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钢混组合梁桥施工阶段翘曲应力与横隔板间距的研究

2020-03-18 04:42侯帆
建材与装饰 2020年6期
关键词:惯性矩隔板钢梁

侯帆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0 前言

通过薄壁结构理论可知,钢梁横隔板间距一般应畸变应力控制水平决定。《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 64—2015)(下称《公路钢桥规范》)参考日本公路钢桥设计指南,给出了在偏心活载作用下箱梁畸变应力与钢材容许应力比应在0.02~0.06范围内的横隔板设置要求,对应于Q345钢材,翘曲应力应小于16.2MPa,但并未明确横隔板设置间距与翘曲应力的定性或者定量关系,其二者在钢混组合结构中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槽型钢混组合梁采用现浇无支架施工时,施工阶段钢梁承担了自重及上部混凝土湿重(还包括施工荷载),此阶段钢梁应力水平较高,同时本阶段为开口截面,抗扭刚度远低于成桥状态,是控制组合梁翘曲与稳定设计的主要因素。

本文为了确定设计中常见的简支曲线钢混组合梁横隔板间距,并针对其在混凝土板浇筑过程中为开口薄壁截面,结构分析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采用M/r法将曲梁简化为直梁;其次,根据符拉索夫约束扭转理论将横隔板效应进行连续化处理;再次,以截面翘曲正应力和材料允许应力的比值为指标,研究横隔间距对畸变应力的影响。

1 曲梁内力计算

曲梁弯矩、扭矩、剪力、轴力等于直梁并无较大不同,可按经典理论计算,仅需要对曲线所产生的附加扭矩进行计算。

M/r法是求解曲梁附加扭矩的一种简便的算法,其原理如图1所示。将竖向荷载作用下曲梁弯矩等效为作用于顶、底板上的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轴力M/h(M为弯矩,h为梁高)。结构中任意取出一个微段,假如受正弯矩作用,则按上述等效原则,可视作顶、底板承受一对相同大小的压力与拉力。顶板由于曲率的影响,微段顶底板两侧的切向力大小不同,因而产生了垂直于梁轴线的径向作用力,顶板径向力向曲线外侧、底板径向力向曲线内侧。这样,梁轴曲率的影响就可等效为作用于曲梁上、下翼缘的反对称水平荷载,从而产生截面扭矩M/r。

图1 M/r法附加扭矩求解原理

对于施工阶段桥面板浇筑荷载q,可近似为均布荷载,将曲梁沿中线展开为直量后的梁体分布扭矩mz为:

其中:z-沿梁纵向坐标;r-曲线半径。

2 截面特性计算

结构本身截面特性可参考相关规范、文献计算,比较常规,本文不再赘述,仅说明横隔板对截面抗扭特性的影响加以说明。

采用隔板加强的槽形截面钢箱梁的约束扭转,如果隔板布置较多且均匀时,可以按照符拉索夫约束扭转理论将横隔板进行连续化处理。横隔板效应可分为上翼缘所产生的的横向联系作用及横隔板本身。由横隔板上翼缘及横隔板加强后的槽型钢截面扭转刚度为:

其中由横隔板上翼缘及横隔板所产生的附加抗扭惯性矩分别为[1]:

式中:Jd为开口槽型钢自由扭转惯性矩;δ,d,lb,Ab,Ib,C 为横隔板上翼缘厚度、宽度、长度、截面面积、截面惯性矩及横隔板间距;td为横隔板厚度;f为横隔板高度;d为槽型梁腹板间距;Ω为横隔板外轮廓所围成面积的2倍;E,G,μ分别为钢材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

上述公式是按照实腹式横隔板进行理论推导,实际可根据所采用的横隔板抗扭刚度予以调整,各种横隔板抗扭刚度算法参见《公路钢桥规范》条文说明。

3 翘曲效应计算

根据克拉索夫理论,开口截面约束扭转微分方程为[1]:

式中:E,G 分别为钢材弹性模量、剪切模量;Jω,Jd,Jd分别为主截面扇性惯性矩、自由扭转惯性矩,由横隔板及翼缘加强后的截面扭转惯性矩;θq(z)为截面扭转角。

通过初参数法[1]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1]及简支梁两端铰支承的边界条件,并参考文献[4],通过公式推导可得由均布荷载q引起的截面双力矩 Bq(z)为:

曲梁由于支座的作用,在弯扭双力矩作用下会发生约束扭转,根据进而产生翘曲正应力 σ(ωz)=B(qz)/Jω·ω,式中:ω 为应力计算点的扇性坐标(或称扇性面积),计算方法参考文献[1],当计算采用横隔板加强后的开口截面翘曲效应时,仅需将相应的Jd调整为Jd。

4 案例计算

本论文结合工程案例进行计算,某项目匝道桥桥面宽度10m,曲线半径1000m,结构为50m简支钢混组合梁,双槽型钢主梁,钢主梁高度2.2m,主梁中心间距5m,桥面板为C50现浇钢筋混凝土、厚度26~34cm,采用无支架桥面现浇施工法。

经计算:单片钢梁截面主扇性惯性矩Jω=1.26×1017mm6,自由扭转惯性矩 Jd=1.10×108mm4,K*=3.43×1013N·mm3,横隔板上翼缘附加抗扭惯性矩为Jdb=2.35×109mm4,横隔板附加抗扭惯性矩为Jdd=8.96×105mm4,考虑横隔板及其上翼缘横向联系加强后的整体扭转惯性矩为J=2.46×109mm4。

根据扇性惯性矩特点,本例计算了腹板与底板交点(最不利E点)不同横隔板布置间距下的主梁施工状态畸变正应力,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横隔板布置情况下E点翘曲应力

通过图2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施工阶段跨中截面E点翘曲正应力最大,当全桥不设置横隔板时约为28MPa,按5m间距设置横隔板时约为10MPa。

由于施工阶段为半开口截面,抗扭刚度远低于组合后的闭合截面,而后期铺装、活载等产生的扭矩相较于施工阶段并没有明显变大,因此,可以根据施工阶段翘曲应力来控制最终的翘曲应力水平。

若根据《公路钢桥规范》中关于翘曲应力描述,翘曲应力应控制在16.2MPa以内,从图2可以看出,横隔板间距为8m时仍可以满足要求,采用规范推荐间距6m自然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当钢梁应力水平较高,应考虑严格控制翘曲应力,如采用钢材抗拉强度设计值的4%时(约为10.8MPa),从图2可以看出:横隔板间距应不大于5m。

由于施工阶段翘曲应力跟曲线半径有较大关系,图3给出了跨径50m的简支组合梁不同曲线半径下翘曲应力情况,从结果可以看出:当翘曲控制应力采用16.2MPa时,曲线半径应不小于1300m;当翘曲控制应力采用10.8MPa时,曲线半径应不小于2000m。

图3 不同横隔板布置情况下E点翘曲应力

5 总结

(1)对于现浇无支架施工槽型梁钢混组合梁,施工阶段钢梁独自承受自重、桥面板湿重及施工荷载,施工阶段应力在永久应力中占比较高,同时又是开口截面抵抗变形能力较弱,翘曲变形、侧向失稳等问题应受到足够重视。

(2)由于施工阶段截面为开口截面,抗扭刚度远低于桥面板形成强度后的组合闭合截面,对于曲线桥来说,翘曲应力主要由施工阶段控制。当采用规范推荐的6m横隔板间距设计时一般可以满足翘曲应力要求,但若钢梁应力水平较高时应严格控制翘曲应力值,必要时横隔板间距建议控制在5m以内。

(3)桥梁平面曲线半径对钢混组合梁施工阶段翘曲应力影响较大,上例中槽型截面组合梁的曲线半径建议不小于1300m,当严格控制翘曲应力水平时,曲线半径应不小于2000m,方案阶段宜按照较大值进行控制。

猜你喜欢
惯性矩隔板钢梁
塔机内爬钢梁及焊接锚脚加固设计及验证
大直径卧式容器分液隔板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压力容器隔板的一种设计方法
带悬臂板薄壁箱梁极惯性矩的合理计算方法
横隔板参数对装配式箱梁宽桥受力的影响
惯性矩在钢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铅酸蓄电池用隔板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
一种建筑钢结构用便于安装的钢梁
穿条式隔热铝型材抗剪强度对门窗性能的影响
枝城长江大桥钢梁锈蚀调查及防护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