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旺 石宏佳 王璐
摘 要:数字孪生连续4年被列入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它与图书馆深度融合,对于探索6G时代未来图书馆运行新模式,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文章分析了6G时代数字孪生与圖书馆技术融合可能性,提出了孪生图书馆概念,讨论了其内涵特征、理论逻辑与现实要求,设计了其运行机制与理论框架。研究认为:6G时代图书馆与数字孪生深度融合不可避免,孪生图书馆可能会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孪生图书馆;数字孪生;6G;未来图书馆
Abstract Digital twin has been listed in the top ten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Its deep integration with the library has certai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new operation mode of the library in the 6G era. I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6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gital twin technology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of digital twin and library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6G era is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twin library is put forward,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are discussed,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e designed.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library and digital twin is inevitable in 6G era, and the twin library may become a new model of librar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gital twin library; digital twin; 6G; future library
2019年11月,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组织下,我国正式启动了6G技术研发。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认为,5G带来万物互联,6G将帮助整个社会走向数字孪生的虚实结合世界[1]。5G全面建设促使图书馆从信息交互走向信息泛在,6G提前布局使其从信息泛在走向感知泛在、智能泛在成为可能。在这种复杂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未来将何去何从,理应成为业界关注和谋划的重要问题。
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数字孪生技术自2016年开始连续4年被Gartner列入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并被认为将会对6G时代的社会、个人和现有技术产生颠覆性影响。目前该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领域,还被应用于智慧城市领域,如2018年4月,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2]。因此,当未来6G时代来临,“人-机-物-环境”物理与虚拟空间中空间通信、全息智能交互、触觉和情感交流、机器智能协调、多感官混合现实、身体域网络等成为现实时,未来图书馆运行模式将以何种形态存在?数字孪生与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将以何种形式重塑图书馆的智能化应用格局?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提前思考和布局。
基于此,本文结合6G时代数字孪生与图书馆深度融合的技术特征,提出一种“孪生图书馆”概念,并对其发展过程、内涵特征、现实要求、运行机制与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描述与分析。
1 数字孪生与孪生图书馆
1.1 从数字孪生到孪生图书馆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最早源于1969年美国阿波罗计划,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Michael Grieves教授在讲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时称之为“镜像空间模型(2003-2005)”,后又改为“信息镜像模型(2006-2010)”,直至2011年才提出“数字孪生”概念,后于2012年被美国NASA引入到航空航天领域,2016年底首次被Gartner列入十大战略技术趋势[3],并迅速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成为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数字孪生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其理论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大部分研究认为,数字孪生是指能充分利用物理模型数据、传感器实时更新数据和历史数据,集成多学科、多领域、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4],在虚拟空间模型中完成物理实体映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5]。简而言之,它是指能在虚拟信息空间中构建与现实物理实体完全对应,实现虚拟模型-物理实体的双向刻画与反映的数字化对象、技术与方法[6]。该概念模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现实空间的物理实体、虚拟空间的孪生模型、物理实体与孪生模型之间的数据与信息交互通道[7]。
正是由于6G技术带来的按需服务的极致网络、即插即用的极简网络、支持自生自治自演进的柔性网络、嵌入式AI能力的智慧内生、可信增强与泛在协同的安全内生等一系列技术变革,使得数字孪生能从理论真正走向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业界认为到2030年6G全面展开之时,数字孪生将会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未来可期。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近年来数字孪生在理论与应用研究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应用领域正从早期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向智能制造、知识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研究内容也由传统物理实体-虚拟模型的单向模拟映射向双向实时映射转变。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以物理实体形式存在于现实世界。在6G时代其建设、管理与服务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物理与虚拟模型、传感器、管理服务与运行维护等设备与数据,且整个过程必然会集成与之相关的多尺度、多领域、多学科、多物理量、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并可在虚拟信息空间中建立与之完全对应、能实时交互与映射的数字孪生体。结合数字孪生理念、思想与技术特征,可认为6G时代图书馆与数字孪生深度融合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孪生图书馆的诞生或许会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与运行的新模式。
1.2 孪生图书馆概念的提出
6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自生自治自演化的触觉互联网、身体域网络、孪生体域网等将会成为未来图书馆存在的主要环境与形态。6G时代的孪生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知识管理与服务模式之外,其管理与服务模式还可能产生颠覆性变革。(1)触觉互联网理论与技术,将促使图书馆信息、知识载体与知识交互将会超越传统文本、图像、音视频与模型等资源类型,还将包含用户味觉、感觉、视觉、触觉、知觉或情感等,甚至还可能通过感官与脑电波等进行生理性人机交互,从而形成物理、感官或情感记忆,带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管理与服务新变革;(2)身体域网络理论与技术,将促使图书馆会更多使用嵌入式、植入型、可替代的软硬件智能体,在知识资源、软硬件基础设施及各类物理或虚拟资源中,使用嵌入式AI智能内生软硬件设施,甚至用户也可能在身体外佩戴或身体内安装纳米智能机器人来实时、动态监测或监管身体各器官与心理情绪运行,从而构建了智能化的身体域网络来对图书馆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与模拟,对管理与服务过程进行预测,从而提升管理与服务质量;(3)孪生体域网理论与技术,将促使孪生图书馆成为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世界每一个图书馆、服务资源与用户,都会在孪生图书馆世界中建立一个智能映射或代理,现实图书馆物理实体、服务资源与过程、用户及其行为,都会在孪生图书馆中进行实时映射与双向反映,从而对现实实体未来发展做出监测与预判,进而对其进行影响、干扰或触动。
根据以上分析,孪生图书馆(Digital Twin Library,DTL)定义,是指6G时代在虚拟信息空间中构建与图书馆物理实体完全映射的数字孪生模型,且在“人-机-物-环境”智能交互融合环境中实现其虚拟模型-物理实体的实时双向映射的一种未来图书馆新模式。其本质是构建与图书馆物理实体完全对应的数字化技术、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图书馆物理实体(含图书馆、资源与用户等)、图书馆数字孪生模型、物理实体与数字孪生模型之间的数据与信息交互通道(含数据与数字孪生体系)。
孪生图书馆强调的是其现实图书馆与数字孪生模型之间的数据、信息与知识交互和连接作用,目的是实现虚实一致,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过程的闭环效应。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其数字孪生模型是图书馆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延伸与拓展,需要将数字孪生理念与技术通过图书馆服务要素管理、服务活动计划、服务过程管控、甚至对图书馆上下游建设、管理与服务资源之间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频域、全要素、全时空、全流程的数据集成融合、跟踪分析与实时双向映射过程。
1.3 孪生图书馆的内涵分析
图书馆是一种业务复杂、结构严密的复杂生态系统,在现有网络环境下完全呈现其真实运行状况、跟踪其运行轨迹、预测其运行规律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数字孪生技术的诞生使之成为可能,它能构建一个与图书馆物理实体几乎一样的“图书馆数字孪生模型”,打通图书馆物理实体与孪生图书馆之间的实时双向映射和动态交互反馈,在6G、空间通信、全息智能交互、多感官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对标准化、统一的实时数据更新与分析来跟踪识别图书馆动态变化,使其更加契合其运行与发展规律。
孪生图书馆是数字孪生技术在图书馆层面的广泛应用,通过构建图书馆物理实体及虚拟空间模型一一对应、协同交互、双向映射的复杂系统,实现图书馆全要素虛拟化与数字化、服务状况可视化与实时化、管理决策智能化与协同化,形成物理空间的图书馆与虚拟空间的孪生图书馆的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发展新模式。本文认为,孪生图书馆是6G时代图书馆发展的1.0版本,并不是“智慧图书馆”的N.0版本。它的最大创新在于图书馆物理实体与孪生图书馆虚实交融、共生共长,这就使得其与现有智慧图书馆在业务逻辑与底层结构上有着本质区别。
(1)孪生图书馆的最大创新是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写实”,建立起标准化的数据与信息实时交互。孪生图书馆与图书馆物理实体同步建设、规划、管理与服务,共生共长,虚实交融,将人、机、物、环境等图书馆物理主体,自始至终都接入虚拟信息空间,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映射,代表了整个图书馆的“人-机-物-环境”运行环境和过程状况。而现有智慧图书馆是在已有数字图书馆之上的技术补丁,在反映图书馆建设、管理、服务全貌与真实状况上有着先天缺陷。
(2)孪生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具有完全同步的全生命周期和运行时序,能够实现实时动态更新与双向映射。孪生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从内到外,从实体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从运行环境到基础设施,从行业发展到管理服务都会完全同步,并随着其发展而不断实时迭代更新,是一个不断自生自治自进化的复杂生态系统。相对而言,现有智慧图书馆大多局限于图书馆的某个局部或某个阶段,其局部化的技术方案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难以处理有全域价值的数据资源。
(3)孪生图书馆有一个泛在协同的智慧内生、安全内生与可信增强的“图书馆数字孪生模型”,能在与图书馆实体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对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与预测。一方面,孪生图书馆通过实时获取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时域数据,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识别和获取图书馆实体系统的状况、特征和规律,将图书馆潜在规律显性化;另一方面,孪生图书馆通过数字孪生模型的人工智能体系,结合图书馆实体中人的智慧,来实现二者共生共长、虚实交融,为其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撑。
2 孪生图书馆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要求
2.1 图书馆作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理论逻辑
无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并发展于图书馆,“图书馆是什么”都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反溯现代图书馆发展历程与轨迹,每个时代、每个阶段都在努力寻找其生存与发展“真谛”,而对图书馆本质的不同认知决定了其不同的发展与实践方向。作为图书馆物理实体的“数字孪生模型”,孪生图书馆的底层逻辑是对图书馆本质的正确映射与认知。从图书馆的文献管理论到复杂系统论再到复杂生态论,是孪生图书馆超越以往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与方案的根本区别。
孪生图书馆作为一种复杂生态系统,是对图书馆物理资产、管理与服务流程、体系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孪生表示,能帮助整个图书馆生态系统实时理解和认知其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的性能、状态与规律,对其进行全面模拟仿真,并可用于服务过程管理或服务设施资产运行,进而对包括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在内的各项数据与设施,对人、机、资源、环境等要素实现多源双向同步和持续监测。通俗的说,具体到实践层面,孪生图书馆必须精确反映图书馆的资产、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物理运行现状,必须与实体数据保持实时同步与一致。同时,根据其历史数据能实时预测图书馆物理实体的发展趋势,预判其发展导向,并实时反向映射至物理实体中对其进行协同优化。
2.2 破解智慧图书馆局限性的重要选择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始终是热点问题。国内图书馆学研究者相继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能图书馆”“云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概念,在图书馆领域均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解决不同信息时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可持续发展途径。但是自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以来,2009年“智慧图书馆”理念的提出距今已有10年,与繁荣的理论研究相比,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实践距离其预期目标尚有巨大差距,且引发了诸多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质疑在于,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方案,对技术以外要素考虑相对较少,较多停留于技术方法的信息化,没有紧紧抓住其建设、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核心变革[8],且对其中人的参与维度和用户体验关注相对较少[9]。
目前我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智慧城市建设国,自2012年发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3%地级以上城市,超过6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10]。图书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图书馆也明确提出了智慧图书馆建设方案。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图书馆,尽管其试点建设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但其应用实践普遍存在着五类问题:(1)应用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2)缺乏全局规划与设计,大多局限于业务模块或局部功能;(3)数据源多源、异构,缺乏统一标准,业务信息碎片化现象严重;(4)对建设与服务需求应用的关注度不够,大多流于表面;(5)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智慧化程度较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主要是对图书馆智能与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是现有业务模块化分割、机械化线性式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技术补丁,而非创新驱动下的技术变革。
2018年4月,国家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数字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与新要求。从各方对该规划纲要的内涵解读来看,全篇未提“智慧城市”概念,却提出“数字孪生城市”概念,这是对我国上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纠正与变革[2]。但是,“智慧城市不懂城市、智慧图书馆不懂图书馆”是一个本质性问题,由此可能会削弱智慧城市与智慧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实践中的有效性。尽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是把握图书馆复杂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但已有智慧图书馆建设并没有跳出传统机械还原式的图书馆认知,带来大量数据与信息孤岛、机构与业务孤立、体系与系统分离的新问题,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体系之间的协同创新难度与成本因技术障碍进一步加大,难以真正实现智慧建设与发展。如前所述,现有许多智慧图书馆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与图书馆及其服务资源之间的“互斥”反应,只能局限于局部性的、阶段性的图书馆业务优化与补充,这使其可能难以代表6G时代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
2.3 6G時代图书馆创新驱动的重要尝试
作为被国家深受瞩目的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必然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起点,其孪生图书馆建设就具有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有资源、有条件以“先行者”“驱动者”形式付诸现实,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建设发展深度融合,以此汲取先进理念、创新要素与社会资源,转变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模式,创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式,为6G时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尝试,提供重要支撑和宝贵经验。
创新驱动是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11],6G时代图书馆必须摒弃以数量规模论图书馆的固有理念,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为主要动力,系统的全方位构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新模式,避免碎片化、局部化的补丁策略。在6G时代,极致的网络通讯、智能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孪生图书馆建设需覆盖到其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为数字孪生城市留下宝贵的大数据资产,并能提供最具学科、行业特色的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成为面向未来数字孪生城市的创新驱动试验场,创造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发展与运行新模式。
3 孪生图书馆的运行机制与理论框架
3.1 运行机制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数字孪生技术是实现图书馆物理实体与孪生图书馆之间信息融合的一种有效过程、技术与方法,主要由图书馆物理实体、孪生图书馆、数字孪生体系与孪生大数据等四个部分所组成。该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1)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方法在图书馆物理实体之外构建一个物理特征、内容特性、性质属性、业务逻辑与运行机理完全一致的数字孪生模型;(2)引入虚拟空间模型,建立图书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能够有效实现实时双向映射与动态交互;(3)客观直接地实现虚实交融、共生共长、虚拟互控的先进理念与执行策略;(4)所有资源、管理、服务与过程等要素都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相应的数字孪生模型。
对这一运行机制(见图1)分析可知:(1)图书馆物理实体是现实世界图书馆中客观存在的资源与过程的集合,主要负责接收数字孪生体系所下达的各类数字化执行任务,并按照数字孪生模型计算模拟后得出最佳执行策略,执行相应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任务。同时模块还需具备较强的智能传感及互联能力、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交互能力,以及“人-机-物-环境”要素建设与融合能力;(2)图书馆数字孪生模型是图书馆物理实体在虚拟信息空间中的完全映射体,其本质上是图书馆所有资源与过程的数字模型集合,该模型包括要素(主要是指对人、机、物、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模型化和虚拟化的数字模型)、行为(主要是指在需求驱动作用下,对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为的时序性、并发性、相关性进行映射的行为模型)、规则(主要是指依据图书馆复杂的运行与发展规律而建立的执行、优化、预测、溯源、评估等规则模型)等三个方面;(3)数字孪生体系是孪生图书馆大数据驱动下的各类数据、服务、应用、业务、模块与规则的系统功能集合,主要对整个体系的执行部署、规划设计、执行监控的智能化管控与协调;(4)图书馆孪生大数据是驱动孪生图书馆正常运行的主要驱动力,主要由图书馆物理实体相关大数据、数字孪生模型相关大数据、数字孪生体系相关大数据,以及三者融合产生的大数据等四部分组成。
3.2 理论框架
根据其运行机制,可知孪生图书馆需要与图书馆作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真实状况相对应。国内诸多学者分别从形成机理与模型构建、关键技术、角色定位与系统构建等角度对图书馆大数据生态系统进行了探讨,将复杂生态系统的基本分析框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图书馆语境中进行了分析,这为构建孪生图书馆理论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撑(见图2)。
3.2.1 以主体、要素流与规则等全方位数字化建设为基础
孪生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通过统一、标准化的底层数据融合,实现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交互,形成图书馆、社会、数据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构建“人-机-物-环境”四元融合的图书馆数字孪生模型。因此,图书馆主体、要素流、规则、资源、过程等全方位数字化才是孪生图书馆的基础,只有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时空的数据融合,图书馆的虚拟映射表现和人类智慧才能更好的融合,这需要全面提升其数据、信息获取与融合能力,从而让更多主体参与其中。
根据复杂生态系统论,生态主体是圖书馆生态系统的研究起点,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人类角色、服务资源,以及角色与资源关系紧密的物质载体。智能感知与实时映射是孪生图书馆主体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其能实时感知外来信息刺激,进行智能学习和深度学习后及时协调自身行为。(1)图书馆源于人、服务于人、因人而变革,正是因人的需求与行为,才整合资源在人与人、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关联;(2)与图书馆人的需求与行为紧密相关的资源载体,如图书馆软硬件基础设施、空间建筑、文献与信息资源等,承载着人的智慧与图书馆活动。孪生图书馆通过为主体、要素流与规则等建立全域数字化唯一标识体系,使所有实体资源都能建立唯一的数字身份认证,并通过物联感知体系和数字孪生体系来实现统一管控与实时监测;(3)要素流是图书馆主体映射与交互的载体,在主体间的映射与交互效率决定了其自我进化能力。在孪生图书馆中图书馆主体之间通过资源流、信息流、数据流和服务流来产生关联,图书馆生存与发展活性通过这些要素流的数量和质量来体现,更要通过主体间信息流与数据流的实时交互来自我学习、自我进化。
3.2.2 以图书馆的多元化和非线性状况可视化呈现为重点
图书馆作为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复杂繁多,彼此之间相互交叉关联,这就决定了其建设与发展具有非线性、多元化等特征。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管理思维主要还是线性的,对建设、管理与服务问题主要按照认为切分策略来进行解决。孪生图书馆不纠结于因果一对一的单向关系,而是通过获取全方位、全流程、全时空数据融合来跟踪、研判和预测图书馆的非线性发展,实时记录和反馈图书馆动态演化过程,尽可能智能预测到外来干扰对相应数字孪生子模块带来的影响,并充分利用其自适应、自组织和自我学习能力,对外来干扰与问题进行自我优化和纠正,最终达到预期目的。
复杂性和多元化是图书馆的先天属性,是图书馆主体在适应社会和信息环境中持续生成的。在6G时代,图书馆及其用户受益于知识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更善于表达、组织和分享自我,用户的多元化、智慧化知识服务需求得到充分释放,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模式与内容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时间上表现为图书馆持续不断地有新状态、新模式、新结构与新需求出现;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图书馆空间、结构、业务、功能与状态有较大区别,而这个过程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发生变化。所以,在孪生图书馆的应用实践中,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将从避免传统的一刀切、单向化、一元化问题,向多元化、差异化、智慧化、个性化问题转变,且整个过程都在图书馆物理实体与孪生图书馆之间以可视化方式实现实时双向映射和动态演化。
3.2.3 以“积木式”解析与智能耦合方式构筑孪生图书馆
毫无疑问,图书馆生态系统与孪生图书馆是没有边界的,但根据其建设和与发展目的不同,可根据其实际将其拆分成不同的子模块。“积木式”解析与智能耦合为孪生图书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提供拆分方法,但“积木式”解析与耦合方法需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子模块之间应该有着共同主体,且在相应规则和条件约束之下进行。如在图书馆业务角度,可将其拆分成空间、资源、管理、服务、技术五个基本子模块,分别对应为孪生图书馆的数字孪生模型、资源建设系统、物理支撑系统、服务系统和动力系统。
贵阳在大数据应用实践过程中曾提出过“块数据”理念,是在特定区域或空间内相关人、事、物与环境等数据的有效融合,包括了数据空间填充、空间数据重构、融合过程组构、组构过程融合,以及由之衍生的相关数据[12]。图书馆物理实体是由各个子模块耦合而成,孪生图书馆也是由各种相应的“块数据”智能耦合而成。故孪生图书馆是以图书馆物理实体为映射对象,但并不是简单的构建一系列三维数字模型,而是构建一系列数字模型集合,模型彼此之间具有智能耦合关系,通过相应的“块数据”发掘、获取、分析与组合,就可以使多源异构数据在孪生图书馆中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对图书馆运行规律的精准分析与研判,从而精准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进而对图书馆物理实体运行提供实时的优化与协调。
孪生图书馆理论框架建立在数字孪生、生态系统论的基础上,是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跨学科性的研究领域,其独特的研究范式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融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专业领域特征的深度融合,才有可能达到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理想状态。
4 结语
由于数字孪生城市与孪生图书馆建设是由技术创新、理念变革、管理与服务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相互交叉、共同进化的复杂生态系统,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与障碍,这就需要有强烈的信念与有效的组织来予以解决。(1)信息技术很少能独立驱动图书馆理念与业务变革,需要从政策支撑、组织协调与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其正确进化和良性互动。孪生图书馆的创新实践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逻辑从条块化、碎片化、孤立化状况转向数据驱动的系统化、整体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2)不能过于依赖技术,要清晰数字孪生技术的局限性,了解其理念与技术边界,避免走向另一种极端。但与数字孪生技术局限相比,更大的挑战在于图书馆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3)孪生图书馆建设必然会涉及到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共性技术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