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志愿者传播爱心显风采

2020-03-23 06:07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王宁神山废物

李海军:千里驰援雷神山

2月15日,武汉。

寒潮骤然袭来,气温一下子从14日最高17℃骤降到4℃。在大风大雨中,一名瘦瘦的男子从雷神山医院工地赶往泰康医院,忙着为这里紧急改造的场地安装电力线路。

只穿着一件单裤,他把步子加快了些。走进工地,忙起来,似乎也没有那么冷。

“衣服没带够。出发时光顾着装物资了。”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是2月2日凌晨2点从四川长宁出发,不管大家怎么劝,一个人开着一辆车,车上尽可能装上临时筹集到的应急物资,开了40多个小时,行程1700多公里,到了武汉雷神山。物资送掉,他一头扎进工地,“我来干活,我不要钱。”

曾长期支援过汶川、理县、玉树、长宁……人称“铁人”的退伍军人、湖南汉子李海军,如今又一头扎进武汉。

出发前,很多人都劝过他。

“路上都设卡,你走不到的。”

“你又不是医生,你去干什么?”

这名51岁的退伍军人不同大家争辩,他只是默默地把汽油加满,然后倒头睡觉养足精神。2月2日凌晨两点,他发动汽车,径直从四川省长宁县上了高速。路口已经有人在检测,他量过体温,正常。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他掏出一张纸,“兹证明李海军同志,在长宁县6·17地震发生后,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表现优异,志愿服务时间2019年6月19日至2020年2月1日。特此证明。共青团长宁县双合镇委员会”。

“我去武汉送物资、当志愿者。”他向高速入口的同志说。

“谢谢你!一路平安!”检测人员敬礼,放行。2月4日他赶到了武汉雷神山工地。

火神山和雷神山工地,可能是有史以来施工最密集的工地。

他谁也不认识,随便找了个地方,问人家:“要不要干活的?我来干活,我不要钱。”

“你会什么?”工期任务紧,小工长毫不客气。

“我会木工,水电工。”常年奔赴各地救灾,满脸尘灰的李海军掌握了几门技能。

“那你跟我们干吧,我们吃啥就有你的。今天你先去安装床位。”

李海军高高兴兴地答应着。就这样,他在雷神山工地做起了安装工,后来打听哪里需要人干活,他就去帮忙。电话里他告诉记者,有些施工单位已施工完撤走,这些天人手非常紧,大前天干了一个通宵,前天又干到凌晨两点。干完活之后,他就钻进自己车里,手机在车上充电,听一些当天新闻,发几句朋友圈,然后抓紧时间睡觉。有时候工友也会挤进车里。

“再干几天雷神山就全部结束了,我再去帮其他地方干活,反正不离开武汉。认识的、不认识的、见过面、没见过面的朋友们,我不是来疫区挣钱的,请不要再给我发红包。”

记者和李海军,打了至少十年的交道了。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乡亲看到他,会熟悉地叫出他的名字。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一个人从老家湖南邵阳骑着烂摩托车到理县参与救灾。理县乡亲们赠给他“铁人”的称号,他的事迹被写入《理县抗震救灾志》。

2010年,记者在玉树地震灾区又碰到他。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他就从四川理县出发,还是那辆烂摩托车,一个人沿着317国道,直上青藏高原1300多公里,于4月17日抵达灾区,成为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下,用双手挖掘废墟、搜救幸存者、转移伤员,帮助灾区群众搭建帐篷、转移物资。他当时对记者说:“也说不出个理由,我就是喜欢做这些事。只要生命存在,身体允许,我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2018年,在老家义务帮别人修房的李海军,意外从10米高处摔下,尿道断裂、盆骨粉碎性骨折。昔日龍精虎猛的他,奄奄一息。

他受伤的消息很快被理县人关注到,发布在了理县党政工作群里,受他帮助的理县父老无不落泪,一天之内,大山之中的理县人为恩人募捐了20万元。

“对身边的亲人还是有遗憾的,但是自己选择了志愿者这条人生路,有更多的人需要我。”李海军对记者掏心窝子。

志愿者李海军,获得救灾荣誉证书8本,无偿献血证30多本。他告诉记者:“这辈子,我要把志愿服务干到底。”

90后快递小哥:为2000多户居民义务送菜

迈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家门,已过午夜12点,苍禹威刚刚送完小区2月26日当天的80多单果蔬套餐。

防护装备不方便取下来,又着急给揭不开锅的居民送菜,这个29岁的“送菜英雄”已经10多个小时没吃一口热饭了。

自2月2日起,苍禹威每天给汉口城市广场的两三千名业主买菜、送菜。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这个老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小伙子就“想为大家做点什么”。11岁那年,在武汉打工的父母将他接到身边,18年里,他在武汉上学、交友、结婚生子。苍禹威会说地道的武汉话,早把自己看作“半个武汉人”。

2017年,苍禹威在城市广场小区内设立菜鸟驿站,提供收发快递服务,还建立起包含了小区500多位居民在内的信息联络群,几乎每家他都认识一两个人。

今年1月23日,武汉“封城”,驿站暂停营业。每天待在家眼睁睁看着新闻里节节攀升的感染患者数据,苍禹威心里感到非常不安。他曾报名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不求包吃住,不要工资,只求能帮忙”。由于缺少施工经验、不会开车,他没有接到录用通知。

随着年货消耗殆尽,居民买菜吃饭成了难题,不断有居民在微信群里留言“要断粮了”。看到几百条满是担忧的聊天记录,苍禹威再也坐不住了。

1月31日一早,苍禹威到附近转了一圈,超市、集市大都关闭了,仅有的还开门的几家,卖的东西也是种类少价格高。为了找到平价蔬菜,他骑上电动车驶向更远些的蔬菜批发市场,挨个搜寻,总算让他找到了。

每次,送货商将蔬菜送到小区地下车库,苍禹威再用手推车来回跑上七八趟把菜运到驿站。

第一天,挑拣、称重、装袋……苍禹威手忙脚乱,“只送了20多单”,后来他将大家的需求搭配成套餐,情况就大有改观了。

他每天拉着推车穿梭在小区20多栋楼里。推车一次最多只能拉75公斤,差不多够一栋楼所需,一天下来,他要拉750~1000公斤。

冒险清理医疗垃圾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武汉早日康复!”2月28日,志愿者王宁许下了他32岁的生日愿望。

这一天,是王宁支援武汉的第31天。作为一支医疗垃圾清运团队的领队,他像往常一样测量队员的体温、检查防护情况,然后安排每台车的运输路线,直到晚上收到妻女发来的祝福视频,他才想起吃碗面庆生。

1月23日,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武汉采取“封城”措施,医疗垃圾清运成了难题。各大医院的医疗废物包括医护人员防护服,病人的衣物、被褥、毛巾,病区的盒饭,病人的呕吐物等。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停留的时间应不超过48小时,然而在接诊忙碌的医院,医疗废物暂停间不到半天即“爆仓”。

一群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志愿者挺身而出,穿梭在各大医院之间,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清运和处置。

1月27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在省内征集医疗废物运输车辆。两天后,王宁带着11名司机和押运员,开着5台装满周转桶的医废运输车,带着10万个医废垃圾袋,从襄阳“逆行跨境”來到武汉。“当时武汉医疗废物骤增,医废收集转运能力严重不足,不及时清运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王宁说,他所在的湖北中油优艺是一家以处置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为主业的民营企业,大家就是专业干这个的,有责任支援一线。

“这一个月真的还挺难的。”王宁说,刚来的时候带的物资不足,吃了好几天泡面,没想过会待这么久。武汉天气变暖后,队员们来时穿的厚羽绒服脱掉冷,可穿在防护服里又热得一遍遍湿透,后来找来些工装才解决问题。头发也没地方剪,穿防护服后头发会湿透,特别难受还不安全,王宁便找来一个推剪,给队里成员几乎都剃了光头。

随着疫情发展,王宁的团队从最初的12人5辆车,分3批增加到93人35辆车,截至2月5日,累计转运医疗废物次数超过900次,转运医疗废物量超过500吨。(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讯、《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王宁神山废物
年卜热桑神山
扎色神山
废物
抗疫专题
忠言也可以顺耳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成熟这回事
我的想法
废物处置劳务收入确认探究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