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遭遇》和《伊芙琳》来体会都柏林的生活

2020-03-23 05:56谷丙山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1882年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开山鼻祖,创作了《都柏林人》、《尤利西斯》等优秀小说。小说《都柏林人》有十五个故事组成,于1914年出版。小说置景于乔伊斯的故乡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的生活面貌,刻画了一群人,尽显人生百态,甚是凄婉苍凉。下文就其中两篇小说《一次遭遇》和《伊芙琳》来体会一二。

关键词:渴望;挣扎;无望

作者简介:谷丙山(1985-),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一、是谁带给了童年诸多无味

乔伊斯在《一次遭遇》中呈現给读者一幅顽童逃学的图画。三五顽童指的是乔·狄龙、利奥·狄龙、“我”和马候尼。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我们从乔·狄龙那里了解到荒凉西部故事,以至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们都会聚在他家后花园里,玩印第安人打仗的游戏。“我们结成一伙,有勇敢的,有闹着玩的,也有战战兢兢的。我属于后一种”。

就是“我”,胆子小了点,却在暑假来临之际,打定主意,至少花一天时间摆脱令人厌倦的学校生活,去看鸽子房,三人欣然同意。而利奥·狄龙课上偷看《半便士奇闻》的勇气已被巴特勒神父打压的烟消云散,未去赴约,白白交了六便士。

出行前一天晚上,“我”一直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也第一个来到桥上,坐看清晨美景。天气温和,阳光明媚,就连我的帆布鞋都是新刷的,看着令人赏心悦目,总之“我”快活极了。没多会,马候尼也来了,满面笑容,带着弹弓,口称巴特勒神父为老崩塞。小胖子利奥·狄龙的六便士自然是我们的了,出发。我们沿着北岸路走去,不禁咒骂起利奥·狄龙是个孬种,还猜想着他会从赖恩先生那里得到多少奖赏。

接着我们走到河边,到达码头,已是中午。码头上一派渔船、桅杆景象,学校和家似乎在远离我们,我们好像自由了,不用再听神父的训斥声,也不用在家庭的静谧中发呆。

天气变得闷热,我们前去买了山莓柠檬水,倍感精神,马候尼跑去追一只猫,随意奔跑。我们俩都累了,也没有力气去实现看鸽子房的计划。这次冒险颇感遗憾,不得不考虑返程了。

田野里本来就我们俩,这时“我”看见田野的尽头有个人朝我们走来——只见他穿着破旧,胡子灰白,已经相当老了。他拄着拐杖,慢慢走来,停下后向我们问好。由此看来,老人是有意找我们闲谈,他说了些什么呢?

天气好比开胃菜,接着是怀念小学时光,学校和书是要谈的,这也不算奇怪。没想到他一把年纪会问我们谁的情人多,真是开通。老人开启了独白时间,自己当年的爱情往事,那么多的细节一一叙说,头发呀,手呀,或者牢记心间的某件事。过了好一会儿,他的独白停了下来。离开了我们几分钟,“我”和马候尼都觉得他怪怪的,内心生疑。马候尼瞥见刚跑的那只猫,便跳起追赶。

这下和老人聊天,老人的论调变了,什么马候尼准是粗野的孩子,准会常挨鞭子。他又开始谈起惩罚学生的事情,打手板、刮耳光都无济于事,那就来一顿实实在在、热热乎乎的鞭子。那人继续独白,仿佛忘了先前的论调,对于男女爱情更是不堪忍受。“我”一直等到他的独白再次停下来,然后猛地站起身。不知道这个老人是否人格分裂,反正“我”忍了很久。

马候尼前来救我,我还有些瞧不起马候尼了,也不知是否受了老人的蛊惑。反正这次出行本是开开心心,谁料得这样不欢而散。我们的出行就这样泡汤了,校园之外的世界也是如此扫兴,我们的整个世界似乎都无趣了。

二、是谁淹没了伊芙琳的青春爱情

作家在《伊芙琳》中讲述了一个待嫁少女的故事。小说开篇写伊芙琳“坐在窗前,凝视着夜幕笼罩住街道。她的头倚着窗帘,鼻孔里有一股沾满灰尘的印花布窗帘的气味。她显得非常疲倦。”开篇点出一种夜幕的氛围,尘土的气息,以及疲倦的姿态,这一切都不令人那么舒服。

作者以第三人称来叙事,她的生活,她的际遇一一呈现给读者,不禁令人痛惜。在小说第二自然段,她开始回望过去,“以前那里那里曾是片空地”,“后来一位从贝尔法斯特来的人买了那片地,在上面盖了房子——不像他们那种褐色的小房子,而是明亮的砖瓦,带有闪闪发光的屋顶”,可见她从小居住环境糟糕。那时,她父亲的脾气还不那么坏;而且,她母亲还活着。现在她也要走了,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她的家。因为离开,所以回望。为什么要离开呢?作者以她的万千思绪来展现。

她所熟悉的不仅是房间里得所有物品——她每周都把这些东西擦拭一遍,还有她从小就熟悉的那些人。要离开这一切了,她开始权衡这样做明智吗?当然,在店里工作辛辛苦苦。但是,倘若他们得知她跟一个小伙子跑了,那些人会议论纷纷,说她是个傻瓜,并且她的位子还会通过广告来招人替补。盖文小姐平时总是显摆比她强,这时候肯定会感到高兴。可是,那时,她在一个遥远的过度结了婚——她,伊芙琳。这些又好似不重要了。

如果说店员都是外人,那家人呢,也要离他们而去吗?嗯,她已经年逾十九,有时还觉得受着父亲的暴力威胁,正是这种威胁才使她胆战心惊。父亲从未像喜欢弟弟一样喜欢过她,因为她是个女孩;可是后来,他开始威吓她,现在她得不到任何人的保护,母亲很早死了,兄弟们一个死了,一个常年乡下工作。每到星期六晚上,为了钱的事总得争吵,她感到说不出的厌烦。虽然她把全部工资如数交出,哈利也总是把能寄来的全部寄来,可父亲总要破口大骂。她只得委曲求全,辛辛苦苦维持这个家,现在要离开它了,却又觉得有点儿恋恋不舍。

她马上就要和弗兰克开拓另一种生活,何况弗兰克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心胸开阔,又颇有男子气概。她又想到跟弗兰克最初认识的时候,弗兰克每个晚上总在商店外等候她,并送她回家。还带她在雅座区观看《波西米亚女郎》,并且给她情歌。她也渐渐喜欢上弗兰克了,喜欢上这个会讲故事,体贴人的弗兰克。

纸包不住火,她父亲发现并禁止女儿和弗兰克有任何往来,这场争吵阻拦不了少女的心,她与他要偷偷约会。在那个时代的都柏林,贞洁观念是很重的,它从教会袭来,它从亲人那里袭来,让人抬不起头。

大街上夜色深沉,她拿着写好的两封信,一封写给哈利,一封写给父亲。她会想念他们的,也许他们也想念自己。她不由得想到父亲近来渐渐变老,父亲有时候也很慈祥。时间逼人,可她仍坐在窗前,头倚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印花布窗帘的味道。这时候,细心的读者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些生活场景,这些琐碎事情,都在窗前伊芙琳的脑海里动荡,并非眼下正在发生的事,可它又深深地笼罩在伊芙琳的身上,让她久久徘徊,不能离去。窗前笛声响起,恰从今夜传来,这支曲子在母亲临终前的晚上响起,父亲花了六便士让意大利人离开,就好像打了一场胜仗,趾高气昂起来。母亲从未在伊芙琳身边缺席,她沉思冥想之际,母亲一生可怜的景象浮现出来——平平凡凡耗尽了生命,临终都操碎了心。她不想像母亲一样活着,她要逃离,和弗兰克一起开始新的生活,也许还有爱情,她也有权利拥有爱情呀!

终于,二人走在了诺斯华尔码头,弗兰克对着她一遍遍谈着航行的事儿。在拥挤的人群里,在弗兰克的召唤声中,伊芙琳瞥见了巨大的黑色船体,停泊在码头墙边,舷窗里亮着灯。希望好似就在眼前,却正如这艘大船停泊了。她脸色苍白发冷,悲伤暗暗浮来,她真觉得想吐,开始虔诚地默默祈祷。弗蘭克抓住了她的手,喊她过来。此刻,她感到全世界的海洋在她的心中翻腾激荡。弗兰克把她拖进了汪洋之中:他会把她淹死的。她用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铁栏。她抓住了铁栏,好像意味着重新坠入了冰冷的现实生活。

挣扎结束了,伊芙琳不会登上翌日的船渡,她苍白的面孔面向了路人弗兰克,没有显现出爱意,也没有显示出惜别之情。伊芙琳,十九岁,面对二十世纪初没有生机的都柏林,她寻爱不得,却只能随着它瘫痪,被它淹没,人生是那么无力,那么卑微,一切都是徒劳。

三、小结

这两篇小说依次写出了都柏林人的童年生活、青年时代,他们都追逐过自己的美好愿景,又都失败了,是谁这么强大,打碎了人们的美好企盼呢?是一个风吹不透的城市,是一个教会传统下的生活,还是英国对爱尔兰的长期殖民呢?作者没有明确答复,但他宛若给了我们一幅印象派绘画,见仁见智,由各位读者体悟了。

参考文献:

[1]詹姆斯·乔伊斯,王逢振译.都柏林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约翰·唐麦迪,白玉杰/豆红丽译.都柏林文学地图[M].上海:海交通大学出版,2011.

[3]董梅.“瘫痪”主题下《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叙事策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