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学:涵泳书法之美

2020-03-30 03:12曾强
名家名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淡泊

曾强

初见王炳学先生,是2017年9月在沈阳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培训会上,我们前后座、同组。那时感觉他应该是一位比我年长的长辈:晶亮的大脑门上稀松的几根头发,不苟言笑的面容似乎被工匠仔细雕琢过一般……我顿时被他异样的面容“震”到了(后来得知,我其实比他还虚长几岁)。

更“震”到我的是他深厚精微的书学底蕴。

很快,我就在一次西泠印社学术论坛获奖名单中看到二等奖里有王炳学的名字。原来,他已经多次拿到国内最高层次的书学理论奖项,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各种书学论坛。他的书学研究既有对时代书法俊彦鞭辟入里的客观评判,如《在汉碑中寻找笔墨意象——张建会书学路径探微》《诸艺圆通写我怀抱——王学仲书法艺术浅识》等,也有对经典碑帖条分缕析的深入挖掘,如《开碑帖兼融书学先河 成质妍相生审美范式——北魏邙山元氏皇家墓志的书史意义审视》《陆维钊碑帖兼融书学思想及实践》;既有对传统书法美的高瞻和拓宕,如《狂狷、卷滚用笔和立轴——徐渭书法性灵的三大要素探赜》《崇论闳议   大音稀声——陈方既先生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浅识》,也有对时代书风的研究和批判,如《当下书法美术化倾向与书法隐性本体的缺位——兼及书法生态环境的净化》;既对方寸篆刻有思考有探析,如《略論晚明印学美学研究的自觉与学术构建——以晚明周应愿、杨士修、徐上达印学理论研究为缘起》《吴昌硕印学思想中“古”与“我”的辩证思维析辩》,也时常把书法学者的理性置之于文学感性之中畅泳抒怀,写一些文采斐然的诗意表达……据我所知,光凭这样的书学理论成就,就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但成绩卓然的王炳学不急不躁,不骄不饰,默然谨记其师王全聚先生的教诲:“(书学)评论虽为小道,不倾注心血断难做好。要懂理论,懂艺术,懂人,还应该写成美文。”“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记住几个关键词:淡泊、操守、厚重。”……

由此我仿佛看到,在书学评论这座陡峭的高山之上,王炳学先生虽踽踽独行,但他并不茫然四顾,只是默默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毅、执着、昂然地向前,向上,向更艰险、更深奥的地方不停攀行。

书学研究毕竟艰深,“烧脑”,劳心,既需持之以恒,也要劳逸结合。“行有余力”(孔子语),或者说“积极的休息”之时,王炳学就“游于艺”。他宛如创作“轻音乐”般地在临池中怡然自得,游手,游兴,更游心。因而,欣赏他的书法往往能感受到,如风行草上,应会无方;且收放由心,文理相兼,尽示郁勃葱茏之义。他的书法,几乎就是他理性酝酿的升腾,是情感释放的奔泻,也是学识积淀的勃发。

王炳学先生真草隶篆俱精,但他更偏爱章草。他曾致力于研究《急就章》《月仪帖》《平复帖》、“二王”法帖及近现代章草大家王世镗的书法等。章草是汉代流行的高古书法,虽曰草书,实质上书家并不能恣情任性、信笔而为,在字构和笔画上更多要遵从近似楷则的标准性要求。就像一位身穿长袍的严谨的饱学先生,哪怕内心闪出童趣般促狭的一笑,也极少显露在脸上。因而可以说,章草不仅是草书的源头,还与楷书渊源颇深。他也对隶书下过苦功。汉代隶书其实也没有统一的范式、字构和笔法,不同的碑帖,如《曹全碑》《鲜于璜碑》《张迁碑》《史晨碑》《礼器碑》等,就像汉代每位不同的书家,或清秀、或端严、或朴厚,往往各具情态,最是恣肆汪洋。不同的隶书往往不能够随意兼容,它们跟章草一样,都有各自的章法和“规矩”。但众多“规矩”置于煌煌汉代,不仅显示出大汉民族逼人的磅礴气象,还具有穿透一切的强烈的古典美感。

王炳学先生无疑最为倾心汉代书法的诸种美感,并乐于畅游和陶醉其中,怡然自得。他在其书法集自序中这样说:“于书法,自己始终在路上。既然已经在路上,何必只急着赶路而忽略一路风景?慢慢走着、慢慢写着、慢慢活着,慢慢享受因笔墨带来的阳光灿烂、细雨微风、朝霞晚露,在墨香与禅意中安放自己的灵魂。”

这,何尝不是对他书法书写和创作心理的透视和观照呢!

因此,可以认定,王炳学先生书法的思想是宏阔的、多元的、澎湃的,情动书兴,“取会风骚之意”(孙过庭《书谱》);但他必定也是恪守书法“大道”的,取精入微,“本乎天地之心”。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上,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朱良志《曲院风荷》),寓鲜活生动于严谨规矩之中,拔严谨规矩于豁达爽朗之外,其中既有潇散闲适之风神,更有古雅厚重之气象,因而他的书法常能给人一种涵泳传统书法的大美感受。

书法虽“小道”,但有大义存焉。这个“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写书法也好,搞艺术评论也罢,说到底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推广,都是对中华文脉的再提炼、再萃取、再传承。大概由于写书法和搞书法评论相对曲高和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王炳学先生近年就以“墨香启智、书道育人”为宗旨,担当起传承书法、诗词、楹联及国学的重任,开始致力于以“学津书院”为平台的面向普通大众的书法文化教育。

王炳学先生以如此学术高度屈身于最基层的书法基础教育,曾经被很多书法同道不理解,但也得到了很多老一辈书法家的高度评价、鼎力支持和帮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名书法人都责无旁贷,王炳学先生正是以此来践行自己的书法初心。笔者经常在微信圈看到王炳学先生学生的作品。无论耄耋长者,还是四岁稚童,似乎在短短几个月,他都能把他一以贯之的书法审美主调“清、正、文、雅”春风化雨般“滴灌”到每个学生的字里行间,倾注到每位学生的心间。看吧,那些或清纯、或朴拙、或空灵的唯美书法意象,犹如广袤大地长出的一棵棵茁壮秧苗,几乎已经完全彰显出“学津书院”所推崇和倡导的“崇德、明理、志学、向善”理念,使得书院里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令人啧啧称赞。

书法同人一样,是有格调的。经典书法作品往往是被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历史淘涤过的具有明确中华文明基因的艺术珍品,格调毋庸置疑。当今社会上对“丑书”的强烈抨击,说到底就是对一些书法家罔顾历史、无视文明、淡化文化、刻意炫耀、格调不高的厌恶,乃至拒斥。

王炳学先生有过如此言论:评论家要负责的不仅是自己所写的文字,还有文格和人格。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应该说,这句话恰恰阐释的是王炳学对传统书法正脉的信仰、坚守,以及责无旁贷的继承和弘扬。

书海是博大精深的。王炳学先生涵泳其间,光欣赏,对我们就是一次美好的心灵旅程。

王炳学简介:

王炳学,别署墨雨轩主,50岁后以得山楼主行世。书法家、美术评论家,书法教育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南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当代书法网专栏作家、天津美术网首席评论员,供职于中国书画报社。其书法书学并重,四体兼攻,尤喜章草,书风追求清、正、文、雅,以厚重、端庄、雅致见长。有近百篇理论文章和书画评论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入选中书协、西泠印社及省市书协举办的学术论坛。 论文《“书宗性灵”精神追求的当代意义浅析——兼议当代书法笔墨精神的缺失与重构》在第四届“性灵派”全国书法展获“随缘书谱奖”优秀论文奖; 论文《狂狷、卷滚用笔和立轴——徐渭书法性灵的三大要素探赜》荣获第五届“性灵派”“随园书谱奖”; 论文《略论晚明印学美学研究的自觉与学术构建——以晚明周应愿、杨士修、徐上达印学理论研究为缘起》获得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二等奖等。

书法作品入展天津市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荣获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书法大赛特别贡献奖。作品被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作家书画院等多家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收藏。

出版有个人书画评论及论文集《墨雨心痕——王炳学书画评论及论文简辑》。

猜你喜欢
淡泊
摩登昼夜
感悟世间淡泊
“淡泊”也有假
感悟淡泊
淡泊之心自有高远
人生处处可淡泊
我谈淡泊
心存淡泊——读《论语》,悟人生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
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