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接榫?统贯圆合

2020-03-24 11:51唐惠忠
课外语文·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胆识嗜血心声

唐惠忠

【引言】

“过渡”“衔接”指的是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合理连接与转换,它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使议论文连接紧凑、前后统贯圆合甚至严丝合缝的必要手段。

【技法指津】

“过渡”“衔接”如同“黏合剂”和“纽带”,具有搭桥接榫、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次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一、该“过渡”处则“过渡”

就议论文而言,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呢?一是层次的开合处——文章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时,一般就需要过渡。比如杂文《纯朴的嗜血者》,开篇总说“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在分论了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之后,文章由分到合,运用的过渡句是“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二是文意的转换处——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这相邻段落、层次之间也需要过渡。比如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文中的“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就是三个自然而合理的过渡句。

对于考场议论文来说,为了使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通畅,没有斧凿痕迹,还需特别关注如下两处的衔接问题:

1.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过渡。面对考查频率居高不下的材料作文题,写作时一定要根据材料提炼论点,不能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或生拉硬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安排过渡语句,使二者水乳交融。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由此观之,我们……”“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示例】

作家在创作时需要关注两点:一是自己的内心,二是读者的心声。坚守自己的内心,作品才独具特色;顾及读者的心声,作品才更具生命。因此在创作时,作家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创作的基础;而倾听读者的呼声,才能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加完美,更有灵魂。(2019年浙江一考生《让“读者”成为自我生活的锦上“花”》)

“坚守自己的内心,作品才独具特色;顾及读者的心声,作品才更具生命”这句话承接材料、点透原因,然后据此亮明观点,起到了巧妙过渡的作用。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一般要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论证,这就是论述。按照结构要求,由论点展开论述,二者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如果缺乏必要的过渡,就会出现观点与材料分离、逻辑不够严密等情况。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可以使用“由此,自然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令人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来过渡,以便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合理转换。

【示例】

我演讲的主题是“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时每刻,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辛勤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劳动”二字,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意义。对同学们来说,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2019年安徽一考生《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作者在提出论点(即演讲主题)之后,用“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時每刻,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辛勤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引出下文的论述,看似简单的过渡语,使上下文实现了无缝链接。

二、过渡的主要方法

过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段落过渡;②用句子过渡;③用词语过渡。

前两种好理解,这里只谈第三种。有一篇题为“在机会面前”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许多机会的得到,是与胆识分不开的”,此文三个分论点是“胆识可以说是一种机敏”“同时,胆识也是一种创造力”“另外,胆识还是一种创造性”,过渡词“同时……也……”“另外……还……”将主体部分串联起来,前后文浑然一体,小词语起到了大作用。此外,吴晗先生的名篇《谈骨气》也是如此过渡的:①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②另有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③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

猜你喜欢
胆识嗜血心声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艺术家胆识浅论
创新精神中的“勇气、胆识、锐气”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中职教育适当引入惩戒教育研究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