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教育

2020-03-20 10:00郑宾
检察风云 2020年2期
关键词:亲戚家家风妹妹

郑宾

过年了,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亲戚家的熊孩子”。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一名网友亲戚家的小孩儿把矿泉水倒到了她家的钢琴上,说是要洗钢琴。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批评教育孩子,反而推卸责任:“孩子嘛,不懂事,他也是好心呀……”网友想了想,临走时给孩子包了个红包,对他说“谢谢帮姐姐洗钢琴”。后来,这孩子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价值68万元的佩卓夫三角钢琴……

这不过是个让大家会心一笑的小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下一代时,过分地强调“批评的限度”,为的是不伤及儿女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独特的个性。但实际上,自尊心和个性并不是保护得当就会拥有,而是源自他人对一个人所作所为的评判和尊重。

从“家风”的角度讨论这事儿也很有意义。当我们说“家风”时,首先应该考虑到,那个“家”与当下的“家”已有很大不同。且不说太久远的事情,就是在我出生的20世纪80年代初,其时的家庭状况也比现在复杂得多。所谓“家风”的培养,很大一个主题就是培养孩子与家庭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良好关系。

一个家庭仿佛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在众多的家庭成员之间,一个孩子学会了如何在“关系”的范畴中处理有关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题,如“善良”“妥协”“责任”“理解”。比如姐姐想拿大个儿的苹果,母亲会告诉她:“妹妹岁数小,抢不过你,和她比你是强者,你应该让着妹妹。”某一天,妹妹又心安理得地抢夺姐姐的苹果时,母亲会说:“姐姐已经让了你好多次,你不能永远占便宜,也要懂得照顾姐姐。”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她们成年后,也许都会形成某种同情心和自我有限性的观念,让她们领悟到,有一些道理会随不同的情势而变化,很多美好的情感是在变通中得以实现。她们会拥有一种更加智慧的伦理态度。

80年代中期之后,独生子女成为主体,从前的那种家庭环境虽没有彻底解体,但毕竟,狭小的家庭空间内,有关一个人自处的那些品格得到强化,更有甚者,个人的品格被等同于个人尊严的严格保护。当一个孩子面对另一个同龄人的责骂,就被家长放大为侮辱了孩子“个性”,于是教导孩子强势反击,却忘了,所谓“个性”也只是在相互协调中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后者的纠偏,“个性”就会变成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论。

家风的内涵当然有众多,有一些未必需要在成员的关联中形成;但确实,即便是独生子女,如果在一种重视关联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其形成的个人风格和个人风度,会决定他未来在社会上的精神样貌。这众多个体,最终也会汇入时代中,形成一个社会的较长时期的文明特征。

我们今天重谈家风,并不意味着要毫无条件地恢复中华传统中的家庭伦理,所谓“家族道统,长幼秩序”,在这个时代理应获得新的内涵,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否则,恢复它们就没有意义,甚至贻害无穷。

对于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我们平日里也许缺少时间去體验它,但还是要努力去融入家的氛围,去感受家的温暖,去体悟家风的妙处。每年的春节假期,阖家团聚,正是恰当的机会。辛苦工作了一年,留出时间,不仅让自己的身心获得休息,也应静下来倾听家人的心事,倾听上一辈和下一辈的点滴故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个看起来抽象的家风会变得具体而真切,缓慢而悠长地融汇到我们生活的洪流中。

猜你喜欢
亲戚家家风妹妹
人小主意大
我的妹妹不爱我
学习我不行,搞笑第一名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我的妹妹 等
巧用标点
带妹妹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