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瓦当纹饰及风格特征

2020-03-20 03:46付晓鹏尚愉霖
书画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瓦当艺术特征纹饰

付晓鹏 尚愉霖

内容提要:瓦当最早是作为人们改造建筑的一个实用性工具出现的,继而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完成了审美价值的表现。人们通过瓦当纹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也用不同的瓦当纹饰来记录时代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已然成了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纹饰展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

关键词:瓦当;纹饰;艺术特征

一、瓦当及其纹饰

瓦当,俗称“瓦头”或“瓦盖头”,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位于屋檐最前端,也叫“滴水檐”。我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木质结构,而木质结构建筑若长期积水并无法排出,则会造成木头腐烂生虫。在古建筑中,瓦被分为两种:一种为板瓦,板瓦体积大而弧度小,铺盖屋顶,顺序而下,雨水则顺着板瓦所形成的坡度顺势而下;另一种是筒瓦,筒瓦弧度较大而体积小,直径较窄。筒瓦是需要扣在两块板瓦之间的,按次序排列,这样会形成瓦沟,雨水就会顺着瓦沟有序地流下来。板瓦和筒瓦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屋顶的损坏,但雨水的长期浸泡会使板瓦、筒瓦与屋顶的黏合度降低,从而发生瓦片脱落的情况。春秋时期瓦当的发明与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瓦当往往位于板瓦或筒瓦的顶端。一方面,瓦当覆盖在建筑屋顶的众多瓦片之上,这样能够对屋顶的瓦片起到加固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向外悬垂滴水的檐头瓦,瓦当又对屋顶的木质檐头起到了保护作用。瓦当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居住环境由原先简陋易损、狭窄昏暗向经久耐用、宽敞明亮的方向逐步过渡。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瓦当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房屋带来的损害,提高了古建筑的安全系数,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瓦当的这种非艺术功能的实用性是古代建筑中使用瓦当的首要动机。但实用性并非瓦当的唯一功能,苏联美学家莫·卡冈认为:“艺术存在的最早形式正是从非艺术向艺术过渡的形式,它具有双重质的规定性和双重功能性。”[1]对于瓦当来说,实用性只是其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一个功能。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单单考虑瓦当的实用性,而且将人自身审美的意识、思维、情趣、心理等和瓦当的材料、工艺等融为一体。建筑学家玛库斯·维特鲁威斯·波里奥认为建筑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即适用、坚固和美观。从古至今,尽管每个时代对于建筑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三点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适用”和“坚固”是对建筑物功能性而言的,“美观”则已经涉及建筑的美学审美问题了。对于建筑而言,“适用”与“坚固”早已不再是问题,正如美国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所言:“终究,决定一个建筑的重大价值的总是它的美学标准。”[2]越来越多的設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会越发考虑美这一现代问题。瓦当也是一样。当瓦当在提高建筑物安全系数、延长建筑物寿命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时候,用何种纹饰才是制作瓦当的工匠们考虑的问题。

瓦当的美学价值也正是体现在纹饰艺术审美特性上。所谓“纹饰”,又可称为“纹样”,《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纹饰(纹样):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3]纹样并不是单一的,它有着众多的种类,而纹样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内涵、装饰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纹样已经从早期的功能基础和符号系统开始转变,审美显然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在生产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装饰美。瓦当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是通过其纹样表现出来的,而瓦当自身只是纹样和文化的载体。因而研究不同瓦当上的不同纹样是了解一个时代以及人文风情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瓦当的纹样是不尽相同的。

二、常见瓦当纹饰类别及内涵

在对瓦当艺术的研究中,一般会根据瓦当纹饰对其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有植物纹饰瓦当、动物纹饰瓦当、图腾纹饰瓦当、儒释道瓦当以及文字纹饰瓦当等。每一种纹饰的制作都和当地人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在云南瓦当中,纹饰数量最多的当数植物花卉纹饰,大量的植物花卉纹饰直接反映出云南当地物产资源的信息,而每一种植物纹饰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如在民俗中,人们常用月季来象征祥瑞,更有“四季平安”的寓意,也常常将月季当作吉祥富贵的幸福之花,月季也常用以表现坚忍不屈的精神。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腊前月季》中写道:“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这首诗中说大多数花的花季都有十多天,而唯有月季可以时常怒放,甚至可以在冬日里和梅花争奇斗艳。寒冬腊月里,当人们看到盛开的月季,就好像看到了春意一样,瞬间忘却了寒冷。诗人想要通过这首诗歌表现出月季常开不败的特点,用来形容人坚忍不拔的性格,月季因其每月都可开放,因而又被称为“月月红”;加之月季的“季”和四季的“季”同音同字,因而月季也常被用以代表“四季平安”。现代花语中,更赋予了月季“希望”“幸福”“光荣”“美艳长新”的含义。可见,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了这片小小的月季纹饰的瓦当上。唐代诗人王维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通过对山间绽放的鲜红的芙蓉花的描写,表现出芙蓉花顽强的生命力。芙蓉花虽然花期较短,但芙蓉花的开放总是热烈的,人们常把自然界的东西拟人化,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芙蓉花也不例外。人们制造出芙蓉花纹饰的瓦当,就好像是在告诫自己要珍惜短暂美好的时光。芙蓉花似乎是在演绎着人生的蜕变。人的一生如芙蓉花一样短暂,在短暂的人生中,人们更要学会努力与珍惜,犹如芙蓉花一样绚烂多彩,就像苏轼所写的:“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石榴纹饰瓦当也是植物纹饰瓦当中常见的一种,石榴常常被视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和团圆的佳兆。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讲的就是石榴打开壳后,里面密密麻麻的石榴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家庭兴旺。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和汉宫秋词长咏石榴花》中写道:“榴花初染火般红,果实涂丹映碧空。自古人夸多子贵,如今徒惹恨无穷。”人们往往通过石榴纹饰瓦当来表达对多子多福、家庭兴旺的期待。关于植物纹饰瓦当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兰花纹饰瓦当喻示高洁典雅,菊花纹饰瓦当喻示朴素节俭,牡丹纹饰瓦当喻示富丽华贵,麦穗纹饰瓦当喻示丰收,等等。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瓦当表达出来,使得瓦当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几分美感。

和植物纹饰瓦当相比,动物纹饰瓦当想要表达的含义更为丰富。动物纹饰瓦当除了被人们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还与民族图腾有关。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动物能呼风唤雨,主宰宇宙万物,心中便产生崇拜,部落奉其为图腾。例如在商代,人们把天空四方的形象组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这些在之后也表示方位或地名。到了汉代,四种神物被视为武力象征,并出现在宫殿装饰瓦当上。四神瓦当除表示方位,又有了驱邪除恶的含义。从那时起,动物瓦当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云南纳西族把牛视为图腾,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述了一头由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于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4]从此,纳西族用牛来祭祀天地山川、神仙祖先,纳西族也将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世代供作神圣之物。他们崇敬牛,因而他们把牛作为瓦当纹饰,以感激牛让他们免受灾害,给予了万物生长的清静世界。除此之外,彝族的虎纹瓦当以及汉族的龙纹瓦当都是图腾瓦当的典型代表。

在儒释道瓦当中以太极纹饰瓦当和八卦纹饰瓦当尤为常见。太极图被称为“中国第一图”,是远古哲学思想的图符,是先哲智慧的结晶。所谓“太”,即初始、宗源、无上;所谓“极”,指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字面含义为最高级、最标准和最完美。在古人看来,太极图象征着大自然无穷神威,流露出乾坤、阴阳、上下、刚柔和雌雄等宇宙间所有奥义。农家使用太极纹饰瓦当,或许并不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但目的却是明确的:一是图形好看;二是能够驱邪。八卦瓦当在民间也是较为常见的,八卦与太极都源于易学,《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也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古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均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八卦被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源。因而人们认为八卦是神通广大的,能够驱邪。圆形的瓦当就好似古镜,八卦纹饰的瓦当就好比八卦镜。从人们的认识来说,这就具有招财积福和化煞驱邪的双重作用,可使人气定神安。从表面看,太极纹饰和八卦纹饰只是除凶避灾、驱除邪恶的图案,实际则存留着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也是中国传统易学文化的宝贵财富。这正是太极纹饰瓦当和八卦纹饰瓦当在民间较为流行的重要原因。

文字瓦当可谓秦砖汉瓦中的佼佼者。工匠们将中国高妙的书法艺术和瓦当结合起来,从而制作出数量庞大的文字瓦当,瓦当上的文字用其优美的线条表现着中国书法的姿态和力量。汉代的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体,排列组织较为和谐均匀,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文字瓦当中的文辞也多为祈福吉语,如“永保天寿”“平安四季”“吉祥如意”“世代书香”等;也有根据时代发展,表现时代标语的,如“保卫和平”“巩固国防”等。这些生动的文字既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包含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內容,文字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文字瓦当也成为人们表达价值取向、精神追求以及弘扬思想的武器。尤其是在西汉,文字瓦当已然达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这一时期的文字瓦当大多书写着大汉征服四夷、一统天下的雄风,如“鹿甲天下”“单于天降”“汉并天下”等;有表现封建王朝暴力机构威仪的,如“卫”“佐弋”“次蜚官当”等;有表达统治者对长命百岁、永享尊位的渴望的,如“万岁”“千秋万岁”“与华无极”等;有表达期望平安吉祥、安康幸福的朴素心愿的,如“永保子孙”“吉月照灯”“天福”等。

三、结语

瓦当最早是作为人们改造建筑的一个实用性工具出现的,继而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完成了审美价值的表现。人们通过瓦当纹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也用不同的瓦当纹饰来记录着时代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已然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纹饰展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各种软件完成图像的设计,来进行直观、动态、高效的艺术审美,正是如此,瓦当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尤为可贵。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瓦当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富有艺术审美性和现代实用性的瓦当衍生品。

参考文献

[1]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94.

[2]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648.

[4]创世纪[G].史纯武,朱世铭,景文连,张俊芳,整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瓦当艺术特征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汉代瓦当纹饰所见社会信仰之一二
瓦当响当当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追寻一种即将消失 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