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中医智慧与医者情怀

2020-03-24 23:23蔡丽华冷冶夫
电影评介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刘完素医者中医药

蔡丽华 冷冶夫

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生产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担当传承与延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还当仁不让地成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途径,而中医药文化题材的电影正是其中代表。电影《河间圣手》(孙爱国,2018)是我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第一部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的传记电影。该电影情节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金元时期享誉河间的中医“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80岁高龄依然悬壶济世,他应诏为金国公主治病,却意外卷入宫廷政变阴谋,被迫逃亡。途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罕见的大瘟疫中拯救了数万黎民百姓,并留下了“一针治二命”佳话。影片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主旨,将中医药文化与哲学思辨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刘完素的精湛医术,向世人展示中医诊疗的神奇与奥妙;另一方面通过刘完素的行医之道,彰显了自古中医秉承的“大医精诚”古训,刻画了刘完素身为大夫,虽身处乱世,却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大医”形象,有力突显了“中医智慧、医者情怀、医国理念”。

一、银幕主旨:展现中医智慧

中医药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实践经验,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电影《河间圣手》以娴熟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掀开了中医药文化的神秘面纱,引领观众进入中医药文化的瑰丽世界中。

(一)东方哲学:“中正和谐”的生命观念

影片中有一个戏剧性冲突的情节设置:刘完素在出逃途中,以“以寒制寒”的方法救治“伤寒”病人,给病人服用自制的中药“桑药饮”,此举遭到对中医颇有研究的全真教道长丘处机和保州府太医李回春的强烈质疑。在有经验的医者看来,以寒凉药物治疗“伤寒证”是雪上加霜,只会加重其疾。然而病人服用“桑药饮”之后却药到病除了。刘完素一举挽救了数万生命,一时名动四方,他也因此方被尊为“寒凉派”的创始人。

“以寒制寒”的治疗方法符合儒家思想中的“中正和谐”观念。“中正和谐”源于《易经》,“中和”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和谐状态,此乃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境界。秦汉时期的医家在中医药研究中渗透了儒家“中正和谐”观念,主要体现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中,它强调机体的病症处于运动变化中,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的现象。[1]刘完素深谙此道,在治疗“伤寒证”时并未被“畏寒”之象所迷惑,他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析病人患病的内在机理,辨别出病人是“内真热而外假寒”,判定此“伤寒”须用寒凉药反治,最终使病人机体达到和谐统一,从而痊愈,让人对其医术不得不心生敬佩。

(二)求索问道:“医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医无止境”,告诫医者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所谓“大医之道,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源于《礼记·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即达到完美的境界。[2]一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诫医者:“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刘完素深知“医无止境”的道理,认为从医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他在给金国公主治病时,坦言不敢用“悬丝诊脉”炫技,因“脉理之位数形势、脉象之浮沉迟数,象多兼见,精微渊深,虽去之毫厘,但谬之千里”,所以“行医六十余年,从不敢弄此巧道”。当女杀手问“你能治好这个女孩吗”,他摇头:“恐怕不能,我的医术不精。”又道“医学之道,无穷无尽,哪怕是过了一千年,世上也有多半的病治不好,我这点微末医术,怎敢称神医?”在推测自己将要有“杀身之祸”时,他再三叮嘱丘处机把自己所著医书传承下去,让后世的医者少走弯路,造福万民。

二、价值传承:弘扬医者情怀

《大医习业》有云:“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对医者的“大医情怀”的塑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生命本位:“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且意义积极的可贵思想。《管子》记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根本才有良好的开端。[3]看重人的生命是医者最根本的道德准则,我国首部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邀《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

刘完素预测燕赵之地将起瘟疫:“过去寻常的大夫治疗伤寒只有五成的把握,我出手医治,总有七成的把握,七成对五成,那也是百万条性命”“救人如救火,我耽误不起啊”,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思想。正因有此思想,他才不问小女孩的来历、身份,一心为她寻找治病的良方,带着她逃亡;又不顾个人安危,在逃亡途中治愈难产患者和“伤寒”患者,即便因此暴露行踪引来杀手。

(二)悬壶济世:“淡泊名利”的道德规范

道家学派中老子、庄子的思想是“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的典范。《老子·十章》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外界的诱惑特别多,只有抵御住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才能让内心平和安静。《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批判“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读书人,不潜心研读医书、精研医术,一心只知攀附权贵、追名逐利。

保州府太醫李回春在得知刘完素免费为民众看病时,邀请刘完素酒席上一叙。当刘完素看到满桌鱼肉,又想到百姓的痛苦不离片刻,于是借《大医精诚》之言“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斯盖医之本意也”,表达其对饱受瘟疫之苦的百姓的忧虑,以及身为医者在此悠然自得的自责,把他“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情操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大爱无疆:“以医为孝”的伦常起点

儒家十分重视人伦关系,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孝”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的共识,儒家的孝道也成为诸多医者的价值基点。张仲景曾在《寒杂病论·自卿》中提到学医的目的“上以疗君亲之疾”,即学医的首要价值是给父母长辈们治病,让他们健康长寿。以“通医术”为尽孝手段之一的思想使“儒必通医”成为一种传统,也是众多儒生兼修医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因孝知医”终而以医为职业的医者颇多。包括刘完素在内的金元四大家的从医经历均与“尽孝”相关联。历史上,刘完素出生贫寒,其母病重请医三次未至,错过治疗时机而亡,他痛心疾首,于是立志学医拯救苍生。影片中刘完素看到女杀手的母亲因无人救治死去时,他说道:“我25岁那年,我妈也是这样死在我的面前,我当时特别特别难过,我便立志行医。”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反映了中华传统思想中“孝道”对医者的影响颇为深远。

(四)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职业伦理

“仁爱济世”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孟子·梁惠王上》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有仁心的人首先得爱人,爱人首要爱亲人,进而推己及人地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众人。[4]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给医者提供了职业伦理基础。《大医精诚》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枪。”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教育徒弟“病人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意为“病人尚在痛苦中挣扎,医者怎么能贪图安逸呢?”字里行间充满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影片中,刘完素对女杀手说:“人们都叫我河间刘神医,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我行医60年,曾经因为自己的医术不精或者是医治不及时,先后有一百三十一个人,死在我的面前。每次见到死去的人,我都象见到自己的母亲一样,特别特别难过。”当时女杀手把娘亲之死怪罪到中都的太医和府尹时,刘完素劝慰她:“不是他们的错。从中都到保州,死在你剑下的这些人,他们也有娘,也有妻子儿女,没人为他们哭、为他们难过,他们找谁出气啊?”刘完素的劝说成功阻止了一场血腥的杀戮,并感化了女杀手,成为他的衣钵传人。

三、政治寓意:突显医国理念

刘完素在卷入朝廷阴谋被追杀途中,亲眼看到各为其主的官兵互相残杀,并伤及无辜百姓,他痛心疾首地对丘处机说:“我钻研医道60年,每天想着怎么治好病人,你说这些帝王将相,怎么就这么草菅人命呢?”同为医药学家的挚友丘处机说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欲罢干戈致太平,谈何容易?”

影片《河间圣手》寓意深厚,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同时,借剧中人之口提出“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的医国理念,拔高了影片的整体立意。《黄帝内经》中把医者的职责归结为“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儒医将行医当作兼济天下的重要方式。北宋范仲淹曾說“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充分体现了医者治病、救人、济世三者相融、不可割裂的政治思想。

结语

尽管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关中医药文化题材的电影佳作珠玉在前、比比皆是,如《李时珍》(沈浮,1956)《神医扁鹊》(崔隐,1985)《黄连厚朴》(丁荫楠,2000)等,这类题材的电影创作大多注重故事的传奇性和戏剧性,以历史与人性的矛盾和冲突来吸引观众,对中医药文化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却着墨欠奉或展现甚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很难通过电影文本叙事深入人心,电影《河间圣手》恰恰在这个角度体现出宝贵的文化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缺乏必要的科普宣传,多数国人对此了解甚少,甚至会质疑其科学性。2020年初,全球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有所改观。利用电影文本的创作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推动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来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手段,使中医药文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医药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科普中医药文化知识,仍然任重而道远。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光瑞在观看电影《河间圣手》后这样评价:“该片主旋律鲜明,以中医药的道与术价值观为中心展开情景,大医仁慈之心尽显崇高。”电影媒介传播范围广,受众宽泛,有着强烈的文化影响力,借助电影创作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优势。电影《河间圣手》通过大银幕的传播方式,向广大民众展示了名医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行医经验,激发了观影者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对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彦敬,李亚军.浅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8):260-261.

[2]翁锋.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资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用——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 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6):7-9.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86-389.

[4]陈明华.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 J ].探索与争鸣,2008(6):62.

猜你喜欢
刘完素医者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严谨治学勇闯新路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高尚先生”刘完素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