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柏辽兹《夏夜》套曲中的声乐美学取向

2020-03-17 04:05徐红磊
歌剧 2020年8期
关键词:套曲旋律声乐

徐红磊

柏辽兹创作的时代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后期,这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还处在发展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后也进入了反思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财富与文明积累更加剧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分裂。作曲家柏辽兹通过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音乐灵感的方式,大大推动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尤其是在法国艺术界,柏辽兹的音乐创作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他所撰写的《配器法》,对于法国器乐语言与声乐艺术的结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辽兹在声乐领域也做出了一定尝试。声乐套曲《夏夜》创作于1834年至1841年,是柏辽兹声乐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展现了他对哈里特·史密森的挚爱之情。他所创作的喜歌剧作品《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特》是一部具有很强“自传性”性质的歌剧。此后柏辽兹还创作出了歌剧作品《本韦努托·切利尼》与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惩罚》。这两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柏辽兹从歌德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了很多富有诗意、哲理性的创作灵感。而在他的歌剧作品《特洛伊人》中,则呈现出了对维吉尔创作的史诗作品《埃涅阿斯纪》的理解。在这部自撰歌剧脚本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传奇文化特征。

而柏辽兹创作的《夏夜》套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声乐作品之一。对于强调综合性语言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柏辽兹而言,这套声乐作品尤具艺术价值。《夏夜》中,展现出为次女高音或男高音与钢琴而创作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法国民族诗歌文学的热爱。歌词选用法国浪漫派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创作的诗集《死亡的喜剧》中的六首短诗,柏辽兹经过对情感、精神、灵感的吸收,产生了这套风格别致的声乐套曲。

柏辽兹的《夏夜》套曲作品中,渗透了诗意般的哲学思想。柏辽兹在这部套曲中几乎所有观念、意念的表达,都与戈蒂耶诗歌的构思如出一辙、水乳交融。但与其区别在于柏辽兹声乐作品中的标题具有详细的描述,却依然无法实现对于文学原作中的思想表达和概括,尤其是柏辽兹想要表达的内心深处的个人感情生活,从而使得这部浪漫主义套曲具有极强的神秘性色彩。

《夏夜》套曲的艺术特征

1.音乐旋律特征

柏辽兹在声乐套曲《夏夜》中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特征,在旋法方面,展现出了他独到的艺术创作能力。柏辽兹所具有的“旋律”天赋,在旋律线设计上体现出他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运用了富有诗歌韵律逻辑的旋律与和声,且服从于文学作品中不同形象与意向的表达,从而凸显出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柏辽兹在创作时并不会预设风格,所创作的音乐具有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特点,且发挥早期歌曲《牧羊姑娘的烦恼》中采用浪漫旋律的传统。这些旋律风格在他的《九首爱尔兰歌曲》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其次,《夏夜》中的旋律没有采用传统的形式对称、句法刻板的结构范式。在运用旋律与和声结合方面,也不是简单使用功能和声,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诗歌韵律特点——通过对大量离调色彩音、复杂变化音的运用,形成了富有色彩性的和声体系,成为他作品中灵活使用离调与转调的重要媒介与风格标志。

2.诗歌结构

法国艺术歌曲格外关注音乐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在柏辽兹创作的《夏夜》套曲中,这种关系表现得十分突出。《夏夜》中的每一首歌曲不仅音乐线条是随着脚本中的语言韵律而起伏的,而且这些歌曲中的结构,也都是遵从诗歌结构进行塑造的。柏辽兹在和声曲调的发展方面基本都遵从了诗歌中的意境特点,通过对于作品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音乐的表现作用,探索诗和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具体形式,从而使得音乐具有明确的“他律性”特点。

柏辽兹在《夏夜》套曲中对于传统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理解,使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最终突破了浪漫主义艺术作品中程式化的桎梏,并且开启了后期法国作曲家福列、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声乐创作道路,使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此达到了崭新的历史新高度。在这些艺术歌曲套曲中,柏辽兹对于诗歌结构的理解与创新使得艺术歌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称、分节式的形态规范,而是更加自由地进行表达——在具有独立性的钢琴伴奏与声乐旋律结合下,这些套曲作品产生了独特性的风格内涵。

《夏夜》套曲中的审美价值取向

1.“自律性”的审美价值取向: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指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①在柏辽兹的声乐套曲《夏夜》中,乐音以及乐音形式的组合间的对抗冲突、跳跃与消失,都以完美的形式呈現在我们纯净的心灵当中,使我们感到美的享受。“自律美”得以集中呈现,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歌词方面,对采用诗歌作品极具形象性、意向性的特点格外关注;旋律的写作始终遵循法语语调的起伏,非常个性化、人性化;在套曲《夏夜》六首歌曲中,每首歌曲都对各自的曲式结构进行精心布局。无论是歌曲中跨度较大的音域、多样性的音程,构筑色彩丰富、新颖独特的和声天地,都体现出当时柏辽兹富有创意性的“自律性”倾向特点。

其次,柏辽兹的作品“自律性”审美特征还体现在对于音乐形式的演绎方面。柏辽兹在这方面体现出的能力,不仅使得《夏夜》这部声乐套曲具有很大的表演难度,还使得这部套曲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多少表演机会。无论是套曲中的《离愁》,还是《玫瑰香魂》,都要求演唱者对歌曲力度有很强的控制力,展现出歌曲强弱之间的细微差别等。歌者需要对音色有最细腻的分析和表达,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声音塑造能力。因此,在浪漫主义他律色彩盛行的时代,这套《夏夜》套曲直到多年之后,才逐渐地在表演和录制活动中变得频繁起来。柏辽兹还在这套艺术歌曲中整体设计了次女高音、男高音和钢琴等不同音色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本体的独特魅力,包括后来针对女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等声部所进行的创新演绎,都体现出柏辽兹在这部声乐套曲中的“自律性”审美价值特点,这些歌曲组合也成为他探索音乐色彩的有效载体。

2、“他律性”的审美价值取向

音乐总是标志音乐本身之外的某种东西,比如人类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②柏辽兹在声乐套曲《夏夜》中还具有较明显的“他律性”审美特点。这套声乐套曲《夏夜》除去音乐本身,融入了太多柏辽兹对一生最爱——史密森的深切眷恋之情。例如第四首《离别》,对失去爱人的痛心和盼望爱人的回来,旋律一开始好像表现出痛苦的哭泣声,然后慢慢地放开紧张的气氛、荡气回肠,仿佛让人置身于音乐之中,展现了柏辽兹以音乐内容支配旋律的他律性审美。在音域跨度方面体现出了较大的变化特点,这些情绪变化使得音乐的结构长大、节奏自由,且展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特点。作曲家不仅在歌曲中体现出莎士比亚和雨果作品中的情绪设计,还在人声设计方面进行了真实的情感抒发与思想表达,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没有学院派那样的古板模式与载体形态。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音乐形象和气氛不仅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还在音乐曲调方面展现出文学脚本中所特有的优美、哀婉等情绪、气氛特点。对于不同歌曲情绪、气氛的塑造,很好地体现出了文学原作中的内涵特点,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他律性”审美特征。

其次,这部声乐套曲中的“他律美”还体现在当时很多艺术家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维。柏辽兹虽然也在作品中强调纯粹的美、绝对的美、形式的美,但是也格外注重传统文学作品中内涵特点的表达。他在作品中表达了来自文学中的奇特美,体现出他最终想表达目的是对音乐与其他元素的结合。柏辽兹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美好情感的怀念和追求,再加上戈蒂耶动情的书写,说明只有对音乐的全身心投入、理解,才能发自内心地进入作曲家的世界,感受作曲家的风格。所以这套声乐作品既能够使人们在欣赏、表演过程中获得审美的内在愉悦体验,也能够通过对文艺作品、文艺理论的理解,给予外在的理性批判,从而获得完整的认知效果。

总之,柏辽兹的声乐套曲《夏夜》是艺术家结合“他律”与“自律”进行创作的成果之一,自律与他律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抛开自律谈他律,也不能抛开他律谈自律,两者相辅相成,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二者有机结合支配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从我们对柏辽兹在《夏夜》中自律与他律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分析來看,他以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综合为美的自律结合主导音乐创作的音乐情感的他律,具有认知与情感双重的色彩,完美地诠释了自律与他律、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审美取向,从而创作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夏夜》。

柏辽兹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地发挥了诗歌融合音乐的效果。《夏夜》虽然共六首歌曲,但是每一首歌曲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主题音调,具有独立的画面色彩和意境特点,因此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些歌曲不仅表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点,还在具体结构与审美层面呈现出一定的联系性,在内容、风格上也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张媛.柏辽兹声乐套曲《夏夜》艺术特征与诠释[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04)

[2]曾琼娟.艺术歌曲的主题创作技法——以柏辽兹声乐套曲《夏夜》为例[J].通俗歌曲.2015(03)

[3]刘瑶.法国浪漫主义时期不朽的诗篇——柏辽兹声乐套曲《夏夜》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唱分析[J].音乐创作.2014(08)

猜你喜欢
套曲旋律声乐
春天的旋律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