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上”和“动词+up”的对称与不对称性研究

2020-03-27 12:25朱雨婷董银燕
戏剧之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预料趋向

朱雨婷 董银燕

【摘 要】本文基于隐喻理论,采用定性分析法,借用BNC以及CCL的语料,从趋向义、结果义和时态义等方面探讨“动词+上”和“动词+up”的对称与不对称性。研究发现,三方面均有对称性。其中两方面不对称性比较明显:趋向义的不对称性体现在词后宾语单双指向性问题中,结果义的不对称性体现在其目的性。

【关键词】“动词+上”和“动词+up”;隐喻;对称与不对称性;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201-02

隐喻对人类语言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语言学界对于“上”“下”有关的对称与不对称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很多对比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比如从共时语法化看“动词+上”和“动词+up”(下文简称为“V上/up”)不对称的实质,考察“V上”“V下”由对称到不对称的动态演变规律(李思旭,于辉荣2012;白丽芳2009),对“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不对称研究(卢华岩 2001;杨子,王雪明 2009;杨子,淡晓红 2010)等。也有“上”和“up”的相关空间隐喻研究(戴敏2013),J.N.Hook(1981)对up的强调语义进行了深入研究,Lan Chun(2002)研究了“UP-DOWN”和“上/下”的方位隐喻,但对于英汉“V上/up”的对称与不对称性的专门化研究文献则较为缺少,这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本文在归纳汉语中“上”“下”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探索“V上/up”在表趋向义、结果义和时态义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其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值得探讨,比如“stand up”可以译为“站起来”,为什么“eat up”不能译为“吃起来”?而要译为“吃光了”?本文将从趋向义、结果义和时态义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

一、“V上/up”的对称与不对称性的表现

(一)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1.“V上/up”的对称表现

“V上/up”都有趋向性。大量研究指出“上和up”的隐喻投射过程是“方位词-动作动词-趋向动词”。“上和up”的最初概念均为纯空间概念,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引申义都是从这一空间概念中拓展出来的。“上”用在动词后,可表示趋向义。此时,“V 上”后常接表义具体的处所宾语。在句中此结构表示的是主体通过自身的运动而发生空间位移并到达某一处所。(常海星2009)正因为此,结构后的名词大多都有处所性,结构中动作的对象或目的是达到某一处所。比如爬上、登上、骑上、升上等。由此可见,以上几个词表明了“V 上”的一种由下趋上、由低处向高处的纵向位移。而朗文辞典对“V+up”的解释也有表趋向义的意思 “朝更高的位置”。由低到高,也是纵向位移隐喻。

例1.幼蝉出土 ,爬上树干。

例2.Tim had climbed up a tree to get a better view. (蒂姆爬到了树上,以便看得更清楚。)

以上两个例句都表示“爬上”。我们知道,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立生长的,故“爬上”是由低处向高处的一个动作,是纵向的。

另一种是横向的位移,在“V 上”中,比如“追上”和“赶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由远及近从而来接近某一目标体的位移。“V+up”同样也有此类意思,“沿着”“到更重要的地方”。和“V 上”相同,对象的目的都是到达某一处所。故此处两者有着相同的隐喻特征。

例3.在一番“较量”之后,警察终于追上了小偷,并成功将其擒获。

例4.We walked up the road towards the church.(我们沿着那条路向教堂走去。)

例句3中,“追上”是一个由远及近的动作。警察的目标体是小偷,要从远处到小偷所在的地方,是一种横向的移动。例句4中,“沿着”那条路,我们的目标体是教堂,也是一种由远及近的移动。所以这里体现了“V上/up”隐喻的对称性。

当“V 上”在趋向义中,“V 上”后可不接宾语。即使不接宾语,我们也能清楚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与汉语注重意合有关,汉语比较注重意思的表达。虽然我们平时都说英语极其注重形式和结构,但在趋向义上,“V+up”后也可不接宾语,虽然这种情况在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上有所欠缺,但我们还是能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5.虽然接力赛一开始明显落后,但因为胡卫东的冲刺逐渐追上。

例6.While we were talking, a man came up.(我們正在说话,有个人走了过来。)

例句5中,“追上”后面没有带上任何的宾语,但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明白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是理解错误。同样,从例句6中我们可以看出“come up”后也没有加任何宾语,但句子的意思也是完整的。此处也体现了“V上/up”隐喻的对称性。

2.“V上/up”的不对称表现

当“V 上”在趋向义中,具有语义的单指向性,而“V+up”在趋向义中具有语义的双指向性。查阅资料发现,“V 上”结构所带的宾语后只能接终点指向词,没有跟起点指向词的情况。而“V+up”后面既可以加终点指向词,也可以加起点指向词。古川裕( 2002) 曾说,人们对于一件事的发展,往往重视它的“终结”而轻视它的“起因”。所以,虽然“V+up”后可加起点指向词,但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很多。

例7.She picked her jacket up off the floor.(她从地板上捡起外套。)

(二)结果义的对称与不对称

1.“V上/up”的对称表现

限于篇幅,此篇文章只讨论动作结果义,当“V 上”和“V+up”在动作结果义中,在句中结构后面可以带上名词也可以不跟任何成分,隐喻动作所达到的结果。有的是事物的主体可预料的,有的则是事物的主体不可预料的。而“V 上”和“V+up”对称性就体现在他们都能隐喻可预料的,有目的性地达到想要的结果。

例8.经过了半个学期的不断努力,勤奋的他终于赶上了班级的第三名。

例9.Eat up your lunch.(吃完你的午饭。)

我们可以看到,例句8中的“赶上”具有目的性,他的学习目标是班里成绩第三名的同学,所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最终“赶上”了班级第三名,这是努力的结果。同样,例句9是祈使句,目的就是让目标者“吃完”午饭。故在这一点上,体现了“V上/up”隐喻的对称性。

2.“V上/up”的不对称表现

在动作结果义中,结果的隐喻分为可预料和不可预料。“V 上”既可隐喻可预料,也可隐喻不可预料,甚至是碰巧。比如“赶上”包含了三种隐喻,第一种是可预料的,注重的是动作的实现;第二种隐喻结果的不可预料,前面往往会跟副词“正”“正好”等,用于修饰;第三种“赶上”表示程度相当。而“V+up”只能隐喻可预料,有目的性的结果。

例10.刚急匆匆地跑到教室,正碰上老师。

例11.快的呀,都快赶上闪电了。

例12.She washed up before lunch.(她在饭前把手洗干净了。)

例句10中,“碰上”是一种不可预料的结果,此词之前又加上了“正”,说明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不可预料的结果。例句11中,“赶上”是说明速度很快,写出了快的程度。所以这里体现了“V 上”既有可预料的结果又有不可预料的结果。在例句12中,“wash up”只是说明了洗干净这个结果,是可预料的。所以这里体现了“V上/up”隐喻的不对称性。

(三)时态义的对称性

“V 上”和“V+up”都可以隐喻一种新的状态或者是一种新的动作。“V 上”表示的是开始某事,比如说“吃上”“喝上”“写上”“画上”“哭上”“亮上”等。“V+up”也是同等道理,比如:polish up(擦亮)、light up(点亮)、tune up(调整)、rub up(擦亮)等。

例13.过了会儿,我听到他哇哇地哭上了。

例14.Yuanxiao, send you a lamp lights and light up your happy family. (元宵,送你一盏明灯,照亮你幸福的家庭。)

以上两个例句中,均体现了“V 上”和“V+up”的时态义。故“V 上”和“V+up”在时态义上的隐喻是对称的。

(四)其他方面的对称和不对称性

“V 上”和“V+up”在时间概念上的隐喻也有一定的对称性。它们都能表示“返回到较早的时间点”。因为中西文化中都存在“时间是会流逝的,是可以追溯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的共性。比如:上溯(trace up to),以下是具体例子。

例15.The custom may be traced up to the Tang Dynasty.(这种风俗可以上溯到唐朝。)

“V 上”和“V+up”在情感上也具有对称性。心理学认为,“喜悦”是人类达到所期望目的之后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愉悦。人们在高兴的时候,面部表情总是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喜上眉梢。此隐喻基础是:高兴的时候往往是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所以英汉语言中,经常用“上”和“up”来表达快乐和喜悦。英语中有I am feeling up. Cheer up, please.汉语中有“喜上眉梢”“在兴头上”等等。

另外,“V 上”和“V+up”也有其他不对称性。“V+up”可隐喻“有意识或理性、动作的完结和品德”等概念;“V 上”可隐喻“时间、范围和动作的实现”等概念。

二、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V 上”和“V+up”的隐喻在形式上及意义上都存在对称之处与不对称之处。其中,在趋向义中,“V 上”和“V+up”的对称性比较明显,体现在两者均隐喻位移,不对称性体现在词后宾语单双指向性中;在结果义中,对称性体现在两者都能隐喻可预料,有目的性地达到想要的结果,而不对称性在“V 上”可隐喻不可预料的结果;而在时态义中,对称性比较明显,都表达一种新状态的开始。另外,在时间和情感方面,也有相关对称性。限于篇幅,本文只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仅以此文,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Chun, La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Up Down metaphors in English &Shang Xia metaphors in Chinese[A].In B. Altenberg &S.Granger (eds.).Lexis in Contrast[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2:151-173.

[2]Hook.J.N.Two-word Verbs in English.[A]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1.

[3]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4): 58-65.

[4]常海星.“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 67-71.

[5]陈艳芳. 基于认知的“上”与up的空间隐喻意义对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7(01): 76-80.

[6]戴敏.“上(UP)”空间隐喻视阈中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理据探微[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98-100.

[7]古川裕. <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2,(03): 49-58+3.

[8]蒋华.趋向义“上”和继续义“上”的对比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54-56.

[9]卢华岩.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3):18-22.

[10]李思旭,于辉荣. 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02): 64-72.

[11]楊子,淡晓红.“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J].语言科学,2010,9(04): 364-371.

[12]杨子,王雪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J].语言科学,2009,8(01):42-47.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预料趋向
漫画哲理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复盘破7前夕境内外汇市场走势: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调整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上/下”的不对称性及认知分析
农民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对策——以临安农村为例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