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应充分运用档案

2020-03-23 09:35杨静刘良军
中华魂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作者党员干部习近平

杨静 刘良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居于打头、管总、首要的位置,直接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最终效果。对此,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务必首先重视政治建设,将政治建设作为一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有力牵引,使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与各方面。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讲政治并非抽象、玄奥、空泛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言谈举止之中,要求时时刻刻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護”。

正基于此,档案里蕴藏着政治资源,记录着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反映着政治变革与政治变迁,完全可以在讲政治领域派上用场,借助档案这一特殊载体与独特形式,助力政治建设。换言之,通过对档案收录的资料、人物与史实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能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地实现“用档案讲政治”,进而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用档案讲政治,是因为档案里记录着中华民族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科学领导下,一步步地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记录着中国人民是怎样由生活困顿、物质生活贫穷至生活总体小康,再到今天拥抱全面小康,接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之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就是因为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事实、发生的变革和变化,能够让我们回望历史时得出客观、中允的结论。而某种程度上,档案是历史的物化表现、最好呈现,通过向档案“取经”,党员干部就能更加深刻、更为全面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论上的清醒方能促进政治上的坚定。无疑,党员干部善于从档案中汲取智慧、复活记忆,就能深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并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锐意进取、孜孜以求。

用档案讲政治,是因为档案里本身就蕴藏着一个个革命先烈先辈历来讲政治,总是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不忘向党中央看齐,模范地遵守、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律等的鲜活故事,能够让今天的党员干部适时对表对标,找差距、抓落实,补短板、强弱项,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譬如借由档案资料可知,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闹分裂”时,朱德、刘伯承等为代表的红军高级将领和中国共产党人义正辞严地宣誓,“我们要北上,因为那里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无疑这就启示广大党员干部,要想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应该、也必须向革命先辈学习,时刻做到心中有核心、情感上认同核心、行动上跟随核心、态度上坚决维护核心。又如,档案记载,虽然红军长征途中几乎每天都有战事发生,但红军战士们毅然不忘理论学习,能够随时随地表演一些文艺节目以活跃气氛、凝聚人心、坚定斗志。对此,广大党员干部了解这一档案史实,就能一方面明白为什么今天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之作为自己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能够前行路上无畏“拦路虎”,哪怕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也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用档案讲政治,是因为档案里既记录着正面人物的先进事迹,也同时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那些反面典型的斑斑劣迹与为人所不齿的恶行恶事,能够让今天党员干部“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少走、乃至不走弯路,少出事、乃至不出事。譬如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向腐败宣战,首先枪毙的两人即为刘青山、张子善。为何他们由昔日的功臣,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及至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仔细阅读相关档案,就能发现其并非主观上一开始就想着腐败,而是经由了一个革命胜利后妄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推诿扯皮、不思进取,最终蜕化变质、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渐变式过程。由此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党员干部细细翻阅档案,就能惊出一身冷汗,就能“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扪心自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尤其翻阅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的原始档案记录,或许更能让党员干部心有敬畏、言有戒惧、行有底线。譬如,好多落马官员在台上时信誓旦旦,决不辜负党的培养、人民的信任,然而面对他人的“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被“围猎”时,竟然“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显然,用这样的档案讲政治,能够让党员干部更直观、更透彻地感知权力姓公,一时一刻也不能乱用,公款姓公,一分一毫也不能乱花。

用档案讲政治,是因为档案忠实记录、记载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讲政治的要求,体现着讲政治的精神与精髓,能够让今天的党员干部明晓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为民服务。毋庸置疑,档案工作是一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却又经常不大为人所关注、重视的工作。然而置身档案馆,望着那分门别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档案,翻看那事无巨细、细致入微,经得起历史、实践与人民检验的档案材料与档案资料,就能发现档案工作实在伟大,才能觉悟原来没有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没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政治使命与政治担当,没有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奉献精神,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档案工作的。由此党员干部触景生情,就能由衷反省自己所在的岗位、所担任的职位、所从事的工作,尤其反思自己平时的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进而平添一股豪情,陡生一种豪气,发誓从此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打铁必须自身硬。”能不能用档案讲政治,关键在于档案工作者,在于各级各类档案工作者能否首先讲政治。实践一再表明,没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档案工作只能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止步于日常的应景、应付。而基于档案工作属于党委、政府、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政治应该成为档案工作者的第一位要求,迫切需要档案工作者始终不忘档案姓“党”、档案为国、档案为民。首先,档案工作者应努力学习领会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档案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之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档案工作者应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看待所从事的档案工作,以增强“四个自信”为基础,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高度自信,使每一份自己经手收集、整理、归纳、记录的档案,都成为历史的“活化石”、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最后,档案工作者要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前提,遵守档案工作人员应该遵守的纪律和规矩,坚决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彰显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应有的新气象、新作为。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由此,这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讲政治提出新要求,要求讲政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基于档案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优势,将“用档案讲政治”用活用好用到位,定然能够使党员干部讲政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概而言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历史的客观述说,用档案讲政治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可靠,关键在于结合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进行“活态化”的创新和创造。

猜你喜欢
工作者党员干部习近平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标题党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