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渗透途径及功能探究

2020-03-23 05:59朱洁霍雨光
科技视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朱洁 霍雨光

摘 要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在着重发展“工具性”、不断探究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却忽略了该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功能,在教学内容编排、课程环节设计、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强化“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素养是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实现多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课程思政”理念在我国教育界悄然兴起。思政教育从以往的“思政课程”全面拓展到其他学科,努力形成课程协同。与其他高校课程相比,“大学英语”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为师生直接提供中西方文化思想深刻比较和思考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这样的课程特性使“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可以在“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1 “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及主要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在许多高校都是学生在入学之初的一或两年学习中的必修课程。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大学英语”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且课时较多,在一年级时每周达到4课时。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是一门令他们喜爱,同时也觉得很必要的课程。这种“必要性”一方面源于积极提升自我语言能力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来自努力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紧迫需求。在这样的需求下,师生对这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更多地会偏向通过考试、获取证书的需要,而忽略了这门课程中的文化精髓和思政内涵,由此导致了以下问题。

1.1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所谓工具性,具体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人文性”则要求师生跳出课本的局限,“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照教指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的教学精力和资源都倾向于“工具性”,即对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人文性”所涉及的多种文化对比和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则相对被忽视。师生局限与理解词句、掌握写法、锻炼听说;而对文章背后的国情文化和民族思想挖掘不够。这样的教学虽然提升了学生“言”的能力,但却对所言之“物”没有启发,错失了许多本可以加深课程深度、丰富课程内涵的“思政元素”。

1.2 重“西方元素”,轻“中国特色”

各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取材上普遍以西方文化为主,而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则极少出现在相关课文里。以防灾科技学院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为例,学生通过课堂,能够了解到西方主要国家的价值观、女权争论、领袖事迹和科学豪杰的生活趣事。然而,中国的科技进步、民生变化、唐诗宋词、历史变迁等却被极大忽略。不少学生两年课程学完,能背诵一小段莎翁经典,了解世界大战的背景情况,知悉霍金的成长经历……然而对于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英语中的表达还是不知甚解。这样的教材,虽然使学生拓展了词汇、掌握了句型、了解了西方文化;却没有更好地帮助学生比较文化的异同、树立文化自信、了解当代国情。学生的口语提高了,但依然不能标准地用英语表达出中国文化特色内容,只能对西方文化进行阐述,这样的“大学英语”课堂显然在“人文性”和“课程思政”方面存在欠缺。

2 “課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现途径

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存在感,可以提升课程的深度、丰富课程的广度、美感和趣味;具体实现途径主要如下。

2.1 授课教师提高认识,提升素养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把握着课堂的环节和内容。只有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人文性”努力发掘,并巧妙地穿插进“思政元素”,学生才有可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文化比较和批判思考。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现今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

因此,作为授课主体的教师,必须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为课堂注入中国文化特色,使课堂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情感元素,帮助学生学习用英语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养起文化自信。

2.2 挖掘课文“思政元素”,丰富授课内容

目前各个版本的英语教材的课文大部分取材于原版外刊文章,话题基本围绕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文和历史国情。以防灾科技学院现在所选取的大学英文课程教材为例,跨度四个学期的课程使用四册教材,课文涉及欧美的名人典故、大学生思想现状、教育困境、社会热点例如种族歧视等方面。这些话题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努力将这些话题与我国社会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思考。

例如某篇名为College Pressures的课文以耶鲁大学为例,探讨了美国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经济、同伴和父母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学生普遍对未来感到谨小慎微的情绪。

学生在学习该篇课文时普遍认识到从前对西方所谓“快乐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差。如果教师能够针对课文,适时介绍美国的升学制度,并与国内公平的“高考制度”进行对比,再由此引申到不同文化带来的价值观的异同点,那么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得到延伸。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学会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能让课程超越纯粹的文本学习,在学生内心唤起共鸣、树立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自信。

2.3 设计课堂授课环节,融入中国特色

对英语的学习究其本质是一种对文化的学习;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是跨越文化差异,自如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应当是“双向的”。但是如果教材和课堂一味地围绕英美文化开展学习和讨论,那么学生最终只是掌握了“单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过分强调文化输入能力培养,忽视文化输出能力培养”[2]。

为了让“大学英语”课程更好地发挥“思政”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置课堂环节,例如课文学习前“一分钟英语讲述中国典故”、课文学习中的小组讨论、辩论,课后的写作或者调研等环节,将中国特色巧妙地融入英语课堂。

3 结语

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挖掘和扩充授课内容、巧妙设计授课环节;《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由此,课堂将变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舞台,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和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加自信地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树立起更多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

[2]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2018(11):84.

猜你喜欢
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