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口获得感提升进程中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20-03-18 01:14笪晨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获得感乡村旅游

笪晨

摘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手段之一,有助于推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农民的生活。基于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促进了不平衡不充分领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地居民获得感提升产生影响。

关键词:农业人口;乡村旅游;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衍生的重要路径,利用乡村天然的生态优势,既保护和发扬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加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不平衡不充分领域的发展。

江苏兴化农业人口数量占比80%左右,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达到我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在我国乡村旅游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兴化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照搬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运营手段和管理模式,缺少特有的品牌理念和经验,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当地农民的获得感产生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研究逐渐转向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和态度及其可持续发展,农业人口获得感提升進程中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兴化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兴化形成以旅游为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发散型结构,成为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兴化2018年的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5%,达到905.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4.85亿元,第二产业339.92亿元,第三产业440.36亿元,分别增长2.9%、2.3%和6.9%。第三产业占比遥遥领先于第一、二产业,相较2017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根据兴化统计年鉴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兴化地区生产总值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上升了5.8个百分点,乡村旅游等服务行业成为兴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其次,从个人经济角度来看,近五年的数据统计印证了农村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014年兴化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58元,仅仅五年时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0066元,增幅与临近地区基本一致。事实上,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满足了农业人口的生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提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为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其他更高级别的需求才会依次出现,同时实现更多物质以外的精神需求来提升农业人口的获得感。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兴化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感提升产生影响。

(一)经营无序,缺乏管理

诸多乡村旅游产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2009年第一届“千垛菜花旅游节”在兴化举办,拉开了兴化乡村旅游的序幕,短短十年之内已有两家4A级景区,三家3A级旅游景区和一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当地旅游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有序经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业内恶性竞争。由于景区内产品形式单一,创新型产品仍处于待开发状态。经营商以低价吸引游客打价格战,其恶果不言而喻。一是经营商盈利不足,以次充好,无法维持良性运营。二是游客利益受损,消费水平大打折扣。第二,粗放型经营造成收费混乱。旅游项目在数量、规模、经营上呈现“小、散、乱”的状态。旅游项目布局分散且监管不力,许多景区出现收费不规范现象。比如一些景区恶意隐瞒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门票价格减免标准,甚至出现收费因人而异和强制消费的现象。第三,部分乡镇的府机构或当地旅游局任由景区随意开发娱乐项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

(二)季节性强,连贯性差

由于植被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季节更迭,以及节假日制度因素的影响,旅游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也带来了所谓的淡季、旺季和平季。季节性是旅游业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乡村旅游中变现更为突出。首先,淡季旅游区出于长期闲置状态,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等造成严重浪费。其次,旅游设施处于低效利用状态,投入大量资金维持产品质量和正常服务水准,往往入不敷出。最重要的是,淡季游客稀少,当地农民收入难以保障。在兴化地区,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春季赏花,秋季品蟹,成为了兴化乡村旅游的特色。兴化市新闻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兴化千垛菜花旅游节”节庆期间,兴化共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6.7%。尽管如此,也难逃季节性影响,进入旅游淡季之后,景区生意惨淡,旅游收益直线下滑。

(三)产业化尚未形成,难以形成保障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业产业化还未形成,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保障农民的生活。突出表现在:第一,乡村旅游未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无法更好地延展产业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缺少了产业融合,乡村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低下,乡村旅游缺少高质量、高效率的经营模式。第二,不能形成固定就业。乡村旅游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和风险性,无法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农民的基本保障无疑是雪上加霜。旅游产业化能确保基层结构的稳固,包括保障经济基础、稳定就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使农民的就业渠道受限。缺少完善的乡村产业体系,农民不能得到系统规范的上岗培训,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加。

(四)人才匮乏,综合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业缺少高素质的人才,其主要原因一是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主要是当地农民,面临着起步较晚,缺少经验的困扰。二是旅游行业人才流失量大,难以留住专业人才。据北京日报报道,一般行业正常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如今,乡村旅游中缺少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人才流失对旅游业来说是致命的,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展开。

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农民获得感提升的关键。“获得感”一词首次被提出是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中。此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三次提到“获得感”,譬如,“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乡村旅游中出现的多种问题,从物质、经济、安全感等各方面影响了当地农民的获得感提升。经过调查发现,农民获得感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仍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三、乡村旅游农民获得感提升策略

乡村旅游地区农业人口获得感提升受到影响,旅游行业亟需进行规划和调整。大力加强景区管理,开辟特色服务平衡旅游淡旺季,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培养专业化人才。

(一)治理有效是保障:加强景区管理

管理失调是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通病,针对恶性竞争,收费混乱以及不良开发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开发创意产品,发展乡村电子商务。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普及信息文化,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融入当地艺术特色打造有特色的科技产品,如3D打印的景区纪念品、绘图、折扇等,避免产品的同质化而造成恶性竞争。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从简单的人力劳动到智能网络操作的工作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线上二维码支付,网络平台销售等流水账目实施管理和监督。用科学管理手段,稳定景区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回升。另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景区管理及检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项目开发科学性及合理性的监督。安全有序的景区環境不仅保障了游客的利益,也让景区农民学会科学诚信经商,在稳定发展经营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

(二)生态宜居是基础:打造文化生态避免旅游淡季

由于地区的纬度、地理位置、气候原因产生了旅游产业的季节性。使乡村旅游业永葆青春,消除季节性影响,关键是打造宜居生态环境。第一,善待自然,保护景区文明。大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成为了农村旅游的天然风景,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利益,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守住这份利益的关键。第二,尊重文化,打造特色文明。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已成为热点话题,许多特色手艺的失传和古老文化的断绝为我们敲响警钟。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为了保护文化传承中最原始、最薄弱的部分。旅游的过程不仅是眼前所见、也需要心中所感。带领游客体验当地最传统的特色文化,是乡村旅游能“活”起来的精髓。本着内心的骄傲与自豪,去守护本地特色文明,是获得感体现的价值所在。第三,不忘初心,坚守道德文明。乡村旅游是展现当地居民道德水平的窗口,是贯穿乡村振兴战略的血脉。获得感的提升是获取利益后的满足,却也是晨钟暮鼓。只有时刻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守住这份获得感。

(三)产业兴旺是根本: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旅游产业化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要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途径是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体系。首先,应充分了解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养老农业、体验农业、城市阳台农业等“X+农业”等现代化农村类型,打造产业化特色农村品牌。其次,基于现代化农村紧密依托、对接景区平台。景区在吸收各类外部迁移产业时应考虑园区所在地农业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保护。将地方农产品推广到乡村旅游产业中,利用工业化技术和科技先进手段加大生产、美化商品、简易包装。另外,规模化的乡村旅游产业链能促进农业人口的稳定就业。最后,延展农业产业链,借助智能化、网络化的模式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促进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全链条以及高效益的产业集群,稳定了乡村旅游行业的稳定性。《中国青年报》与“中国志愿者”和中央共产主义青年团联合开展了“40年改革开放”大型青年调查。对许多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在本次调查中存在的因素中,影响收益感最大的因素是“工作稳定性”和“收入增长”。产业化带来的稳定就业和农村养老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将成为农民获得感提升的定心丸。

(四)培养人才是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阔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走向,打造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的关键在于吸引和培养本土人才。一方面,构建乡村旅游文化共同体培养本土人才。乡村旅游经营多以家庭为单位,选取接受过教育的家庭代表,对其进行旅游知识讲解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再以家庭内部宣传等方式达到旅游文化的普及。乡村旅游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凝聚农民群体的集体智慧,明确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高水平的本土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培育“归雁”创业就业文化。著名诗人陆游的诗句:“云闲望出轴,叶落喜归根”,指的正是归属感对人民获得感的提升。高学历、高素质农民返乡是实现农村人口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具备的本地就业优势为“归雁人才”提供了可行之策。第一,提高对农村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对人才储备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对高学历人才、创新人才、熟练掌握国际语言人才实行奖励政策,提高收入和绩效奖金等,激发农民回流返乡就业创业热情。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了农民的“归雁”意识。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自己生长的一方水土做出贡献是每个当地人的梦想,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与此同时返乡创业农民工已累计超过450万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泰州市统计局.兴化统计年鉴[J].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8.

[3]泰州市统计局.泰州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4]刘晓春.民族旅游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4).

[5]肖艳玲.乡村旅游季节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调控策略[J].农村发展,2018(06).

[6]董思韵.江苏兴化:河有万湾多碧水 田无一垛不黄花[N].上观新,2019-04-01.

[7]陈天富.美丽乡村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 经济地理,2017(11).

[8]郝长娥.旅游社人才流失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07).

[9]王涌涛.旅游企业员工高流失率问题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7).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

[11]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J].社会科学,2018(03).

[12]雷若欣.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2018(05).

[13]崔彩周.乡村产业兴旺的特色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18(08).

[14]汪洋.以双薪双创促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17-11-11.

[15]黄冲,杜园春.当代青年的幸福感从哪里来[N].中国青年报,2018-02-11.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获得感乡村旅游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