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武宁县城大搬迁

2020-03-25 15:09张纲荣
老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县里拖拉机县城

张纲荣

1970年8月,当时的江西省革委会决定,位于永修县的柘林水电站重新上马,这给武宁人民带来了一次巨大的考验,武宁县城和12个公社将成为水淹区,很多田地、山林、屋宇、水利设施将被淹,近1/3的人口需要搬迁。

省革委会的决定下达后,武宁县立即启动了搬迁选址、规划工作。最终,确定县城搬迁至修河南岸的南市岭上,距县城约两公里。县里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新县城的规划图,9月,正式启动了搬迁工作。县里成立了城建指挥部,在新县城搭起了工棚办公,统一指挥城建搬迁工作。各单位也都迅速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由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迁建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搬迁工作。

新县城建在南市岭上的一片荒地上,到處高低不平,各单位必须按照县里统一规划,高削低填,平整好地基才能施工建房。而那时施工机械非常少,平整地基都是靠一锄一锄地挖,土一袋一袋地运。那个时期国家下拨的迁建经费很少,当时物资也较匮乏,因此搬迁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拆旧房,把砖瓦木料运过来再建新房。

随之而来的就是运输问题,当时许多单位都没有货车,只有县汽车队和县林业局汽车队分别有十几辆卡车,县拖拉机站有十几台拖拉机。县里要求各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租、借、买等各种办法解决运输难题。老县城南面就是修河,修河上只有一座供行人通行的浮桥,汽车过河一直依靠一只木质渡船人工摆渡,每次只能渡两辆汽车。偌大的县城搬迁,修河上无桥就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为此,县里紧急从外地请来了建桥队伍,不分昼夜地在修河上打下了一排木桩做桥墩,架起了一座长约200米的单车道简易桥。

当年我19岁,刚从九江师范毕业分配到县城西宁小学,便被学校抽调参加迁建工作。我们迁建小组的文敬武老师曾学过开手扶拖拉机,为了解决材料运输困难,根据他的建议,学校从有限的迁建经费中挤出1000多元,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由文老师和我开拖拉机负责采购运输。于是,我们俩就一天到晚来回在新老县城的公路上,既当司机又当装卸工。到新县城工地要上两个大长坡,手扶拖拉机马力小爬不上去,我俩就一个开拖拉机,一个在后面推车,即使是寒冬,我们也常常累得满身大汗。公路都是沙石路,路面尽是坑坑洼洼,开一天拖拉机下来,震得人腰酸臂痛。

苦点累点倒没什么,最惊险的是开手扶拖拉机过修河上的临时桥。因为桥是按照汽车轮距的宽度架设桥面板的,而手扶拖拉机轮距小,车轮只能压在两块桥板最内侧的一根木头上,稍有偏差,车轮就会滑下桥板卡住,甚至翻到修河里去。所以,每次过桥我们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别的车过桥只要一分多钟,我们则要花三四分钟,有时急得后面的汽车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催促我们。

经过全县人民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老县城基本拆除,新县城初具雏形,朝阳路、人民路、古艾路等几条主要街道基本畅通。与此同时,水淹区各公社的移民搬迁工作也同步完成,武宁人民为柘林水库提前蓄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每当我漫步在风景秀丽的湖滨北路,瞭望碧波荡漾的庐山西海,遥望着被水淹没了的老县城旧址时,总免不了要驻足多看几眼。回想起那段县城大搬迁的峥嵘岁月,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猜你喜欢
县里拖拉机县城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县城的“饭碗”
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泰德的拖拉机
Around the Farm
小鸭开拖拉机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红色拖拉机
阅读花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