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问题教学中发展

2020-03-20 03:41邵素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4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邵素芬

【摘要】为改变农村学生学习方法呆板、历史思维能力薄弱、成绩下降、厌学等现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教法,注重教学问题的创新,以设计情境型、假设型、综合型、延伸型等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教学;兴趣

随着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农村学校学生在学习中,思维能力弱化、学习方法死板、懒学、厌学等情况日益严重,在历史课上也是如此。高尔基说:“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所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智力发展,成为农村历史教学的关键。在实践中,笔者注意到,根据历史学科特点,重视历史问题的创新设计,以问题驱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思考、探究等活动,能较好地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参与和竞争的机会,能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助于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的感情。下面就其中几种常用的问题型教学谈谈见解。

一、创设情境型问题,驱动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对学生而言,对“问题”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好的情境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意识和探究欲望,使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秦统一中国》这节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个秦人去旅游,在临淄买了件衣服,但老板不收圆形货币只要刀币,秦人有钱但根本没地方用,没办法,他只好把身上的玉佩抵押给了老板,老板让秦人写个抵押玉佩的字据,可是他写的字大家都看不懂,秦人对他的旅行失望极了。请问: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的事?为什么老板只要刀币而不要圆形货币?为什么秦人写的字据大家都看不懂?这个情境问题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热情地投入到讨论中,得出结论:发生在刚统一时的秦朝,因为那时全国的货币、文字仍然沿用战国时各国标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货币、文字的不同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势在必行。通过对问题逐层深入的探究,突出了重点内容,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问题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关键是选择好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意见,引导他们寻找结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假设型问题,调动探究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假設”就是根据客观事物而假定的说明,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怎么会有“假设”呢?其实,关于假设型问题在我们的高考、中考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7题:开国议政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又如,2015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第26题;(3)假如你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爱国的青年词曲作者,请分别从时代背景和音乐艺术方面,概括你创作歌曲的思路。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假设型问题以虚拟式的提问,把学生置身于历史时代中认识和体验,了解和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如,讲到1945年的重庆谈判,向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型的问题:假如毛泽东没有去谈判,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同时提醒学生要结合当时国内的形势进行探究,学生作了很多设想:“蒋介石会大肆宣扬是中共没有和平的诚意”“中共会失去民心,处于被动局面”“老百姓会说毛泽东怕死”“失去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的机会”……通过学生讨论,他们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睿智及大无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由此看到,假设型的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突破课本内容的局限,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构建综合型问题,锻炼学习能力,巩固学生的思维

问题综合就是把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章节、不同国家,但又有着关联的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的问题。近年来中考综合型问题的考查越来越多,这类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综合型问题是历史课堂上常用方法之一,主要有横向综合、纵向综合,它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系统联系,巩固学习内容,发现新知识,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单元,可综合比较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领导阶级、杰出人物、法律文件、结果等,找到知识点的共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如,上《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这一课时,指导学生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20世纪80年代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得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遵循了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了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观点。两国改革两种结果,在问题的综合对比下,中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教学中,可以设计许多综合型的问题,促进学生形成从一个知识联想到多个知识的连贯性思考问题的好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拓展延伸型问题,扩张历史视野,升华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超出了课本的知识范围,他们通常会在老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和异想天开的问题。如,讲《美国的诞生》中的战役时,一些同学问到:“为什么英美军队作战时把士兵排成一列列的互相射击,那不是送死吗,这是什么战术?”那是因为这列阵是18世纪最先进的作战模式,是一种战斗力强、成本低廉、效益比高的战术。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能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自主地表现出对历史知识延伸学习的渴望与探索,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在紧扣本课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同时用问题的形式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同时,老师在授课时应重视教学问题的延伸,适度的问题延伸,能拓展视野,能让学生主体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例如,在学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主要内容后,播放视频:《国民的海权意识》,提出问题:从清朝到现代,国民普遍存在一个什么现象?对此你有什么建议?通过观看和讨论,学生都认识到,清朝到现代,人们的海权意识很淡薄,对海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海洋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重视国家海权,维护领土利益是每个国民的责任与义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力度、增强海军力量、开展有争议海域的谈判……通过教学问题的延伸,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学习历史能传承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提升人文素养。我们把握好教学的中心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型、假设型、综合型、延伸型等多种类型的探究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颜家珍,陈红.历史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M].北京出版社,2013(5).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