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消长规律和防治策略

2020-03-24 10:18黄耀亮许永超陆学峰曹婷婷高吉良李罕琼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嘉善县花果灰霉病

黄耀亮,许永超,陆学峰,曹婷婷,高吉良,李罕琼*

(1.嘉善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嘉善 314100; 2.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总站,浙江 杭州 310004)

嘉善县大棚草莓栽培已有20余年历史,2018年的大棚草莓种植面积约265 hm2。21世纪初,嘉善县大棚草莓的主栽品种为丰香、章姬、莓宝等[1]。2007年引进红颊后,由于该品种果形端正整齐、果色鲜红美观、肉质脆且酸甜可口,深受市场欢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至2012年取代丰香等成为主栽品种。其余品种,如宁丰、法兰帝等均为小面积种植。由于品种抗性和栽培模式的变化,大棚草莓的主要病虫害也发生了更替[2]。为此,于2016—2019年对当地大棚草莓的病虫害进行系统调查,就主要病虫害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草莓病虫测报和生产指导提供科学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草莓品种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颊。

1.2 病虫监测点

嘉善县的大棚草莓种植可分为大田育苗和入棚保护地种植2个阶段。本研究选择早栽、氮肥偏多、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类型田(棚)3块,定田(棚)开展系统调查。

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2016—2018年,自当年草莓苗期至翌年草莓采收结束,每隔7 d定田(棚)开展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病害每点调查10株,记录发病株数、总果数、发病果数;虫害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上、中、下3片复叶,记录活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种类

草莓大田育苗期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以及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蚜虫、黄曲条跳甲等;大棚种植期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根腐病、灰霉病、白粉病,以及二斑叶螨、朱砂叶螨、蓟马等。其中,大田育苗期的炭疽病,以及大棚种植期的炭疽病、灰霉病和害螨是导致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2.2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症状

2.2.1 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在苗期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初发时会有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凹陷病斑,逐步扩展后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严重发生时秧苗会成片萎蔫枯死;定植初期主要为害茎基部,发病后整株萎蔫,逐渐全株枯死,横切茎基部可见自外向内发生褐变。定植后如遇雨后排水不畅将加重危害。

2.2.2 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为害叶片、花瓣、花萼、果实。叶片染病呈“V”病斑。花瓣染病后,从残留花瓣侵入子房和幼果后,常表现为果实变软,湿度大时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花萼染病后,萼片发红,常造成果实发育不良,易形成僵果和干腐果。棚内湿度大时易重复侵染,加重危害,花果期如遇连阴雨低温寡照,危害极大。

2.2.3 草莓害螨

草莓害螨主要以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为主,都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科,通常以成螨、若螨在草莓叶背刺吸汁液、吐丝、结网、产卵,最初使叶片上出现灰白色小斑点,后现红斑,为害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植株矮小,生长缓慢,严重影响草莓鲜果的产量和品质。

2.3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消长规律

2.3.1 草莓炭疽病

如图1所示,草莓大田育苗期炭疽病一般从7月开始发病快速上升,8月至9月上旬移栽到大棚前为发病高峰期。苗期炭疽病的发病程度年际差异大,2017年的发生情况明显重于2016和2018年,这与2017年7、8月晴热少雨天气有关,农户漫灌上水频繁,田间小气候高温、高湿,非常利于炭疽病发生蔓延。9月上旬大棚定植后,大棚草莓炭疽病株发病率虽不高,但发病表现重于苗田,大都为整株死亡,对产量影响较大。2017—2018年定植后炭疽病的发生重于2016—2017年和2018—2019年,与2017年草莓苗田发病率高密切相关。大棚草莓结果期炭疽病基本不发病。

图1 大棚草莓炭疽病消长规律

本研究通过持续3 a的草莓炭疽病系统调查,发现草莓苗期炭疽病匍匐茎发病率比炭疽病株发病率更能体现炭疽病的发生程度(图2)。大棚定植后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与草莓苗带菌率密切相关,建议加强苗田控害管理,将炭疽病防控前移至6月底。

图2 大棚草莓苗期炭疽病匍匐茎发病率消长规律

2.3.2 草莓灰霉病

如图3所示,灰霉病主要发生在大棚草莓花果期,11月底开始发病,至次年1月下旬病情快速上升,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程度年际差异大,2016—2017年发生明显重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且在果病率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图4)。这可能与2017年早春连续阴雨低温寡照天气密切相关。

图3 大棚草莓灰霉病消长规律

本研究通过连续3 a对草莓灰霉病的系统调查,发现草莓灰霉病在草莓花果期重复侵染,在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仅表现为花萼变红,但在适宜条件下迅速蔓延,侵染果实造成损失,建议开花前进行预防,棚内采用滴灌以降低湿度。

图4 大棚草莓灰霉病果病率消长规律

2.3.3 草莓害螨

如图5所示,在苗期、定植期、花果期,2016—2017、2017—2018和2018—2019年草莓害螨的数量呈上升趋势,2016—2017年的草莓害螨发生情况轻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2016—2017年草莓害螨始发于2017年2月26日(花果期),而2017—2018、2018—2019年草莓害螨在苗期就有为害。2017—2018年草莓害螨的数量在花果期出现3个高峰,分别是2017年1月29日(花果期)、2017年3月5日(花果期),以及花果末期;2018—2019年草莓害螨的数量在花果期出现2个高峰,分别是2018年12月6日(花果期)和花果末期。

图5 大棚草莓害螨消长规律

本研究通过连续3 a的草莓害螨系统调查,发现草莓害螨高峰都出现于花果期。草莓苗期害螨基数直接影响花果期害螨发生情况,建议在移栽时选择健康、无害螨的草莓苗。

2.4 大棚草莓防治策略

根据嘉善县草莓主要病虫害消长规律,应在病虫防治关键节点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着重抓苗期病虫害防治,繁育无病虫健壮苗定植,定植后在开花前控制病虫发生为害,以达到花果期少用药的目的。一是草莓苗期“一防、二控、三换”技术。“一防”即5—6月以防为主;“二控”即在7—8月的炭疽病高发期认真用药,严格控制病情扩散,做到雨后必防;“三换”即应根据治病药剂的成分进行轮换用药,以降低抗药性的发生。二是大棚定植前后预防控制技术。移栽大棚前,苗田应连续1~2次、间隔5~7 d使用广谱性药剂防治病虫害;移栽到大棚定植后,浇活棵水时加入多福600倍液或唑醚代森联800倍液预防炭疽病、根腐病;大棚盖膜前,使用一次联苯肼酯、螺螨酯之类的长效杀螨剂。三是草莓花果期科学防控技术。即草莓开花前应用腐霉利、啶菌酰胺、唑醚·氟酰胺等药剂预防灰霉病,7~10 d施用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开花结果期应选用安全系数高的农药品种。

3 讨论

当前,嘉善县草莓生产上存在不少问题:主栽品种红颊病虫害发生频次高,农户在防治中往往错过关键时期;生产上存在乱用药、滥用药的现象,红颊育苗难,苗期容易感染炭疽病,一旦发病后没有及时进行控制,往往是“全军覆没”,而大部分农户以自繁为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稳定性差,育成的草莓苗质量也是差异较大;草莓花果期易发生灰霉病、害螨等病虫害,且防治有一定难度,一旦药剂使用不规范,很容易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问题。

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嘉善县大棚草莓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种植实际情况,参照《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3]制定了嘉善县草莓病虫害系统调查方法,并通过2016—2019年的系统调查,明确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基于此,采用植保月历的形式在病虫害初始期预警,让农户根据田间发生情况和市场价格动态选择防治策略。2016—2019年,共发布草莓病虫防治植保月历17期,并在关键节点发布病虫情报3期,以指导农户科学合理防治,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此外,于2017—2019年建立草莓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示范区,探索应用以生态调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采取水旱轮作、土壤消毒、信息素、色板诱杀、释放天敌、生物农药等措施[4],在联栋大棚内应用基质栽培、温湿调控、悬挂蜜源植物、诱集植物等方法,减少病虫发生。经试验,苗田和大棚内应用性信息素可以有效防控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石灰氮土壤消毒对大棚草莓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棚内释放异色瓢虫对害螨有一定的防控效果;悬挂黄色色板可诱杀粉虱,蓝色色

板可诱杀蓟马;使用生物农药可防治害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使草莓花果期可以尽量不用药、少用药。这些尝试可为今后嘉善县草莓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嘉善县花果灰霉病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卢龙县绿鑫苗木(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上“班”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噩梦牌闹钟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聚焦浙江省嘉善县“善的教育”
嘉善县开展电镀行业整治工作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