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中舫的诗意解析
——以闹红一舸为例

2020-03-18 04:42王卉马建武
建材与装饰 2020年6期
关键词:画舫园林建筑

王卉 马建武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25000)

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舫”是一种与水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形式,又称“旱舫”、“石舫”“不系舟”等,是由画舫、楼船演变而来的一种临水或仿水、意水的建筑形式。舫的外形似船,通常设在水边,或在花畔,近岸一侧有平桥与岸相连。舫因与水相傍,形态轻盈,被称为“是园林建筑中最有浪漫情怀的建筑”[1]。

1 舫的起源与分类

《尔雅·释言》中解释:“舫,舟也”;《广雅·释水》中有:“舫,船也”。舫类建筑是由舟、船、画舫等水上交通工具,逐渐抽象,演变形成的建筑类型。从先秦时期的独木舟、船,秦汉时的楼船、画舫,隋唐时期的龙舟、沙船,两宋车船、漕船,明清郑和宝船、福船,从这些不同的工具中,提取其外形、结构、元素,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化、符号化[2],是一个由观念到形式的转化过程。船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作为生存、战争所必须的工具,逐渐演变为水上舞台,祭游、娱游之船,到再现水上生活,用于组织水上划船、游戏的活动,最终变成仿游的园林建筑——旱船。

舫类建筑首次记载见于欧阳修《画舫斋记》,文曰:“凡入余室者,如入乎舟中……山石蝤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门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名焉。”,其后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临安(今杭州)集芳园中有“旱船曰‘归身’”。舫类建筑起始于南宋,起源于江南,在明清之际盛行于江南,并影响其他地方[3]。

童寯先生最早在《江南园林志》中将舫类建筑定义为:“形与舟类,筑于水滨,往往一部高起,有若楼船,为园林中最富兴趣之建筑物,或称为舸,亦曰不系舟”;刘敦桢先生后又将此类建筑称为“旱船”,有“舫,又称旱船,分前、中、后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则多二楼,以便眺望。

根据舫类建筑与画舫、楼船的造型相似程度,可以将舫类建筑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舫类建筑类型。

写实型为模仿真船舫,追求形体上的高度相似,甚至将舫完全建造在水中,此类建筑被认为是“观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写意型舫分为写实写意和抽象写意这两种类型。写实写意,是指建筑仿造画舫、楼船,造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有写实的成分,船和池岸之间设石板仿跳板之意,船身分为三段式,较高的歇山顶建筑屋顶形式象征前舱,可赏景,中间较低的建筑作为中舱,可宴客,尾舱多为楼阁,可登高远园内与园外之景。抽象写意,是指建筑从造型很难直观的看出船舫的形象,一般通过环境的烘托、暗示来激发想象。通过匾额、楹联等,加以联想想象,使人产生一种身处画舫,水波荡漾的意境美,或者是通过内部细节的处理,将普通窗户改为支摘窗,似船舷,使人产生对船舱的联想。退思园中的“闹红一舸”为典型的写实写意型舫,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前舱为悬山顶南北向建筑,中舱略低于前舱,屋顶造型相似,为东西向,建筑与廊相连,尾舱似隐于游廊之后,创造一种船的动态游行的意境,犹如一艘正在驶入池中的画舫。

苏州自古有“水乡泽国”之称,水是苏州的灵魂,水的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无水不成园”的苏州古典园林,舫以船这种特色的交通工具为意象,常置水畔,发挥着点景、观景、茶室、餐厅、码头、仿游等多种功能,同时也使园主能够体验游船宴饮之趣,增加人文情趣的同时以物明志,表达情思。

2 舫的诗意内涵

舫依水而不游于水,处于陆而不止于陆,似舟而非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同时创造了深远的意境,且极具哲理,表达着特别的精神情怀和向往。舫的诗意内涵主要在于写意型的舫的设计之中,“闹红一舸”的诗意表达主要体现体现在“造型美”、“文字美”、“意境美”等几个方面。

2.1 造型美

“闹红一舸”由前舱和中舱两部分组成,船头屋顶采用悬山顶,南北朝向。黑色的瓦片和红色的船身,形成冷暖对比,船身由湖石托起,使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湖石造型独特,好似翻涌的浪花,使舟仿若行驶在湖面之上。建筑的花窗为活络的木制支摘窗,似船舷,使人产生对船舱的联想,闭可挡风寒,启可纳凉消暑。

闹红一舸的造型美不仅体现在色彩的冷暖对比、细节的处理,也体现整理于局部以及建筑的尺寸与比例之上。通过测量,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园林建筑中也找到了其中所蕴涵的尺寸与比例关系的秩序之美。黄金分割作为一种数学比例关系,被公认为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有着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也是一种衡量的尺度,用于指导艺术创作和体现事物的理想形态。运用黄金分割螺旋线,黄金分割三角形等研究舫与园林整体以及舫自身的比列关系,见图1[4]。

图1 比例分析

从建筑与整体的布局来看,退思园占地0.65hm2,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数亩之地营造宽绰的空间[5]。退思园的水面集中,通过水池形式上的变化,使水面产生萦绕迂回之感,同时利用湖石的“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势”,利用湖石的层叠、错落、凹凸有致,营造出水面的空灵之感。其中闹红一舸伸出陆地,“浮”于水面,将跨度较长的水面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部分。经测量,闹红一舸距离揽胜阁池岸约25m,距离菰雨生凉亭约15m,其比值接近于黄哥分割比0.618,闹红一舸作为水面的黄金分割点,使得水面的构图更具有画意与艺术性,见图2。

从单独的建筑来看,“闹红一舸”分为两个部分,前舱和中舱,中舱稍低于前舱。前舱正对池面长为2.96m,建筑高约4m,船底高0.34m,利用黄金分割椭圆对其进行比例分析,前舱的正立面为对称图形且刚好符合一个完整的黄金分割椭圆,见图3。

图2 舫的位置分析

图3 前舱黄金分割椭圆分析

从侧立面来看,平台长约2m,前舱进深约2m,中舱进深2.95m,利用根号2矩形对其整体进行分析,平台与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根号2矩形,见图4。从建筑立面来看,前舱长2.05m,中舱长2.95m,前舱与中舱的长度之比也近似黄金分割比0.618的比例关系,见图5。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建筑,在造型上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因此闹红一舸虽只有前舱和中舱,却不显空间逼仄,仍能给人以泛舟江湖的逍遥自在、与无拘无束之感的闲适之感。正如诗中所描述:“芳草萋萋曲径幽,半园半壑半方舟。柳烟花影水长流。相望漏窗移动朗月,还斟绿茗坐春楼,退而思进唱吴讴。”

图4 整体与根号2矩形分析

2.2 文字美

文字是园林中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多取自诗或者典籍等,通过文字来点景或表达情思,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闹红一舸的匾额不仅赋予了建筑名称,表明建筑的用途,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导向,传达既定的信息,引导游人进入无垠的艺术天地,使有限的形态获得无限想象的空间。

闹红一舸船头部分为悬山式,内置匾额“闹红一舸”,是指在盛开的荷花中的一艘小船,取自南宋诗人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6],描绘了荷花荷叶在清风绿水间摇曳生姿,光景奇绝,借写荷花寄托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夏秋之际,立于船头,荷花绕舟,清风徐来,水声潺潺,使人产生一种水穿石隙,潺流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湖之中。

图5 建筑黄金分割矩形分析

中舱匾额为“松菊犹存”,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描绘了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松”象征着傲雪寒霜,坚贞不屈的精神,“菊”高雅傲霜、淡泊名利,以物喻人,表达出园主虽人生坎坷,但仍心系君主,坚贞不屈,同时又保持自身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2.3 意境美

苏州古典园林,多“以物名志”,通过物化的外在表现,表达园主人内在的思想感情,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各种思想,在表达各类思想的同时,创造出独特的江南园林的意境之美。

苏州古典园林中舫类建筑则是园内水池边主要的建筑类型,建筑与水一动一静,蕴含着中国“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7]。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观水之动;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观水之静。立于舟前,在动静之中,体悟水之“道”与“德”。“闹红一舸”也集中的体现出了“一动一静”的设计特色,将船尾隐于游廊之中,只设计船头和船舱两个部分,仿佛船正在驶入池中,且以造型多样的湖石托着船身,造型似浪花,船如劈波斩浪而出。将原本静立的舫动态化,立于船前,犹如置身江湖之中,也表达出了园主人“尽思尽忠,退思补过”,虽退居江南,但心心系君主,处江湖之上。

神仙思想从园林建设之初的“苑”、“囿”开始,就一直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神仙思想渗透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舫类建筑也体现出了对东海仙山的向往。计成在《园冶》中说:“(屋宇)方向随宜,鸠工合见”,认为取景优先,建筑朝向随宜,但舫类建筑作为园林中具有特殊内涵的建筑,苏州园林内的舫类建筑体现出一定的朝向,多以东向为主,神仙思想中,东方为蓬莱仙境,是对东方仙境的向往的具体表现[8]。退思园整体似方形,布局北偏东约11°,而闹红一舸位于北偏东62°左右,以东向为主要方向。

舫是苏州园林文人“渔隐”的一种建筑体现。“渔隐”是魏晋以来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中重要的主题,隐者、智者的代称,文人常以“渔隐”“水居”的方式独善其身。庄子有言:“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如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舟、船作为表达心志的载体,都表达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从“闹红一舸”、“松菊犹存”等题字中也可窥见一斑。

江南地区,湖泊罗布,河港纵横,古代苏州人经山塘街至虎丘游玩,或由扬州城至瘦西湖游玩,或在杭州西湖游玩,或在嘉兴南湖等处游玩,富有的人都雇大型水上游览工具。园林作为“壶中天地”,是实际自然中的船在人工自然中的符号缩影,可游玩饮宴、观赏水景,同时也表达出园主人享受烟水之趣,不履风波之险的生活,追求无劳无忧、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心态。

3 总结

苏州园林的舫类建筑作为园林中最具特色、最具情怀与诗意的建筑。舟、船、画舫等逐步演变为建筑,再经过能工巧匠雅士的设计,使其在园林之中不仅能够满足点景、观景、宴客、品茗等功能需求,也表达出了园主:“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的诗意精神的追求。

猜你喜欢
画舫园林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Promoting Architectural Values in Culturebound Scene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夜游秦淮河
一艘画舫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