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0-03-18 16:39王晓霞魏震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时代

王晓霞 魏震

摘  要: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专题教学是实现新时代教学目标,是教材体系转化教学体系的重要尝试。新时代专题教学应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政治性、灌输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83-03

Abstract: The target of the Outline Cours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is to tell the Chinese story and construct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new era, so the topic-based teaching which is to attain the goal of teaching, an important attempt of transforming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into teaching system. The topic-based teaching in new era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unifying historicity and epochal character, Political Nature and academic nature, historicity and political nature, spoon-feeding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Keywords: The Outline Cours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topic-based teaching; new era;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习近平说:“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1]构建新时代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纲要”课的题中应有之意,亦对新时代“纲要”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题教学是近些年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师们尝试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打破了教材体系的束缚,能够集中地讲解,将内容讲深讲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便于教学内容有步骤的展开,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的再讨论显得非常的必要。

一、新时代“纲要”专题教学的重新定位

第一,新时代“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纲要”课的内容囊括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之大,历史事件之多,授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有效传达“纲要”课的内容,讲清楚“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如果按照教材的体例,难以达到预想的结果。新时代,“纲要”教材在“下编”部分增加了诸多内容,增写增强“四个自信”、加深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根据党章总纲,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阐述,等等。“上编”“中编”部分增加了新的表述,可以说“纲要”课在厚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强化。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如何在40多学时内讲清讲透,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因此,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专题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显得非常的必要。

第二,新时代实现“纲要”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纲要”课不是历史专业课,而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思想上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进,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和本质,“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2]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而要解释清楚“四个选择”,需要通过历史进程的演进来论证。专题教学是论证“四个选择”必然性较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和水平的试金石。专题教学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教材要求和特色的专题。教材是专题教学之“本”。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尤其需要结合教材的相关基本内容,对十九大文献中直接阐述的有关重要问题,要求教师在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而只有教师深刻理解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才能够对“纲要”课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才能够设计出更贴合“纲要”课的专题,才能够巧妙地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历史任务”贯穿于课程的始终,通过润物细无声地方式讲清楚“四个选择”的必然性。

可以说,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是新时代“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新时代实现“纲要”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和水平的试金石。

二、新时代专题教学的设计原则

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应注重把握好历史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灌输性与知识性,切实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形成具有“时代意识与现实关怀”“世界眼光与中国立场”“历史叙述与理论阐释”“学术自觉与思想引导”[3]特征的、高质量的“纲要”课程教学体系。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纲要”课主要是从国史、国情出发,讲述从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的历史。授课教师多数具有历史学的背景,往往将课程简单理解为历史课程,授课时重点讲“历史”,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他们既不对学生能容易接触到的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回应和批驳,也无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成长、成才联系起来,结果显得单调枯燥,乏味无力。因此,在专题教學中既要注重历史事实的讲授,更要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正在前进中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只有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直面现实问题的课程,才能变得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专题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中国梦”的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挖掘“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梦”的理论魅力和实践逻辑,把握历史前进的脉络。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还体现在课程讲授中,时事元素的加入。每次课程设置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环节,或教师讲授,或学生分享,时间5分钟左右,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课程讲授时,注意加入时事的元素。授课时,《人民的名义》、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美贸易摩擦、朝鲜半岛问题等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词汇。这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便于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感受课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深学生们的情感认同,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二)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说教意味”的课程。针对00后的大学生普遍对政治“无感”,而且中学阶段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如何在讲历史叙事中渗透政治元素而不引起学生反感,不仅需要丰富历史知识的储备,更需要“新”资源,“是要用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序(叙)事中寓论断”。[4]通过大量新资料的呈现,用史料说话,让史料说话,有理有据,且配合问题设置,实现在历史中讲政治,用历史史实论证“选择”必然性和正确性。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坚持教学与科学并进,积极关注学界最新动态,注重教学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只有把握学界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才能有力推进新时代“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以科研助推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是教师站稳讲台,理直气壮讲课的基础。而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往往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一堂精彩的“纲要”课往往以扎实的研究作支撑,脱离了科研的课堂显得空洞无力,无法产生撼动人心的效果。

(三)历史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纲要”课教学的目的是着眼于现实,服务于将来,希望加深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感,便于加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或者偏重历史叙述,导致理论弱化,变成了历史专业课,导致课程内容讲不完,离教学目标相去甚远,难以达到“纲要”课的基本要求;或者偏重理论阐释,导致历史弱化,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讲述,使得课程讲授索然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使得“纲要”课变成了“老调重弹”,无法实现课程的政治诉求,遑论增强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更有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沉醉于历史碎片化的叙事,消解了课程的政治性,不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

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提升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叙述和理论阐释的关系,把历史与理论融合在一起,做到史论的有机统一,这是新时代“纲要”课教学必须慎重处理的一组关系,要求史论结合。而“所谓把历史与理论融合在一起,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归纳、总结和阐释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论结合。所谓‘史就是史料,‘论就是理论。这里的‘论,既是指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所得出的正确结论。”[3]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来分析中国的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千万不能脱离中国社会背景和特定的语境,断章取义去运用材料,造成偏听偏信,传达错误的观点。这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研究训练,能够熟练分析和使用史料,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能够巧妙地运用材料去论证历史的结论,推演“四个选择”的历史逻辑,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而有理有据的课程,才会更具吸引力,更具理论的魅力。

(四)灌输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纲要”课本是通过历史事实来论证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是史论结合的理论课。理论课因课程的属性,枯燥的刻板印象,“先天不足”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时代“纲要”课教学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知识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清楚理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何讲好故事,既要有形式上的呈现,又需要活跃的表达方式。形式上,主要采用大量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来呈现故事和理论。在“读图时代”,注重运用大量图片吸引学生。在讲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时,运用数据,太过枯燥,尝试选用当时民族工业刊登的广告,图文并茂,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程的说服力。在语言的表述上,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注重运用丰富的网络语言,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选用接地气的语言,使得故事更形象、更生动。但这容易陷入历史的碎片,消解课程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因此,在故事中讲理论,更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厚的理论学识,具备良好的讲故事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为更好地体现理论性与趣味性的原则,专题教学中适当加入微课和影视资源,既丰富了理论的讲授,又活跃了课堂的内容。在课堂进行合适的时候,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在相对轻松的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三、新时代专题教学推进和反思

新时代专题教学在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因此,在专题设计上体现新时代“纲要”课教学的要求,体现“新时代”的特色,将全书分解为十三个专题,专题一“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专题二“民族复兴历史任务的提出”,专题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专题四“民主共和政体的失败”,专题五“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真理”,专题六“中国有了主心骨”,专题七“中国革命新道路”,专题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九“国共两党败胜之因”,专题十“走向社会主义”,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专题十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内容紧扣教材,围绕着“三次伟大飞跃”,强调“中国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引导学生认识到“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和人民的选择性“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2]充分发挥理论的导引作用,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6]

在专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不断修正和提升的内容:(1)处理学生已有历史知识与“纲要”课教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中学阶段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或者通过多渠道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专题教学需要在精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2)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专题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性认识,更是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专题教学中大量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便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增强民族认同感。(3)专题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问题。专题教学是诸多教学设计中的一种,为更好地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还应考虑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成为多数高校采用的主要方式。各个高校因校情不同,呈现出校本教学的特色。但专题教学与网络教学如何实现“无缝对接”,相互助益,是“纲要”课教学活动进行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一组关系。

总之,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是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设计,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有效尝试,更是解读“中国梦”重要内涵,构建 “两大历史任务”“三次伟大飞跃”“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当然,任何教学设计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时代“纲要”课专题教学亦是如此。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将为“纲要”课专题教学提供精彩而丰富的素材,而“纲要”课专题教学亦因生动的实践而更具感染力,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8-24(1).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

[3]欧阳军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15.

[4]沙健孫.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14.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6-27(1).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时代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e时代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