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副词“全”的主观性

2020-03-23 07:11江素文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观性

江素文

摘    要: 本文认为副词“全”除了表范围和表程度两种用法外,还表某种语气,即副词“全”有主观性用法,而“全”产生主观性的必要条件是异态型主观量。副词“全”既可以表主观大量,又可以表主观小量。通过与“都”的主观性对比分析,发现副词“全”负载句重音时,主观性比“都”更强。

关键词:  “全”    异态量    “都”    主观性    主观量

一、引言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中对副词“全”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二是“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陈子骄(1995)、王健(2008)指出,“全”除了表达“完全、彻底”之意外,还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和“仅仅、只”相当。可见“全”有表范围和表程度两种用法。有学者观察到“全”还可以用来表某种语气:

(1)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颜氏家训·风操》)

(2)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北齐书》卷35)

(3)去路全无千里客,秋田不见五陵儿。(李嘉文《晚发咸阳寄同院遗补》)

(4)只有僧邻舍,全无物映山。(贾岛《寄钱庶子》)

(5)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红楼梦·第六回)

(6)晁大舍道:全仗赖用心调理,自有重谢。(醒世姻缘·第十八回)

例句(1)到(6)中,“全”表“完全、全然”的意思。武振玉(2005)在探究“全”语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指出,例句(1)到(4)中“全”的重点不再是总括范围,而是注重表达夸张、强调的语气,尤其是“全”前后没有总括对象的时候。这是“全”在“魏晋六朝至明代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用法,有时所居比例甚至与表示总括的用法不相上下”(武振玉,2005)。曹利华(2016)在总结“全”“都”与“并”的用法时发现“全”已经和副词“都”、“并”一样从总括副词的用法中演变出了语气副词的用法,如例句(5)和(6)。梁元亮(2012)认为“全”在句子中起主观强调的作用,体现出说话人的情感与态度。

Lyons(1977:739)指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这段话的评价和对所说内容的态度。”这些话会留下说话人的“自我的印记”(沈家煊,2001),就是语言的“主观性”。本文拟在武振玉(2005)、梁元亮(2012)和曹利华(2016)研究的基础上对副词“全”的主观性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将阐释“全”主观用法的成因,并对比分析副词“全”和副词“都”的主观性用法。

二、异态量和“全”的主观性

(一)副词“全”主观性的成因

副词“全”表“所指范围无一例外”,是全称量化算子。但是当说话人用“全”来表达看法时,往往隐含着主观猜测,如:

(7)“呕,保罗,别那么说呀!咱们是真正基督徒,跟别人……,你舅舅请老马喝了点……”伊太太问。

“全喝醉了?”保罗问。

“亚力山大没有,马先生倒在街上了!”伊太太回答。(老舍《二马》)

(8)女人全喜欢成熟的男人。(周韧例句)

(9)小孩全爱吃肯德基。(周韧例句)

例句(7)中保罗认为每一个人都喝醉了并向母亲求证。但伊太太的否定回答证明保罗的想法不是事实,只是他的猜测而已。“全”字要求与所总括的对象达到完全匹配,但是人们用这个词展开的描述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出入,也就是具有主观性的。同样,周韧明确指出例句(8)和(9)体现出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异,并非是“全”与被总括对象达到完全匹配时的例外。仔细体味,例句(8)和(9)的说法主要是为了表达出说话人的某种态度。因为说话人不能保证每一个女人都喜欢成熟的男人,也不能保证每一個孩子都喜欢吃肯德基。说话人说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话语的主要目的是发泄某种情绪,表达某种态度。

我们可以发现当“全”在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时,在句子中的作用都是强调某种情况的不同寻常。情况的不同寻常是以正常情况或者常理为参照的,当说话人认为某件事情不同寻常的时候,潜意识里肯定存在一般常识或他认为的正常。按李宇明(1997)的说法,我们把一般常识或说话人认为的正常情况称为“常态”,把不同于寻常的情况称为“异态”。

(二)副词“全”的主观量

1.副词“全”表主观大量

李宇明(1997)认为人们对量进行表述时,有些会带有对量的主观评价,有些不含主观评价因素。前者称之为“主观量”,后者称之为“客观量”。有些主观评价是源于量的“异态”。与常态量(社会常态量和个人常态量)不相符的是“异态量”。异态量而产生的主观量,可称之为“异态型主观量”。含异态型主观量的句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可供比较的常态量的命题,如,相对于“七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六十岁退休”这些常态量命题而言,“九岁”对“小学一年级”,“八十岁”对“还没有退休”便是异态量。我们认为,异态型主观量是“全”产生主观性的必要条件。

(10)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全吃了。(自拟)

(11)这三亿全用于这所小学校门的重建。(自拟)

“全”具有整体性的语义特征,当说话人在讲“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全吃了”的时候,不可能指“这个男人今天吃了一个馒头,明天吃了第二个馒头,后天吃了第三个馒头……”的意思,而是把这十个馒头当作一个整体,一次性吃完的。相对于人们(或说话人)对一个普通男人的饭量的认知来说,一次性吃完十个馒头,属于异态。在这里,副词“全”表整体性的语义特征帮助数量词“十个馒头”成为异态量并在句子中表主观大量。(11)句中用三个亿去重建一所小学校门与常识是不相符的。因此,“这三亿全用于这所小学校门的重建”这个命题属于异态,“这三亿”这个数量词对于“全用于这所小学校门的重建”就是异态量。“这三亿”在句中表示主观大量。“全”在(10)和(11)句中的主观性表现在说话人在表达“他吃了十个馒头”和“用三亿去重建一所小学校门”这个客观命题的同时,还表达了主观态度,即“他不应该吃这么多馒头”和“不应该用三亿这么多钱去重建一所小学的校门”。

但是,如果把句(10)和(11)改成以下内容,情况就不一样了。

(12)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们五个人全吃了。

(13)这三亿全用于灾后重建①。

当我们重读句(12)和(13)中的“全”字时会觉得很别扭,因为“他们五个人吃掉了我们买的十个馒头”和“用三亿来帮助灾后重建”这两件事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们强行重读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少见多怪的感觉。“十个馒头”和“这三亿”相对于“他们全吃了”和“全用于灾后重建”是常态。所以,“全”在句(12)和(13)中只是一般用法,即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

2.副词“全”表主观小量

上文提到,“全”还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和副词“仅仅、只”相当。表“仅仅、只”于义的副词“全”是否也有主观性用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它所在的句子中含有一个“异态量”的命题。

(14)要说这孩子也怪可怜的啊,打《小铃铛》之后,全剩下变形金刚了。(《编辑部的故事》)

(15)将饭盒打开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就——怎么全是肉?(网络)

(16)不要说外国银行没他美元,就是国币存款他也没有,全靠薪俸养家。(1994年12月《追求》)

(14)句中,“全”总括对象是“变形金刚”。“变形金刚”这一种玩具和“孩子的世界”的关系就量上来讲是异态的。“变形金刚”就是一个“异态量”,在句子中表主观小量。“全”的主观性表现在说话者认为“现在孩子能玩的东西实在太少了”。(15)句中,“全”总括对象是“肉”。“肉”这一个种类和“盛菜装饭的饭盒”的关系就量来说也是异态的。因此,“肉”是一个“异态量”,在句子中表主观大量。“全”的主观性表现在说话者认为“饭盒里的肉太多了”。句(16)“全”总括对象是“薪俸”。一般人只用工资来养家这样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但是结合语境,我们知道说话人认为“他”没有美元没有存款只有工资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是说话人的主观认为,因此,“薪俸”和“养家”的关系在量上也构成异态。“薪俸”同样表主观量,“全”在此句中表达出说话人嫌弃对句中的“他”养家来源太少的态度。

综上所述,在“全”总括的对象含“异态量”的情况下,即“全”所在的句子所表达出来的命题与一般常识或说话者个人的常识不相符合时,“全”不仅有总括副词的一般用法,还有主观性用法。具体表现为:“全”的语义是“完全、全然”的时候,并且前指时,表主观大量。当“全”的语义是“仅仅、只”时,且后指时,既可以表主观大量,又可以表主观小量。可用下表示:

在表全称量化的副词中,“全”和“都”均可以左向量化和右向量化。现在我们论证了副词“全”的主观性用法,既可以表主观大量又可以表主观小量。张谊生(2003)指出“都”强调的焦点必须表“主观大量”,不能是“主观小量”或“微量”。那么,在表主观大量上,“全”与“都”的主观性用法有区别吗?有的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全”和“都”的主观性比较

“全”和“都”都是全称量化算子,都可以表总括义和排他义。陈小荷指出“都”可表示一种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徐以中和杨亦鸣(2003)认为副词“都”可表达某种语气,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现象,且“都”在表“主观义”时一般轻读,其所在小句一般不单独出现,总是与一定的语用背景相伴。“都”和“全”都是表穷尽义和排他义的范围副词,且都可以表达出说话人的语气,那么这二者在表达主观感受时用法有什么差异呢?

以下是“全”和“都”通用的例子:

(17)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全吃了。

(18)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都吃了。

(19)这个苹果全烂了。(王丽香例句)

(20)这个苹果都烂了。(王丽香例句)

在(17)和(18)句中,“全”和“都”总括对象都是“我们买的十个馒头”。徐以中和杨亦鸣(2003)指出“都”在表明说话人语气时,一般轻读。在句(18)里,如果把句重音分别标在“十个”和“他”上,就会发现这个句子要表达的语义重点是不同的,表现为(21)a和(21)b:

(21)a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都吃了,(何况这七碗米饭呢?)

b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都吃了,(何况你呢?)

句重音在“都”上时,副词“都”表总括范围“十个馒头”;句重音在数量词“十个”上时,“都”则是语气副词,使数量词表主观大量;句重音在代词“他”上时,“都”也是语气副词,同样表达说话者的某种主观态度。具体地说,句子(21)a在表达“他吃了十个馒头”的命题的同时,也表明了说话人对此命题的主观态度:他能吃得下十个馒头,就可以吃得更多。(21)b的句重音在“他”,按蒋静忠、潘海华(2013)的理论,这里的“都”量化的对象是由“他”引出的对比项(如“你”、“我”等)组成的集合,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该集合中的其他成员也能吃得下十个馒头。说话人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我们发现(21)a和(21)b在单独使用时,自足性差了一些,需要通过语境补足信息。这就意味着“都”表“主观义”时,其所在句子需要补充一定的语用背景。

副词“全”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强调总括对象的整体性。根据上文异态量理论的分析,“十个馒头”对于“他全吃完”就是异态量。副词“全”在这个句子中表主观大量。说话人重读“全”,不仅要表达“他把十个馒头无一例外地吃了”这个客观命题,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强烈的主观态度:他不应该把这十个馒头全部吃掉。这是一种责备、否定的语气。“全”表达出了说话者强烈不满的消极情感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表情感语气时,“全”的主观性程度比“都”更强。而且,“全”不需要补足语用前提,也能完整地表达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

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我们买的十个馒头他全吃了”这个句子中,如果把重放在“十个”和“他”上,就可以表达出和“都”字句差不多的语用效果。但其表达出的情感态度均没有重音在“全”字上时那么强烈。我们发现人们生活中倾向于用“全”发泄消极、负面的情绪和态度。比如人们在责怪对方说“全是你的错”时,一定会重读“全”而不是“你”,因为把信息焦点放在“全”上比放在“你”上指责程度更深,更能发泄心中不满。

再如:

(22)这个苹果全烂了。(王丽香例句)

(23)这个苹果都烂了。(王丽香例句)

王丽香(2013)认为(22)句自然,可接受,(23)句不自然,不可接受。我们可以从“全”和“都”表达说话者主观感受能力的角度解释其中的原因。按蒋静忠、潘海华(2013)的理论,句子焦点在“这个苹果”或“烂”时,“都”均表全称量化。(23)句有歧义,但是通过补足语境,就会发现(23)a和(23)b含义明确,属于生活中常用的句子:

(24)a这个苹果都烂了,(何况其他苹果呢?)

b这个苹果都烂了,(还能再吃吗?)

(24)a重音在“这个苹果”时,“都”的主观性表现在:这个苹果烂了,其他苹果也应该是烂的。(24)b重音在“烂”上时,“都”的主观性表现在:这个苹果烂到了不能吃的地步。(24)a和(24)b中的“都”均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但是情感上并没有那么强烈,没有表现出说话人明显的或褒或贬的情感倾向。相比较而言,(22)句,说话人把重音落在“全”字上,表达了苹果“整体烂”,“烂的程度深”的命题,还强烈表示出了自己对这样的苹果的嫌弃之情。

因此,“全”和“都”主观性用法的区别,我们可以归纳如下②:

四、结语

副词“全”产生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是句子含有“异态量”,“异态”可以是因为与常识不相符合,也可以是由于与说话人的认知相违背。只要句子含有“异态量”,副词“全”就会产生主观性用法,这与“全”表“所指范围内无例外”和“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的语义内容有极大关系。“全”既表总括特性,又表排他性。当具总括性语义的副词“全”左向量化时,表主观大量;当表排除语义的“全”右向量化时,既可以表主观大量,又可以表主观小量。

“全”与“都”都是全称量化算子,都可以表主观大量。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全”表主观性时有以下特点:句重音必须在副词“全”上;副词“全”在表主观性情感态度更强烈;语义自足性比“都”更强,不用补足语用前提。

注释:

①“这三亿全用于灾后重建”这个句子重读“全”字,可以产生言外之意“不能挪作他用”。这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由于缺少异态量,“全”的主观性不够浓厚。

②这里重音的有无,指的是重音是否在该副词上,而不是句子里其他成分有无重音。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57.

[2]Lyons, J.. Semantics(Vol.2.)[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陳子骄.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J].蒲峪学刊,1995(3):35-38.

[4]武振玉.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1.

[5]王健.“全”、“都”和“全都”[J].殷都学刊,2008(3):133-138.

[6]曹利华.“都”“并”“全”的历时演进及相互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38-146.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0.

[8]李宇明.主观量的成因[J].汉语学习,1997(5):3-7.

[9]张谊生.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J].中国语文,2003(5):392-398.

[10]徐以中,杨亦鸣.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J].语言研究,2005(3):24-29.

[11]蒋静忠,潘海华.“都”的语义分合及解释规则[J].中国语文,2013(1):38-49.

[12]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J].中国语文,2011(2):133-144.

[13]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18-24.

[14]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语言科学[J].语言科学,2003(5):71-76.

[15]梁元亮.副词全的多角度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31-33.

[16]王丽香.现代汉语“全都”类总括副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39.

猜你喜欢
主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话语标记“真是的”主观性及其等级
Nuyts的(交互)主观性理论评述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探析*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酒石酸唑吡坦片联合艾司唑仑治疗主观性耳鸣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