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2020-03-24 10:07徐宝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价值观职业

刁 莹, 徐宝贵

(1.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防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生工作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问题,一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及其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与重要性的总看法。”[3]“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从象牙塔迈向职场的过渡期”,[4]做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各部门为解决这一问题都在积极谋划,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择业价值观。“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对职业的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体现,也是这一群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5]关于择业价值观的研究现在大体集中在强调高校要系统性地强化教育,家庭要协助配合教育,但是很少提出具体的方法来实现,所以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探究解决之道。

一、调查概况和数据分析

调查采用自行研制的问卷。关于大学生的择业状况,问卷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指标:其一,毕业去向,主要了解大学生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其二,就业评价标准,包括就业方向、就业城市、就业单位性质、月薪期望值等,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其三,就业影响因素,主要了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和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等内容;其四,择业方式,主要了解大学生有效的求职途径等内容。经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相关量表均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

我们分年级开展了大学生择业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期高质量地累积反映大学生择业状况的“大数据”。以黑龙江省10所公办本科院校的95后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公办本科院校按院校特色分,包括1所985高校,3所211高校,6所普通院校;按类别分,包括2所综合类院校,4所理工类院校,1所财经类院校,2所农林类院校,1所师范类院校。所选研究对象的大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具体人数分布(见图1)。

图1 研究对象的专业人数分布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情况如下:对学生发放问卷9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00份。其中男女比例为6∶4,样本具有可靠性,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择业价值观调查,在开展访谈、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95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20个问题,对大学生的毕业去向、专业对口、职业评价标准、择业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18.0(中文版)进行统计分析。

就总体分布而言:在毕业去向方面,20.1%的学生选择“就业”,70.5%的学生选择“读研”,3.7%选择“出国留学”,0.6%选择“自主创业”,5.1%选择“不确定”。选择“就业”的学生由24.5%减少到15.6%,近三年呈下降趋势;选择“读研”的学生由67.3%增加到74.6%,近三年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出国留学意愿略有下降,自主创业意愿略有增加;还有5.1%的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不确定”(见表1)。

表1 95后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选择 单位:%

就总体分布而言:有27.9%的学生选择“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有49%的学生选择“找工作尽量专业关联,但不一定对口”,两者之和占76.9%(见表2)。

表2 对专业对口的看法 单位:%

就总体分布而言:选择愿意回生源地工作的占47.8%,不愿意回生源地工作的占52.2%,基本各占一半(见表3)。

表3 是否回生源地工作 单位:%

就总体分布而言:如果不回生源地倾向于去什么地区工作,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48.5%,选择“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占36.5%,两者之和占85.0%,选择“中小城市”占8.9%,选择“西部、基层”占1.5%(见表4)。

表4 不回生源地,倾向于选择什么地区工作 单位:%

就总体分布而言:毕业生的工作月薪期望值为6891.17元/月,从6336.73元增加到7776.35元,增幅为1439.62元,近三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期望值偏高(见表5)。

表5 工作月薪期望值(税前) 单位:元/月

就总体分布而言: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前6项因素依次是“经济收入(88.9%)”“工作地点(65.8%)”“符合兴趣(50.9%)”“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47.9%)”“工作稳定(45.8%)”“利于施展个人才干(36.6%)”(见表6)。

表6 择业主要考虑因素(选择最多的前6项因素) 单位:%

就总体分布而言: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于听谁的意见”,有35.5%的学生选“自己”,26.5%选“父母”,19.1%选“专业教师”,9.9%选“辅导员”,7.4%选“朋友”,1.0%选“其他”,0.6%选“媒体”(见表7)。

就总体分布而言:学生在选择“能够就业的关键”选项中,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身能力(72.2%)”“所学专业(8.8%)”“就读学校(7.4%)”“国家政策(6.0%)”“父母的人际关系(4.4%)”“其他(1.2%)”(见表8)。

表7 选择职业时倾向听谁的意见 单位:%

表8 能够就业的关键 单位:%

就总体分布而言:“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是大学生求职途径的首选,占56.3%,“直接联系用人单位”占18.7%,“各类人才网站”占10.8%,“其他招聘会”占7.3%,“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占5.8%,“其他”占1.1%(见表9)。

表9 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单位:%

二、95后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特点

调查表明,95后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同时,调查也发现95后毕业生群体对社会需求和自我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对择业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1.毕业去向呈现显著差异,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调查发现,选择“就业”的学生在减少,选择“读研”的在增加,说明学生的就业意愿逐渐降低,读研意愿逐渐增强。还有5.1%的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不确定”,说明部分学生定位模糊,没有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应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择业价值观引导。

2.就业评价标准倾向务实,自我意识提高,趋于功利化

职业评价标准是择业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对职业评价的标准上,既突出了经济收入、工作地点等因素,又强调要满足兴趣,看重单位发展前景和利于施展个人才干,在注重收入待遇的同时,也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所以功利化与个性化发展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主导。调查发现,在就业方向上,有近77%的学生认为专业和工作要有一定关联性。在就业城市上,愿意回生源地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去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意愿在逐渐增强,去中小城市意愿在逐渐减弱,去西部、基层的比例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在月薪期望值上,如果毕业生对薪酬待遇等要求较高,会导致错过很多就业机会,所以对于薪酬期望值较高的学生,应该首先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实力,做好自我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就业实际出发,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岗位。

调查发现,从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就业单位发展前景、工作稳定和利于施展个人才干三项因素上升速度较快,但选择经济收入因素依然是高居榜首。部分大学生在职业动机上刻意强调经济收入,在择业过程中把物质利益作为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有功利化的择业倾向,这是我们在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就业影响因素复杂,自我认知不够全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重视自我价值和个人的发展是一个好的趋势,但过分重视自我价值容易导致自我为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得到满足的前提和条件,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做出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对学生择业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从近三年选择可以看出,选择最高的是“自己”,超过35%,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在职业选择时,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许多学生从大一就开始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有关就业形势与政策,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生涯。这既给高校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契机。同时,“自身能力”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超过70%的学生选择此项,“父母的人际关系”因素呈下降趋势,“就读学校”因素呈上升趋势,其他影响因素变化不大。这也显示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增强,相信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4.择业方式多样化

近三年学生就业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实现职业价值的途径、手段日趋多样化。各种求职途径选择比例变化不大,“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仍然是学生的主要求职途径。目前,市场机制已在配置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大学生选择职业并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要和社会、用人单位发生交流、双向选择,达到共鸣方才能实现就业。由于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强调自我价值,从自我出发追求完美的职业,使他们不得不迫切希望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多样化。他们一边投身于校园招聘,一边又在通过各种网络和广告媒体进行求职。通过多样化的求职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方式。

三、建议与对策

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充分,加上大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就业情况也随之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就业市场形势与发展规律,建立以院系为单位的就业质量评价办法,运用关键指标(升留学率、高端就业率、创业成功率)激发就业工作活力,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二是为毕业生设立就业服务窗口,秉承“耐心、细心、热心”的就业管理服务理念,集中处理学生事务,提高工作运行效率,更好服务毕业生。三是关注特殊就业群体,完善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学校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就业困难学生和双困毕业生,做好一对一就业推荐帮扶工作,为就业困难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帮扶条件。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复杂,当代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够全面,所以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求职经验分享会等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系列活动,明确学生职业定位,提高求职技能。只有通过教育者有情有理的引导和学校对择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行为。

第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由于性别、学科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处于知识构建和思想教育的不同阶段,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也呈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从而导致毕业去向呈现显著差异,大学生毕业走进社会,会有很多憧憬,抱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雄心壮志固然很好,但也要切合实际,所以有一个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课堂和生活中不断渗透,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提醒学生学会累积经验,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实际情况摆正自身,从而成就自我。

第四,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评价标准[6]。不少大学生在确立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过分的强调自我发展,就业评价标准倾向务实,趋于功利化,这样就偏离了择业的正确轨道,所以要强调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符合。择业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认可社会所倡导的择业价值观,这样,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不仅只考虑自我利益,也能结合社会需求等状况。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最有力的建设者,将来走向职场,要有崇高的思想觉悟,不仅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更要有奉献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奋斗于职场,是个人获得生存物质、实现个人追求的阵地,同时也是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的场地,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

第五,充分利用择业方式的多样性,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就业工作效率。除了常规招聘以外,还应该拓展新的就业途径,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和对学生的宣传[7],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官方微信平台、QQ群等网络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使学生获得就业信息和签约的途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求。加快建设就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系统更具时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从而实现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与管理、在线咨询、职业测评、手机短信平台、网络签约、问卷调查、就业情况调查、就业信息数据统计等诸多功能,提高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和调控能力,搭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平台,全方位地向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四、结语

通过分析近三年毕业生择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内容、新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并不断摸索新的更好的对策以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引导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为大学生及时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毕业生价值观职业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