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2020-03-25 04:07张雅堃
课外语文·上 2020年3期

【摘要】郭沫若自传集记录了其个人成长的经历,又融进了他的批判性思考及切身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缩影。通过郭沫若自传了解当时中国经历的变革,因这些变革给郭沫若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对时代的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风雨人生和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郭沫若自传;思想浅析;时代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136-02

【本文著录格式】张雅堃.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J].课外语文,2020,19(07):136-137.

一、大众对郭沫若的双面评价

郭沫若被大众所熟知,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学艺术界以及社会大众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小众的讨论,而是无论对他熟知与否都能聊上几句的大范围讨论。

在正面评价中,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著名学者,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然而,在反面评价中,在文学上他遭到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诟病:沈从文在1930年嘲笑流亡中的郭沫若没有纯正的“趣味”、“不会节制”、“糟蹋文字”、“创作是失败了”;季羡林在1932年的日记中说:“读完《创造十年》,我第一就觉得郭沫若态度不好,完全骂人。”;钱钟书反感其“骂人”与“自我主义”。他在生活上又被社会大众扣上见风使舵、卖友求荣、好色滥情、抛妻弃子的帽子。

一个人越具有争议性,就越能引发大家的好奇,让人更想去了解他、研究他。本文从研究郭沫若自传入手,来分析与解读当时的郭沫若。

二、记录历史时代的郭沫若自传

在郭沫若自传中真实记录了他大半生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从《我的童年》中童年时代的郭沫若,《反正前后》四川保路风潮中少年时代的郭沫若,《黑猫》中接受无奈婚姻的青年时代郭沫若,从《学生时代》《创造十年》中留学日本、创办创造社、从事文学活动的郭沫若,到《北伐途次》《请看今日蒋介石》中亲历北伐战争的郭沫若,再到《海涛集》《归去来》中参加南昌起义及流亡日本时期的郭沫若,最后到《洪波曲》中抗日时代的郭沫若,这些不仅组成了他本人的自传集,更是一部历史时代的记录缩影,这就是郭沫若作为诗人与革命者的时代人生。

郭沫若在其系列自传中不仅以文学性笔触记录了自己的风雨人生历程,更以生动而真实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发生的图景,四川保路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等在其自传散文中都有生动呈现。在记录个人与历史的同时,在其自传中郭沫若又融进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及切身情感体验。

研究郭沫若自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郭沫若本人,同时也能更加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思潮变化。因他而去了解时代,又因时代理解他,最后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正如郭沫若本人所言,“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

三、郭沫若自传中的反思精神

在郭沫若自传《我的童年》中开篇介绍了他的家乡,先描写故乡的古迹、风土,通过寥寥几笔便使原本一个不知名的乡村形象化地浮现在人的眼前。风土与人情必然是密不可分的,介绍了河流、沙湾、古迹,便要开始讲人的故事。他对于家乡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陈姓无名举人,因为恩举用贺喜钱买了一房小妾,最后却被年轻小妾毒死的凄惨故事。在故事结尾写乡里人都为举人叹惋,倘若他不中举人,这一生倒也可安安稳稳地走完。然而,他又为这些乡人们叹惋:“人的寿命,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好像比名和利还要贵重一些。但事实上也并不见得是那样。乡里人的主要营生是糟点、茶店、烟店,这些不都是只要有利可寻,便把生命都置诸度外的吗?”这不仅仅是对当时乡人的讽刺,更是对当时旧中国全体国人的反思,这种反思同样也延续到了今天。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是旧社会还是新时代,都不乏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还自得其乐的人。人自然把生命看作是最宝贵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又往往在欲望的漩涡中挣扎,不到最后一刻从来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只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故事,去看一个国家的历史,才是清醒又明是非的,但一到了自己身上,却又是另一番风光了。就好像我们早已读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读懂了那么多是是非非,却依然有时迷茫无助,也只有在经历过后才去冷静思考、反思自己。

另外郭沫若对于官差们拆烧土匪杨三和尚房子故事的讲述,没有描写杨三和尚多么作恶多端,却描写了他们少年时期彼此信任地玩闹;没有描写官差烧房子时多么的惨烈,反而着重描写了看热闹的老人与儿童的对比。从儿童玩闹的天真与老人满足自己欲望幸灾乐祸的丑态,对比出人性的善恶,从别人口中的罪大恶极与郭沫若书中的“我们小时候总觉得杨三和尚是一位好朋友……他在我的记忆中总永远是我们放风筝的时候,十五六岁灵敏的少年”,对比中读出人性的复杂与那个时代人们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悲哀,正是这种无奈不断推动着我们去反思、去成长。

郭沫若除了讲述别人的故事,更多描写的还是自身的经历和当时与现在不同时期的感受。他曾經反思过自己少年时期的无知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作为地主儿子的他当时觉得,那些一个月交一次粮的农民们为了能吃上一顿白米饭,一家老小都跑来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后来他在自传里反思到“但我现在实在从心里忏悔了。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却不能吃,乐得吃点别人的残余,自己都觉得是无上的恩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这种发自内心的反思与悔过体现的不仅是作者自身的成长,也是他少年时代中残酷的社会现实,又与写作时期所处的新时代下的生活作对比。这更加体现出了生活环境、时代、历史背景是造就一个人的基础,人决定着社会,社会又反作用于人,不管哪种作用方向,都充斥着残酷性、无奈性,倘若变革,必是断骨之痛,而国家、社会和人们就是在这断骨之痛中成长起来的,一步步在反思带来的变革之中变得更好。

先生写他的父母,也是带着尊敬而反思的态度。回忆母亲时,敬佩母亲的能力,作为一個女人,一手要盘缠,一手还要服务家庭,是一位全能的、了不起的母亲。但同时他又感叹旧社会对于普通百姓的剥削“令人倍感着贫穷人的一生只是在做奴隶”。回忆父亲,一个努力凭借自己汗水与智慧白手起家、拯救落败家族的顶梁柱,却被生活逼迫一辈子劳作,成为神经衰弱的可怜人,令人敬佩而又悲叹。但是在结尾,他仍旧客观地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但我恐怕应该说是:吗啡有眼,酒精有灵罢?因为我们父亲的营业,主要的是烟土、糟房。逼得中国全国的人无论有产无产都只好吸烟吃酒来麻醉自己的,更透辟地说一句:是应该感恩帝国主义者的恩德!我这样说也不是有心要诽谤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处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他当然不能生出我们现在所有这样的意识。”这一段反思了在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知与国家被列强侵略的无助与可悲,令如今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仍然对这段历史心痛。同时,这样的反思之下也流露出与前文思想相吻合的情感,时代造就人,人又造就时代。处在不同时代与历史背景中我们无法去批判处在当时的任何一个人,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明辨对错,通过不断反思来审视自己。

郭沫若在自传《我的童年》中,通过自身的经历,最直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儿童教育正在经历的变革过程:因为当时的历史变革而引发的社会意识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家乡私塾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当时像郭沫若这样的儿童在教育上能够注重了解科学知识、逃脱八股文这般的刑具、解放儿童的天性,把儿童从惨无人性的朴作教刑中解救出来。他在反思以前刻板又不近人情的儿童教育时感叹道:“儿童的廉耻心、自尊心,是怎样地被人蹂躏到没有丝毫的存在了呦!”这感叹充满着对旧式教育下的儿童的悲悯与无奈,对于旧式教育的不满。而对于解救了他的西式教育,却又感叹道:“我是怎样地应该向着什么人道谢的呀!向着什么人呢?——向着帝国主义者罢。”这表明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感谢西方思想带给他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却又是愤怒且无奈的。

通过分析郭沫若自传,不仅了解郭沫若本人真实的人生经历,更是从他个人生活中的变化窥探到整个时代的变化,最后贯穿全文的反思精神又不断引领着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当时的历史和现在的生活。相比于鲁迅先生的愤怒与激烈批评,郭沫若却更像是一个与你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者,说的一桩桩一件件都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但又已经不再是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已经随着历史的流逝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之中,但是这些故事、那个时代背后的反思精神却永远留在他的眼中,也永远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1]郭沫若.我的童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2]罗兴国.郭沫若自传散文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雅堃,女,1999年生,河南郑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