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传承人刘宇:原料仅够用5至8年坚持把工艺传下去

2020-03-19 03:51
北广人物 2020年8期
关键词:百工刘宇料器

一架喷灯,一把镊子,40分钟不到,一个姿态万千的小老鼠就从北京料器第七代非遗传承人刘宇的手里诞生了。作为唯一的料器手工艺制作者,这十几年来,刘宇一个人在东城区光明路百工坊的工作室里精雕细琢着,靠着每年生产的1000来件美轮美奂的料器维持生计,同时也守护着这项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手工技艺。因原料制作方法的失传,也许在五到八年后的某一天,刘宇手中就会生产出“最后的料器”。届时,料器手艺仍能传承,但料器将成绝唱。

曾是创汇大户

很多70后80后可能对于料器还有些模糊的印象,童年时家中鱼缸里的小船,组合柜里摆放的小鸳鸯,那些就是最普通的料器。“料器从1992年到2003年出现了一个真空期,所以90后基本上都不知道什么是料器了。”刘宇说。

北京料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最早的来源相传是来自中国古代的青铜和丹药的冶炼,在冶炼的过程中,产生的铅元素废料,就是后来料器的原料。冶炼师发现这些铅废料能够形成一层漂亮的颜色,于是开始有人琢磨用这些颜色做成工艺品,也就成了后来的料器。在明清两代,料器主要是作为装饰品贡给皇室贵族,到清代主要是用于官员官帽上的朝珠,根据品级不同有不同的颜色。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帝制终结,料器就从宫廷走到了民间,在北京花市形成了料器制作的“四大家族”。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四起,百姓生活困苦,作为装饰品的料器便少有人问津。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料器生产,将那些散落民间的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料器厂,料器厂生产的料器回归到装饰工艺品的道路上,成为当时国内出口产品的龙头,每个月对海外销售产值可达几百万元。

刘宇目前在百工坊的工作室就是当年北京料器厂车间原址。他的母亲邢兰香大师就是当年北京料器厂技术科最年轻的员工。“那个时候,北京料器厂门口来进货的车都排着队。因为给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多次来到料器厂考察,要求料器厂做出精美的产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料器工艺。”

自此,料器厂不断扩大生产,最多的时候达到800多名工人生产。但因为料器是纯手工制作,培养一个工人需要时间,短时间内仍无法满足来自全世界的需求。料器厂的领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派骨干力量到北京周边的通县、三河、宝坻等地吸收农民建立乡镇企业,采取培训授课和包销的方式,由当地农民转产成为手工工人制作料器,并由北京料器厂进货销售。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这些乡镇企业逐步找到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摆脱了由北京料器厂包销的方式,接着就出现了价格战等恶性竞争。刘宇当年也曾去虎坊桥摆过地摊,以2块钱的价格卖自己制作的料器产品。1992年,北京料器厂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北京周边的那些乡办企业没过多久也都无声无息了。

母“传”子“承”

倒闭前的北京料器厂技术科一共有六个技术骨干,其中五个都是已退休的老师傅,只有刘宇的母亲邢兰香是最年轻的。2003年,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传统手工艺,料器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起来,有关部门找到邢兰香,经过抉择,邢兰香放弃了在外企的高工资,回到北京料器厂原址的百工坊,开始传承料器制作。刘宇是1990年开始在料器厂做学徒工学做料器的,母亲邢兰香回到百工坊后,他也跟随母亲成为了北京料器非遗第七代传承人。经过11年的空檔期后,料器制作在邢兰香和刘宇母子两位大师的手下正在缓慢恢复。

“目前全世界能够做料器的其实就我一个人,我每年可以做1000多个……”刘宇主要接受的是“私人定制”。他不断创新着料器的制作和丰富料器的产品。据刘宇介绍,料器制作的技术说起来很容易,料器的工具就只有一个二十厘米长的大镊子,拿料棍在喷灯前用火烧软,然后用镊子捏成需要的形状,再用其他颜色的料棍点上颜色,手法总结起来就是“抻压点印悠”五个字,但是要做起来又特别不容易。因为必须要在40分钟内成型,否则材料便作废了。

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料器对于手艺人制作的速度要求很高,手艺人如果几天不做工,手上的功夫就生了。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料器制作技艺,刘宇教授了不少徒弟,也让他的女儿接触学习料器制作,希望能把自己的技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刘宇介绍,目前他手中还有的料棍仅剩工作室工作台上和柜子里储存的这些。按照邢兰香大师的估算,这些料棍仅够用5到8年的时间。“现在这些料棍里,红色已经很少了,最少的是我身上佩戴的这种绿色,已经没有了。”刘宇指着自己挂在颈上的“玉”状料器装饰品说。“如果料棍没有了,我就改行,只能去做玻璃,玻璃的制作方法跟我们这个差不多,但那就不是料器了。”刘宇说,他教出来的徒弟目前也苦于没有原料制作料器,只能去制作玻璃工艺。刘宇只能守着仅存的这些料棍,尽可能省的做下去。就算以后料器因为原材料的消失而消失,他也得把料器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据《北京青年报》壹现场张子渊文整理

猜你喜欢
百工刘宇料器
墨子百工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試説清華三《説命上》中的“股人”*
快乐的事
不怕打针
我没有不听话
“私人定制”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一种智能喂料器的设计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