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引领的产业功能区规划

2020-03-18 03:23黄鹏宇
山西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能区生态圈创新型

唐 川 黄鹏宇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94;2.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四川成都 610094)

1 概述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其中创新力又是提升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2]。产业生态圈以产业为起点,生态圈为落脚点,涵盖要素众多,能够调动各方面资源强化发展重点或突出发展特质,提升城市发展动力与后劲,越来越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因此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将成为未来城市产业组织的普遍方式。

近年成都市在原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产业功能区的概念。相比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功能区重点在把握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大趋势,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形式,通过产业生态圈理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实现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模式转变,从而使“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产业新城”。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对创新型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及其空间组织进行研究,以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能效,为中西部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内涵

众多学者已对产业生态圈进行了研究。肖红军认为新工业革命将推动企业与众多实体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构成互赖、互依、共生的生态系统,新工业革命的竞争形态将从企业个体与链式竞争转变为生态圈竞争[3]。施晓清认为产业生态系统是具有自调节能力的自组织系统[4]。徐浩然、许箫迪等认为新型产业生态圈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由传统产业链的一维线性关系全面向着广、深、密三维交叉的方向发展[5]。

可以看出产业生态圈已超出了传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范畴,是从中观或宏观层面对众多发展要素的高阶有机整合,具有多维性、系统性、自调节性、高效性、强竞争力等特点,较适合各阶段企业和区域发展布局。

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就是“创新”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通过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前进,推动生产力发展,引导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产业生态圈。其具体表征就是“创新”成为产业生态圈的突出特质。

3 产业生态圈与产业功能区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产业生态圈是一种组织关系,可通过产业生态圈之“虚”,助推产业功能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实”。

另一方面,城市的基本职能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无论从企业、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的角度,亦或是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产业生态圈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常常大于当地某个产业功能区的实际边界,可能涉及多个产业功能区。因此两者是“神”与“形”的关系,产业功能区是“形”,具有具体的空间边界;而产业生态圈是“神”,体现空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以“神”聚“形”、以“形”固“神”,形成相依互促的要素组织与空间组织的联动关系。

4 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引领的产业功能区规划策略(以成都市生物产业功能区为例)

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引领的产业功能区规划具有两个重点:一是如何构建创新型生产生态圈,才能具有突出的创新特质;二是在空间组织上,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并激发更强的创新能力。

4.1 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圈

以产业发展重点为起点,从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供应链、专业配套五个维度提出五大策略,构建具有显著创新特征的产业生态圈。

4.1.1 聚焦创新发展领域的产业链

深度挖掘创新发展机遇,精准确定细分领域;同时协调腹地产业,形成区域错位协同发展格局。成都生物产业功能区以生物医药为线索,充分借助专利到期、新的制度机遇,考虑与高新西区、温江、彭州等区域错位互补发展关系,确定了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制剂等六大产业领域,进而形成基础支撑、核心支柱、战略先导三级可持续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4.1.2 优化完善全息发展的创新链

通过建立三类创新空间、完善创新环境、满足创新人才发展需求构建全息发展的创新链。

针对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空间形式单一、产—学—研—医协同不足的问题,依托院校、研究型机构形成创新中心,推动创新源头外溢;通过构建省市GCP联盟,促进创新成果临床转化;通过整合创新性企业、国际研究型医院资源,促进转化医学创新模式成型,形成三类创新空间。

在建立三类创新空间基础上,通过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创新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创新交易平台来贯穿创新节点,为创新活动提供完善的发展环境。

最后针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阶段发展特点,从引进期、适应融入期、成长发展期、自我价值实现期分别制定发展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

4.1.3 加快创新发展速度的金融链

创新活动具有风险大、投资大、周期不定的特征,其持续性受到较大制约。通过构建较好的金融机制和提供创新性金融产品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将极大地提升创新活动的持续性,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生物产业功能区通过组建产业引导基金、开设金融超市、实施金种子行动以及创新保险产品,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生物产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创新活动在创业初期和成果转化阶段获得金融支持,解决生物产业创新痛点。

4.1.4 融入国际创新活动的供应链

融入全球竞争格局是国内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产业功能区通过打造中国唯一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通关服务大平台,构建国际供应链,保障创新设备、试剂、样品、产品的快速通关,支撑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切入国际同步的生物医药创新行列,形成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优势。

4.1.5 满足创新创造需求的专业配套

专业的创新活动,需要专业的配套支撑。首先引导集聚一批以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为主要服务领域的精细化、专业化、高品质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其次根据创新企业发展阶段需求、创新活动需求,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园、加速器、全剂型国际制剂平台等一批梯级产业载体和功能性平台,助推生物产业蝶变,形成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同时配套研发所需的专业动物房、专业医废处理设施等专业性基础设施。

4.2 激发创新能力的产业功能区空间组织

从产业生态圈与产业功能区的神形关系入手,结合在地发展定位,立足产业功能区,利用产业生态圈的开放特性,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梳理产业生态圈与空间的关系,逐层渐次地在空间上予以落实,最终形成承载创新型产业生态圈、融入国际和区域发展生态、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产业功能区。

4.2.1 融入国际产业生态圈

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是未来发展大势,也是我国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要求。因此生物产业功能区需要与美国波士顿、德州北卡三角园、巴黎基因谷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际医学先进城市建立产业、创新技术、人才、金融、物流等方面发展要素的国际联系,融入生物医学国际产业生态圈,参与国际创新活动。

4.2.2 锚固区域产生生态圈

通过梳理区域内相同产业领域的产业功能区,识别各自基础与发展条件,并充分利用区域的人才与创新科技等资源,主动谋划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融入并锚固区域产业生态圈。

通过对产业生态圈承载空间的发展潜力、可利用性、区位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成都市域形成以生物产业功能区为核心,以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园为主要协同区,联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个生产研发服务基地的“1+3+N”生物产业新格局。

4.2.3 强化功能区创新效能

产业生态圈核心在产业,故首先需要对六大创新领域产业进行布局,形成六大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关键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性,因此重点是通过对各产业创新部位进行空间组织,同时匹配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形成能够激发创新能力的集聚效应。规划以中央生态公园为媒介,采用链式/环式组织各产业集聚区的创新部位,聚合创新功能,激发创新能力。同时根据科学研发、科技研发、技术转化的相互关系,采用心环结合、圈层布局、轴线传动的模式,形成“一个创新核心+一个创新聚能环+两条产业创新轴+多个创新节点”的创新空间,最终形成从科学创新到科技创新再到创新转化应用无缝衔接、高效传动的空间组织模式(见图1)。

图1 生物产业功能区创新空间布局结构图

另外,根据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考虑产业联系和生态环境要求,结合创新功能集中布局金融链与专业配套设施,包括创业苗圃、加速器等孵化载体、药检院、国际交流与会议中心、总部办公、重要公共技术平台等设施,为创新功能提供有效支撑。

同时立足人(特别是人才)的需求,通过“人—城—产”的发展模式,建立高品质城市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人才进入。以此为基础,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创新环境和全生命周期发展环境,促进持续性的创新活动,最终支撑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的融合与良性发展。

5 结语

一方面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深化改革开放和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更多的中西部城市将面临产业生态圈这一新的竞争形态和超竞争环境[3]。无论是在新竞争层面还是在新的竞争形态上,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超竞争环境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本文以生物产业功能区为例,提出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引领的产业功能区规划重点与实现策略,以为广大中西部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功能区生态圈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中国创造”首开裸眼3D 超多维SuperD携梦工厂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