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2020-03-20 03:46金智佳
书画世界 2020年1期

金智佳

内容提要: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对写实绘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建立透视体系伊始,透视法的应用遍布西方绘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分析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透视法;焦点透视;西方绘画

“透视”的词源是拉丁文“Perspcire”,意为“看透”。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聚向焦点”理论,这被认为是透视法理论的树立。这里说的透视主要是指焦点透视,即缩形透视。透视学是绘画的舵轮,当代的学院绘画以透视为基础。说到透视就不得不提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小孔成像技术,即在二维平面上虚构三维空间。在原理上,人眼的视觉成像与小孔成像非常相似。焦点透视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门技术。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催生了印象派及后来的立体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视是装置系统而不是真理。这也是后来现当代艺术抗拒透视法的原因。它促进了人们对于之前强烈追求现实主义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探索。

一、透视法的运用

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中世纪艺术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同于中世纪的平面图案化的图像,文艺复兴强调现实,强调肉体,艺术也趋向于展现人感受到的世界。文艺复兴强调现世性,着重于三维空间的暗示。

如果说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还仅仅是对真实的暗示,那么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就开始征服真实了。据阿尔贝蒂考证,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原理,但未落实于文字。1435年,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透视理论,透视法从此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绘画发展。

第一个使用透视法的画家则是马萨乔。他的绘画并不优雅,脱离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使用了灭点来暗示真实的空间。贡布里希评论他的湿壁画《圣三位一体》:“这幅壁画揭幕时好像是墙上挖了一个洞穴,不难想象佛罗伦萨人必定会是多么惊愕......它更为真实,更为动人。”[1]

到了16世纪,透视法被普遍运用。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里地砖和拱顶的线都遵循着透视原理,给人以真实的空间感。拉斐尔将灭点放置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身上,引导观者的目光看向他们,即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站在远处,也依然是画面中的主导。

17世纪和18世纪,学院派美术兴起,师徒的个体传授变成集体授课,技能的知识化使技能可以通过知识来传播。美术学院促进了透视法的传播,透视法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基本不会再同中世纪一样会失传了。20世纪,潘诺夫斯基的《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法》被看作是从艺术史和哲学角度探讨透视法的传奇文本。他认为透视法作为绘画领域的实用传统,所有直线汇聚于一个共同灭点的图像是“无限自身的一个具体的象征”,是人本主义世界观归纳世界的一个方式,将无序纳入有序,归纳并梳理成一个可说的、有信服力的理想世界。

总的来说,透视法这一技术是人们模拟、描绘世界的方法,它影响了画家的绘画方式和思维,使人更加注重真实。有了它之后写实自然主义快速发展。从它也可以看出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走出后对现世、对人为主体的关注,體现出了人文主义精神。它使西方艺术的写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透视法研究与应用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发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不同于中世纪的新观看视角。不同于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多使用夸张变形以及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达到强烈表现精神世界的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倡导“模仿自然”,把逼真作为它重要的目标之一,透视法的运用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二、透视法的变相运用

现当代绘画依然绕不开透视法这一话题。对于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的那一套技巧,“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已抛至脑后。他创造了一种自圆其说的“反透视法”。在他的绘画中,不是创造观赏者进入画里面去的深度,而是创造被他所描绘的物和人向观赏者走出来的印象。他对物体的写实方面(自然主义的那一套)做了改变,不注重“逼真”的效果,更强调物体的结构和画面的结构,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要获得一种艺术的真实,这是靠艺术家的理性而非眼睛所能把握的真实。他所画的物体非常结实,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提供了新思路。他的“理智”和“主观”也深刻启示了后来的艺术家。对立体主义的探索源于画家对塞尚的理解,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作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

大卫·霍克尼荒诞的多角度透视又是一次对三维透视的反叛。他曾说:“‘透视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在过去100年里还没有被充分讨论。上一回大讨论是1907年对立体主义,现在这个话题因为摄影的缘故被排斥了,但立体主义确是一种‘透视的技术。”在研究了透视法经验的基础上,霍克尼做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摄影拼贴作品,并着重地说道:“透视需要被扭转。”他不断地挑战着焦点透视。他认为焦点透视使观看者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就能看到全局,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人眼睛的焦点是不断移动着的,所以他希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打破这种固定的单点的观看方式。相较于自然主义,艺术家的主观性更重要。他认为许多写实画家是借助暗箱来绘制的,例如维米尔。因为维米尔的画只有一个焦点,其他地方则没有对焦。写生则不会产生这种效果,因为人的眼睛是自动对焦的,所以看哪里,哪里就清楚。虽然他的理论没有正式载入正史,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仍然可看成是透视法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西方绘画尤其是自然主义绘画的重要原理,透视法从罗马时出现,到中世纪失传,再到文艺复兴被发现、传播,它贯穿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在它被发明后几乎没有一个流派不受其影响。透视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透视法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讨论空间。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