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依旧的郑杨

2020-03-27 12:14
新长征 2020年3期
关键词:韶华重症心血管

她是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伍中的一员,也是这支医疗队伍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她在家庭会议上赢下家庭辩论战,不顾家人的劝阻,主动请缨参与抗击疫情工作。

因为,她知道自己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已经工作35年了,在处理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上,她是专家有把握;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她是治疗高手有经验;在介入治疗上,她是手术大师有技术。

面对这场重要的战役,她一定不能缺席,面对家人的担心和牵挂,她毅然决然地冲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

用她的原话说:“我喜欢干活,热爱工作。国家有需要,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件事。”

她,就是今年63岁、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郑杨。

医疗队负责援助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B座10楼东区的重症疗区,整建制接管疗区50张病床,收治的全部是急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郑杨为一线工作人员讲解和规范工作流程、防护重点,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给予大家信心和勇气。

每天,除了要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外,郑杨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保障队员的零感染。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和医疗队队员们一起反复进行感染控制安全培训练习,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有效隔离都要进行认真的规划。

队员们考虑到郑杨年龄和体力的问题,医疗组原计划给她安排医疗顾问的任务,帮助大家解决一些治疗上的专业问题,但她坚持要和大家一起带组、排班。

年逾60岁的她要克服诸多生理困难、穿着隔离服每天和大家奋战在临床一线。

在武汉的工作中,在危险和压力、辛苦与疲惫并存的疫区一线,郑杨早已经忘记自己的年龄,跟所有医护人员一样,驻守在重症疗区,对收治的病人进行救治。

对于此次支援武汉,郑杨表示,此次出征集结医院最好的医生,大家一起参与武汉疫情的救治工作,组建多学科团队,建立多学科会诊机制,并且每日召开组长例会,梳理每个患者的情况,给患者做危险分层,根据危险分层来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分层管理。

对于疗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郑杨介绍,现在每天要梳理重症患者和重危患者预警的管理。大家讨论每个组患者的治疗,让患者得到同质化、均质化的治疗。这是救治病人很重要的保障机制。

对于疫情救治一线工作,郑杨感动满满。从院长到护士长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一起工作,因地制宜,每天修正诊疗流程,治疗效果显现。重症患者有所好转,甚至已经在谈哪些病人可以考虑出院。病人整体病情好转,体现了医护人员工作的成果,在危险面前,团队没有怨言,冲在一线,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做努力,没有人退却,这就是团队的闪光点。

“对待每个患者都在集全体的智慧,我们这里有呼吸科专家、ICU专家、心内科专家、神经内科专家、消化科专家、心胸外科专家,大家在一起制定关键的治疗方案。比如要不要上血滤,什么时候上呼吸机?每个病人都充分讨论,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把病人的均质化治疗最大化。”郑杨说,大家一定尽职尽责,做好救治工作;一起加油,让疫情的拐点能够尽快到来。

在抗击疫情一线,郑杨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一个迅猛奔驰的火车头,一名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一位在黑夜里手持火把的領路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使命和担当,共同践行着“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崇高和伟大。

猜你喜欢
韶华重症心血管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精细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Plans for the Future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洗牙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生死相依
咏霜
吃坚果可降糖友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