亲的大地上,这里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展开艺术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抒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他深情地描绘济南冬天别具一格的山水美景,表达自己发自肺腑的深刻感受,抒发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情感。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决不是地理学家的口吻,而是大作家新巧的修辞。这样亲切的文笔,循循善诱,情真意挚,流于笔端,溢于言表,能感受美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验。

文章的第一段通过作者辗转多地的切身感受,运用三组对比,即把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地区的冬天进行对比,从而有力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赞誉它是个“宝地”和“理想的境界”,紧接着又用了四个段落的篇幅对济南冬日的美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摹状传神,井然有序,虚实相生,写了济南的山和水,再写到天,由里往外,从近而远。在写山景时,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大处着眼,高屋建瓴,囊括了整个济南古城,文章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回扣标题、首尾呼应。珠落玉盘,以情动人,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此时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济南的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老舍先生曾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是一种典型的“境由心造”的审美经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在教学时不能“目中无人”,眼中只剩下单纯的景色之美,却忽略了景中的人——老舍先生。

知人论世,还原本真。我们怎样才能和老舍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呢?我想:不妨在课文写景和事实真相之间,对学生实事求是地道明原委,让学生明白老舍先生是以文学的笔法在深情地描绘着济南的冬天,但其实与现实生活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作家有发现美的眼睛,内心有美的情感,第一节中两个“像我”充分说明了济南的冬天只能是属于老舍先生的冬天,这冬天的济南也只能是老舍先生推荐给读者的济南。“一切景语皆情语”,时过境迁,并不是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同身受,老舍先生笔下济南冬天这一份独特的美丽似乎成了作者当年专享的“宠儿”。“物以稀为贵”的新奇感需要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也就不难理解这一份情感体验了。

学生们可以体会到:一个处于特定时期的人,他的感受往往是敏感新奇的,尤其是当年的老舍,旅居境外,心系祖国,一往情深,再踏国土,喜出望外,“清风明月本无价,遥山近水皆有情”。他一定会惊喜地热爱上这“温晴”款款的济南的冬天,也一定会陶醉并沉浸于这被“温晴”笼罩着的老城、山、水、雪以及薄雪被夕阳斜射时微微露出的那点粉色!真情的告白付诸笔端,语意恳切,如诗如画,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景因情生,境由心造。还原被误导的“冬天”,不会影响这篇散文的审美价值和独特魅力,反而讓我们更深入地体悟老舍先生当年写《济南的冬天》时的特别心情和独特感受,领会到一代大作家的爱国念家的温润情怀。

济南的冬天,“温晴”永远,真好!

猜你喜欢
误导老舍济南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Hiker climbs over 2, 000 metres to hand out free water 徒步旅行者翻越2, 000米送免费用水
“对话”小伙伴老舍
Paving Memory Lane
误导牌
我真的虚伪吗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误导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