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语用学视角的医患会话缓和语的使用研究

2020-03-27 12:17刘筱雅
现代交际 2020年3期

刘筱雅

摘要:运用人际语用学中的人际和谐管理理论对发生在现实语境中的医生及患者使用缓和语的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在医患互动会话语境下缓和语的实现方式及其具体的人际语用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从而为后续医患会话深入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的缓和作出贡献,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和谐的就医氛围。

关键词:缓和语 人际和谐管理 医患会话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11-02

医患会话主要指的是,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围绕病情展开的一系列对话。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逐步提升,网站、小程序和一些线下医疗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冲突也会由此愈演愈烈。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医患会话的研究逐渐增多,涉猎学科领域广泛,包括医学、语言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在语用学领域,“关系”这个词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从对话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从人际语用学角度看,如果想要研究如何改善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就需要从医患互动会话入手。缓和语作为一种语言调节手段,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修饰,在医患互动会话中较为常见。国内学者对于缓和语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日常话语,在人际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医患互动话语的整体和系统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运用人际和谐管理理论,通过收集真实医患对话的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基础上拓宽了缓和语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人际语用学中的人际和谐管理理论出发,对医生和患者使用缓和语的情况作出初步分析,以期为后续医患会话的深入研究开展打下基础。

一、人际和谐管理理论

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作为人际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应用到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它是人际语用学中的重要一环,国内学者对其译法不同,本文主要采用了冉永平(2012)的译法“和谐管理”。该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华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Helen Spencer-Oatey教授于2000年提出的。她在研究交际中存在的礼貌问题时,从语用学语言产出的角度对人际关系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之后的一系列文章中对和谐管理理论进行发展完善。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主要是由面子管理、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管理和交往目的管理这三个部分组成的。Spencer-Oatey(2002)对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中的交往目的管理进行了讨论。通过使用真实关系敏感事件的报告,来解释礼貌研究中存在的四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并找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关系管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礼貌问题的研究与发展。本文主要借助人际和谐管理理论,来对医患互动真实语境下缓和语的人际语用功能进行讨论分析。

二、医患会话中缓和语的实现方式

缓和语是日常交流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仅能够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对人际关系的构建与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和患者在交流过程中,为了实现人际和谐管理中的面子管理,以及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管理,会使用一个词或几个词,甚至是句子。通过整理和分析,本节主要将缓和语的语言实现方式分为三类,分别是称谓语、模糊限制语和疑问附加语。

1.称谓语

称呼语又被称为呼语,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称呼语的不同往往体现了会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年龄等方面内容。冉永平(2012)认为称呼语的使用虽然表面是在传递一种礼貌信息,但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话语缓和效果,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下面这段语料源于某医院甲状腺术后医生与患者在病房内展开的一段对话:

医生:大娘,今天有什么不舒服吗?

患者:就是脖子有点儿疼,我感觉说话声音有点哑了。

医生:没事,这都是正常现象,可能是术中神经受牵拉导致的。

患者:大夫,那这什么时候能好啊,需不需要吃点什么药?

医生:您这不用吃药,平时多喝点水,别大声说话就行了。

在这段对话中,称谓语大多出现在问询类和陈述类言语行为中,此时,医生和患者的交流主要是为了交换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称谓语“大娘”“大夫”“您”等都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缓和,营造了彼此尊重、相对和谐的医患关系。

2.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指说话人通过增加修饰词的方式使得话语含义模糊不清,在问诊时,患者常常会用模糊限制词来表述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修饰,以达到缓和目的。医生在谈及病人病情或者被询问一些问题时,会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模糊限制语来达到一种缓和的效果。下面一段对话源自笔者在医院采集的真实语料,会话发生的地点在结直肠癌诊室:

医生:哪里不舒服呀?

患者:我就是肚子不舒服,有黑便

医生:你这种情况多久了呀。

患者:好些日子了。

医生:大概多久?几个月?几周?

患者:大概有三个月吧。

这是患者来诊室就诊时,与医生展开的一段对话。在问及病情时间时,患者借助“好些”对自己的不确定信息做模糊处理,缓和由于自己不确定信息造成的后果。医生用“大概”这个模糊限制语帮助病人缩小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己反问病人时的语气,达到一种和谐目的。

3.疑问附加语

疑问附加语一般位于句末,是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询问或者请求,比如“是不是”“行吗”这类句子。医生和患者的交流中,通过使用疑问附加语,可以增加病人与医生的互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双方交流过程中可能导致不愉快的一些言语行为。下面这段对话发生在直肠癌术后的查房环节:

患者:医生,我这个造口袋得一直带着,对不对?

医生:这是预防性造口,半年之后还得还回去呢。

患者:那我吃东西也得注意一下,是吧。

医生:对,平常少食多餐,别吃油腻的东西,记住了吗?

患者:好好,谢谢医生。

在问询的过程中,病人通过运用“对不对”“是吧”这类疑问附加语,来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修饰,弱化自己的语气,显得不那么突兀,并希望向医生加以确认。医生通过用“记住了吗”这个句子,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让患者放心,融洽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医患会话中缓和语的人际语用功能

在医患互动会话中,缓和语主要的人际语用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促进医生和患者的理解沟通。医生能够注意到患者的需求和背景知识的缺失,通过运用缓和语来表达自己的善意。其次,提升彼此的交际身份认同,实现利他型面子管理。患者运用称呼语来表示对医生的尊重,医生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因而更加积极主动。最后,实现语用移情,引起情感共鸣。当需要传达给病人坏消息时,医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运用缓和语来减少病人的紧张感,并向病人传递自己的关心。

四、结语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从改善语言开始建立。好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双方更快地获得信息,也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就医氛围,从而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只是对医生和患者使用缓和语的情况作出初步分析,后续仍会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參考文献:

[1]冉永平.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4-10+77.

[2]Spencer-Oatey,H.Managing rapport in talk: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5):529-545.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