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背后的城市之变

2020-03-19 03:50佚名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零售业便利店业态

佚名

面积不大,24小时营业,寒冷的冬夜可以吃到热乎乎的关东煮,便利店不仅给都市带来便利的生活,还成为中国零售业中的一抹“暖色”。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业合计门店数量达到了8.3万家,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000亿元。

应该说,便利店的发展是社区商业和零售业发展的体现,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便利店这一舶来品在扎根中国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不断调整经营策略,直至在全国遍地开花。

商业之变

便利店面积通常在50~150平方米之间,经营商品2000~3000种左右。店铺多分布在居民区、写字楼、机场、火车站、加油站等地,营业时间通常为16~24小时,除基本的商品售卖外还会提供代缴费、手机充电、蛋糕预订、代收快递、代售商品、相片打印等服务。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洪涛介绍,在零售业发展史上,产品多样化的百货店可以说是业态的第一次革命,以工厂的运作方式为特点的连锁店则可看成是第二次革命。第三次革命以没有售货员、只有服务人员或结算人员的超市的出现为标志,其后则是便利店和网店的新业态。

1945年,美国南方公司打出7-11店牌,现代意义上的便利店就此诞生。20世纪初,日本伊藤洋华堂与南方公司签订特许协议,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在日本飞速發展并趋于成熟。

在日本东京,每天深夜或早晨,大商场和饭店早已关门,大批年轻人会涌向便利店,购买生活日用品和小零食。有些年轻人还会坐在店里吃完早餐再去上班。

台湾地区便利店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7年成立的“青年商社”可视为台湾最早的便利店。1979年统一集团引入7-11后,便利店开始在台湾地区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繁荣。有研究显示,台湾是亚洲甚至全世界人均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地区。

后来,便利店从台湾、香港等地北上,在上海、广州等地布局,近年来更大举进攻北方市场。

洪涛表示,1990年12月开业的东莞美佳、1992年开业的北京希福,事实上已经具有了便利店的特征,但内地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是1992年在深圳开业的7-11。

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主任李维华认为,便利店的好处就是离得近、便捷,在销售日常用品之外还能够提供一些生活类的服务。“当微观、宏观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便利店势必会迎来大的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分别达到3000、5000、1万、2万美元,便利店会经历从起步到寡头垄断的市场变局。其他影响便利店市场成长的因素还包括人均家庭收入增长、大型商业企业得到较充分发展、家庭小型化等。

当妇女就业比例大幅增加以及单身人数增多,在家做饭大幅减少,人们更多地选择预煮食品、即饮即食的快速食品,家务外包将成为趋势,这对便利店的服务需求将明显增强。而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速这一趋势。

城市之变

事实上,便利店在美国出现时,正是集超市、餐饮和服务配套三个核心因素为一体,适应城市居民近距离消费需求的社区商业开始风靡。便利店作为其中的一种业态也借势发展。

中国的社区商业是在GDP不断增长、城镇化程度不断提升、新型住宅小区逐渐成为居民主要居住单位,以及消费结构和模式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商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相辅相生。

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城镇化和社区商业发展非常缓慢甚至趋于停滞:供给制、统购统销等抑制了商业的发展。这反映了商品匮乏时代的无奈。

数据显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仅为17.92%,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已经是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

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并非按照消费者需求或市场规律流通,零售业是不可能作为一种健康的业态自主发展的。随着1978年流通体制改革到来,中国城市零售业开始发展,并逐渐呈现出以百货商店为主的单一发展业态。

1992年国家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便利店、超市等先进的零售方式进入中国,逐步形成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并存的零售方式,连锁经营这种先进的零售方式也开始焕发出生机。

随着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市社区商业取代传统乡村社会的集市开始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伴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还有居民职业的转变,很多市民在居住地附近或底商经营餐饮、理发等服务。

在更大的背景中,二、三产业也开始逐步在城市集中,既能合理配置城市服务、教育、公共卫生等资源,又能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社会商业因此寻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大中城市,城市住宅用地开发必须配建商业,住宅作为一种房地产开发模式空间渐小,开发商为了尽可能地利用资源,多将住宅建筑底商设为社区商业用地。据统计,近年中国30%的住宅配套里,有70%的面积做成了会所、商务、底商、街区、商业中心等形式的社区商业。

中国的城市都很大,如何让市民感到各种生活的便利是个大问题。显然,这其中不单是蕴含着商机,还折射出城市动能以及运营水平的高低。“中国社区商业可以说是城市的基础,是温饱阶段后中国民生经济的重要内容。”洪涛表示,国家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转型,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由追求产品向追求品质、服务、品牌转型,这些都给社区商业发展提供机遇,并对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零售业之变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与GDP及城镇化的发展呈正相关。有研究显示,当人均GDP在1500~2000美元之间、城市化率在45%以下时,城市商业形态会取代农业时代的地摊、集贸市场,出现第一次升级;人均GDP在2000~4500美元、城市化率在45%~70%之间时,商业形态就会出现新的飞跃,超市、专卖店等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开始出现。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2070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更升至8016美元。中国城市化率在2008年达到45.68%。

李维华说,连锁经营业态是实体店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寻求在不同地区规模化经营、消费者也希望能够得到同水平服务的产物。

从某種程度上说,封建社会的店铺分号就可以看成是中国连锁经营模式的萌芽和初级阶段,多分布在餐饮、药店、票号、典当等消费量需求大、投资成本不高、容易形成消费偏好的行业。中国的连锁经营也经历了直营连锁、自愿连锁和特许经营阶段,“起源于1987年的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灵魂。”李维华说。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影响零售业的规模和分布,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中国城市零售业态的转变。同时,零售业作为流通的最后通道也能带动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138亿元,同比增长1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网购”对中国消费者已经不再陌生。网上销售商品种类齐全,可以节省经营费用,让消费者的消费空间更加立体,消费时间也出现碎片化趋势。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影响零售业的规模和分布,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中国城市零售业态的转变。

在电商等的冲击下,大型百货商店和超市时过境迁,甚至出现“关店潮”。万达百货2015年关店46家,百胜3年内在中国关了9家门店,2015年家乐福在中国关店数量超过15家,沃尔玛宣布2016年将在全球关269家店……

洪涛对此表示,我国经济增幅从过去的“八九不离十”下降到“七上八下”,再到如今的6.7%,零售领域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市、百货店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超市、百货店等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并没有很好地与社区等紧密结合,服务型不够足。

相比之下,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不管是从距离还是心理上都更贴近消费者,能够成为城市零售业的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便利店之变

社区商业的发展看上去似乎“前途无量”,而就近年的盈利状况而言,尚难说尽如人意。

以北京地区便利店为例,一方面便利店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强。“行业老大”7-11曾被指亏损千万,其他便利店也陷入“一边亏损一边扩张”的境况。

另一方面,北京地区便利店的数量远未达到需求。据研究,便利店最佳布局为每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截至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按简单算术,相当于全市需要7235家便利店。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是,北京市现有便利店3000家左右,每7185人才有一家便利店。

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曾表示,尽管企业关注社区商业并积极布局,但其基本业态盈利能力普遍不高,对租金市场等因素也较为敏感。尽管强调便利性和服务性,社区商业布局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显得盲目无序,缺乏特色。

当前占社区商业很大比例的仍是传统的乡镇商业,小餐饮店、理发店等行业分布较多,专业化、现代性的经营业态则相对较少。经营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服务等不能与居民需求同步,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商业的发展。

事实上,国家对服务性社区商业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商务部就曾印发《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助推社区商业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则显得落实不到位。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可是,实践中往往被利润更高的业务占用。

2015年商务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居民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社区商业要有餐饮、住宿、美容美发、人像摄影、家电维修、家政等8个必备业态,但落实也并不到位。

李维华表示,当前中国的连锁经营业态不规范现象较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实施和执法力度都远远不够。他认为,政府和媒体要在宏观上为中国连锁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环境,企业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洪涛建议,社区商业应当作为城市和农村民生经济列入发展规划,在10%预留面积能够保证的地方按照规定规划,不能保证时则可采取政府回购的方式作为社区商业专项用地。他说,未来还应发挥政府、居委会、投资商、经营商、居民等各方作用,探索多种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对老旧社区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探索智能社区商业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零售业便利店业态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各地便利店有多绝?全国网友吵翻天了
便利店指数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逐步回归分析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从业态特性看全球激光拼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Retail Therapy
步步高年内将开10000家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