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2020-03-27 12:17林兵
现代交际 2020年3期

林兵

摘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对2008—2018年间修辞学视域中的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进行了述评。国内学者主要将概念隐喻与修辞学结合起来,对隐喻劝说的理论作出相关的阐释,并进行了相应的应用分析;国外学者则注重实际应用性分析,研究对象更为丰富,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起来,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这为进一步探讨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同时,也明确了在阐释劝说过程及丰富修辞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修辞学中隐喻的劝说性 国内外研究综述 借鉴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01-02

回顾隐喻发展史,我们大致可厘清隐喻功能的三个研究维度:一是隐喻的美学与修饰功能研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进行阐释之初,即将隐喻归类于修辞格的范畴之中,其后的修辞学家如西塞罗、昆提利安等对其虽有发展,但是仍强化增强语言表达的功能。二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对于隐喻认知功能的解读,尤其是20世纪的新修辞学派,诸如理查兹、伯克等人的研究,为认知隐喻与概念隐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三是社会建构功能研究。修辞学界和语言学界对此都有所涉及,其中修辞学家伯克、布斯等在阐释隐喻的劝说功能时也有所提及;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更是注重解释劝说所充当的社会角色;隐喻与批评话语分析的结合,彰显出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以韩礼德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对此也有论述。

审视修辞学视域中对隐喻的劝说性的研究,不仅能够体现隐喻劝说的跨学科性,而且能够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拓展对隐喻劝说本质的认识。

一、国内隐喻的劝说性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将时间设定为2008至2018年,全文搜索关键词设定为“修辞学”和“隐喻劝说”,检索得到论文主要涉及隐喻修辞批评、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应用研究等主题,涉及修辞学视角的隐喻的劝说性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

国内学者对于修辞学视角的隐喻劝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思想、劝说功能、案例分析三个方面。

1.针对某一修辞学家的隐喻思想研究

李克、王湘云在针对美国小说修辞家布斯的研究文章中论述了布斯有关隐喻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它们与西方修辞学的关系等,指出了“任何一个隐喻,无论好与坏,都传递着创造者对受众的‘劝说性目的”[1],为我们认识隐喻与劝说提供了一个参考。鞠玉梅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伯克隐喻观的定义、功能、范围和本质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其劝说功能的阐释,指出了伯克所强调的了解话语社区“根隐喻”的重要性,“通过改变听众或话语社区的隐喻,来导引他们改变注意力,劝说他们‘以你的方式来看待事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途径”[2]。这些研究为我们从事隐喻劝说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2.针对隐喻劝说功能的理论探讨

邓志勇从宏观角度讨论了隐喻“诱发合作”的精神实质,指出“通过‘诱发合作的透视镜,隐喻理所当然成为了‘劝说、影响他人,诱发他人合作的修辞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美文手段”[3]。这些理论探讨为隐喻的劝说性的理解及其具体操作等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3.针对隐喻劝说实际应用的分析

这种应用的探讨极具包容性,其研究的内容涉及话语行为动机[4]、隐喻修辞批评[5]、政治语篇的隐喻劝说性分析[6];有的则与语料库研究方法相结合来研究隐喻机制的劝说性功能[7]。

二、国外隐喻的劝说性研究

通过检索Elsevier SDOL,选择高级检索将关键词设定为“rhetoric”和“persuasion power of metaphor”,时间设定为2008至2018年,检索得到文章涉及广告隐喻、病理学隐喻、新闻报道隐喻的功能研究等内容,表现出修辞学、认知语言学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融合性的特点。国外学者的研究大致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隐喻的研究对象多元,且其应用研究内容丰富

隐喻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及广告、议会辩论乃至产品设计之中。在有些文章中也出现了诸如隐喻簇、扩展隐喻等复合术语,拓展了隐喻理论。此外,将隐喻和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文章,表明了隐喻在揭示意识形态因素的同时也在寻求“诱发合作”方面的可能性。而束定芳[8]对于中国歇后语的隐喻研究体现了多元研究。

2.定量研究引起关注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外,定量研究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逐渐得到重视。

Michael Kimmel[9]曾谈及隐喻群的概念及其作用,并且用语料庫语言学的方法对报纸中的隐喻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Margot Van Mulken etc.等[10]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研究来自西班牙、法国和荷兰的被试对广告中视觉隐喻的感知的差异,揭示了视觉隐喻功能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性。

3.专业著作丰富

Honesto Herrera-Soler等编写的合辑中,不同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隐喻在商业和经济语篇中的应用,说明了隐喻研究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三、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两方面的认识。

1.隐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作为其劝说功能的研究,也理所当然的成为题中之义

当前的隐喻研究更多的是框定在认知隐喻视角,其成果和方向已较为成熟,若是要进行修辞学视角的隐喻劝说性的研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增强该研究的可操作性。学界以政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在跨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和经济话语亦可进行分析。

2.定量分析的方法在隐喻劝说性分析的方法中应当引起关注

通常我们更多会运用定性分析去研究隐喻对象,而对于定量分析则鲜有运用。随着语料库研究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将该方法运用于隐喻的识别及其应用性分析之中。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隐喻的量化指标,而且为阐释隐喻的劝说过程提供较好的佐证,增强论证观点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四、结语

通过述评,我们可以认识到隐喻的劝说性研究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融合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首先,现有的隐喻研究主要是在“概念隐喻”的范畴下进行的,对修辞学本体理论的探讨与应用则相对较少。其次,对隐喻的劝说过程的认识相对不足,修辞学的动态属性难以确立。最后,在应用分析中,对隐喻劝说本质的揭示还处于现象层面,对于其运作过程分析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克,王湘云.布斯的隐喻观与西方修辞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62-268.

[2]鞠玉梅.伯克的隐喻观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4):45-52.

[3]邓志勇.“诱发合作”视阈中隐喻的修辞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1(6):77-83.

[4]朱炜.隐喻的话语行为动机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40-43.

[5]邓志勇,杨涛.隐喻修辞批评的理论与操作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47-50.

[6]曹春春.隐喻说服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7-72.

[7]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Shu Dingfang.Chinese xiehouyu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86):74-79.

[9]Kimmel M..Why We Mix Metaphors (and Mix Them Well): Discourse Coherence, Conceptual Metaphor,and Beyond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 97-115.

[10]van Mulken M.,etc.The Impact of Perceived Complexity,Devi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n the Appreciation of Visu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across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42):3418-3430.

責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