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边村传统村落形态与建筑空间研究

2020-03-18 04:42王嘉麒
建材与装饰 2020年6期
关键词:阎锡山古村院落

王嘉麒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1)

1 河边传统村落概况

河边村隶属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位于定襄县城的东北部,地处太行山支脉的文山脚下。全村国土面积11.94km2。忻河铁路与忻台公路从境内经过,河边村是全县对外联系的“北大门”,是省城太原及忻州市前往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必经之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2.1 阎锡山与河边历史

据历史记载,河边古村在明代之前很可能是一个不知名的小聚落,到了明末初年,一个弱族小户悄无声息地迁入古村,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渐渐成为了农商兼顾、初露殷实的族户——阎氏家族。后来随着阎锡山的发迹,河边古村这才逐渐显赫起来。河边村作为阎锡山的故乡,曾见证了大量历史事件。由此可见,权利导向在古村内有着极其强大的约束力。其中阎锡山故居作为阎锡山的府第,是阎锡山权利空间化的代表之作。阎锡山故居实质就是河边古村中“阎氏文化”的缩影。

2.2 风水格局

传统村落选址非常讲究“藏风聚气”的风水理论。传统风水理念对村落选址有这样的要求:“背靠主龙脉生气的祖山、少祖山与主山,左右为左辅右弼的砂山——青龙与白虎,前有屈曲的河流绕过,河对面有对景山”[1]。河边村的祖山为系舟山(五台山脉),少祖山为柳不凹,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之间的文山为主山。同时风水中认为,在选址之初有一项相当重要的步骤就是“喝形”。河边村背靠的文山,山形奇特,其山顶圆润,为典型的金星体。山势略呈南北走向,面朝西北,背部向东南绵延,犹如一条高昂的天马,面北长啸,有一种威震四方的霸气。这种雄健的风水意向不得不使人们将它与阎锡山联系到一起。由此可见,天马文山、滹沱玉带,再加上一方水土诞生的山西王,河边传统村落从风水意向上来说可谓“人杰地灵”,河边村风水格局如图1所示。

2.3 村落形制

2.3.1 中心与轴线

图1 河边村风水格局

河边选址文山脚下,利用山势为天然屏障。这种择居观念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村落与山体走向相互咬合,形态自然。文沱街处于传统村落中部,是传统村落的中轴线及传统公共中心。传统村落自然而然分为左右相对的两部分。在这条中轴线两侧由西向东依次分布有传统村落中部入口以及大南堡、前东堡、后东堡、文昌堡等传统区域,成为传统村落生活的中心。

2.3.2 传统区域

古村与群山交错生长,互相辉映,远远望去,村子仿佛靠在虎背上。文山前的五条沟,从西南远眺,村子又好似在腾飞的巨龙上。东靠文山,传统村落依山势建于半山腰的坡地上,地势东高西低,近千户人家顺着山势散住在南北长2.5km的文山脚下,村庄顺山势排布,形成了十余个堡子。从最初建立的大南堡到规模宏大的燕落堡到后期的双侯堡,其建造历尽数百年。虽然这些堡子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堡子均为单一出入口,且出入口均在堡子的最低处,这样布局既便于排水,又便于防御,可谓河边传统村落布局的一大特色。

2.3.3 街巷肌理

在巷道系统中,文沱街是河边传统村落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全长650余米,是全村民俗集会、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空间。道路两侧有3处历史建筑,并且在道路东端与阎锡山故居相连。现今文沱街最宽有18m,最窄处有6m。

文沱街与新河路顺应滹沱河的形态与地形条件,形成了纵贯传统村落内东西和南北的两条交通轴。一条为文沱街及西部的路段,是集旅游、休闲与娱乐的民俗文化轴。其中阎锡山故居、子明慈幼院、阎氏祠堂等历史建筑就位于此轴两旁;另一条为新河路,在地形上居于主要位置,是传统村落公共设施服务轴。在各堡中,水平方向街巷的宽度在1.5~2m之间。竖直的街巷宽度在1.3~2m左右,仅供两个人挑着箩筐相向通行[2]。

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现状问题

3.1 公共建筑

河边近代以来历史丰富,这些历史的痕迹也反映在建筑上。清至民国、当代各个历史年代的建筑都有保留,就像一本立体的史书。但是由于时间久远,经过了很多次动荡,河边村的公共建筑很多都被破坏,难以寻觅历史的踪影。河边村除了阎锡山故居,还有子明慈幼院、大小营盘、阎家祠堂、六角楼、实生活小学、刘家祠堂等6处较为完整的大众文化场所。

3.1.1 子明慈幼院

子明慈幼院创办于1929年春,是阎锡山以其父阎书堂(字子明)的名字命名而来的[3]。由于河边村当时生活困难、溺婴成风的社会风气。为了遏制这一歪风邪气,阎锡山出资10000元,阎锡山故居北侧创办此福利机构。

子明慈幼院占地十余亩,与阎锡山故居相距甚近。院内曾建有主楼与配房40余间。后来该院被日军炸毁,被修建成炮台。现今的慈幼院只留有大门及一些断墙残壁,院落格局不复存在,毁坏严重。

3.1.2 大小营盘

阎锡山曾在河边村北边的高崖山底修建一座“大营盘”。该营房建造奇特,外形结构形同一座监狱。房屋均为窑洞式建筑,由13列组成,每列有13个孔,士兵出入必须经过连长的居室,窑洞门窗上钉有铁栅栏,以防士兵逃跑。现今“大营盘”已拆毁,遗迹难以寻觅。

“小营盘”建在阎锡山故居北部,现今该建筑结构已被肆意改造为“百川饭店”,其建筑立面采用大玻璃窗与瓷砖等现代元素,破坏了周边环境的完整性,与阎锡山故居、子明慈幼院等历史建筑很不协调。

3.1.3 实生活小学

该小学创建于1915年,是由阎锡山出资新建的学校,原名为实生活小学。曾培养出大批的军政工商等人才。实生活小学布局完整,学校及建筑的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南北长,东西短。学校大门有两个,一个是正门,位于学校平面的中轴线上,属于中西融合式的门洞;另一个是偏门,位于学校的东南角,属于典型的墙垣式大门。

3.1.4 阎家祠堂

阎家祠堂是阎锡山为了光宗耀祖,于1929年由风水先生在河边村的西南角选了一块“五龙会水”的风水宝地,该祠堂建成时占地面积五亩有余,三进院落,南北厢房数十间,气势宏大。四周的民居庙宇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3.1.5 刘家祠堂

刘家祠堂位于河四传统村落内,院落两进,坐东朝西。院落约为清代时期所建,其中一进院比二进院低1m左右,建筑单体形制也较二进院粗糙。院落大门及二进院仪门为楼宇式大门,木雕石雕巧妙;二进院正房木雕精湛,彩绘绚丽,这在整个河边传统村落中也可谓是屈指可数。

表1 河边村文物保护单位

3.2 民居建筑

3.2.1 院落分析

河边村民居可分成两部分——官宅式院落与民居式院落。由宫殿式院落到民居式院落的过渡中,庭院尺度感从大到小,空间层次感由繁至简。

(1)官宅式院落

官宅式院落位于文昌堡外北部堡墙下,属于20世纪30年代的晚期建筑,作为阎锡山故居的“管理空间”,是阎锡山办理军政事务与接待宾客的场所。

(2)民居式院落

河边村中的民居式院落位于大小不同的堡之内,大都属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

民居式四合院在实体化过程中,就产生了二进院(都督府)、三合院(新南院)等不同的院落形态[4]。在民居式院落中除了基本形制四合院外,还产生三合院、两进院及一些特殊院落形制。

二进院在河边村民居中保留较少,以都督府为代表。前院由过厅、南北厢房与倒座组成,后院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前后院由过厅相互连接,如都督府。

三合院在河边村民居中较为常见,平面形式为“冂”字型,由于其平面与簸箕相似,又叫做“簸箕院”。院落与四合院相比少了倒座,倒座的位置由一面院墙取而代之,在墙上通常开有装饰精美的大门。

4 村落保护策略

基于对河边村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存状况的研究,深入挖掘河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客观评价文化资源,把河边传统村落定位为以官宅民居及古堡群落聚集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聚落。

以家族院落为出发点,通过环境整治和空间整合等手段,统筹保护各历史遗存要素,为河边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5 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边村传统村落风水格局以及空间形态的挖掘与分析,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河边村传统村落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公共建筑空间、民居建筑空间之间的分析对比总结出权力导向而形成的河边古村的建筑空间艺术特点,对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阎锡山古村院落
《古村小巷》
八一作品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古村——大芦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