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视域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创新研究
——以K研究院为例

2020-03-31 19:15胥福顺林昱澍沈云都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究院科学家文化

胥福顺,林昱澍,沈云都

(1.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31;2.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史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1)

一、理论基础和理论工具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的强势崛起,有力挑战了美国企业在战后世界产业和分工中的霸权地位。这激发了学术界对东西方企业的组织文化差异问题的强烈兴趣,并由此形成了组织文化理论领域的2个重要争论。一是在组织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出现了人类学基础与社会学基础的对立。前者认为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以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并尝试把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植入现代工商业组织研究,①S.Wright,“Culture in Anthrop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Susan Wright eds.,Anthropology of Organizatio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51.特别是企业研究之中,②Ann T.Jordan,Business Anthropology,Long Grove:Waveland Press,2012,pp.17-19.进而对西方自己的(组织)文化进行反思和批评;③[美]乔治·马尔库斯、米开尔·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科学的实验时代》,王铭铭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后者则限定了文化在组织中的地位,仅仅承认文化是组织的多个属性、功能或机制之一,是在组织研究领域替代“系统”概念的一个崭新的研究工具,①[联邦德国]海能:《组织文化:理论和实践展望》,张庆洪等译,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74—75页。而不能视为组织本身。二是在组织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出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分歧。其中,定性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因(E.H.Schein)认为,组织文化体现在组织内部成员的默认共识、价值观和日常行动之中,②Schein,E.H..Culture:The Missing Concept in Organization Studi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2):235-240.因此是不可量化的。与之不同,丹尼森(D.Denison)则认为,通过对组织的参与性(involvement)、一致性(consistency)、使命感(mission)、适应性(adaptability)4个要件进行量化分析,就可以测量和诊断组织的文化。③Denison,D.R..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90.丹尼森由此建构了相应的组织文化模型(如图1所示)。④参见:Cho,H.J.,2000.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Questionnaire.Available at:www.denisonculture.com/articles/Validity.

图1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示意图

沙因针对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⑤Schein,E.H..Review of Corporate Culture.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vol.28,No.4,1989:557-561.这一批判尽管在对量化技术层面上提出了难以辩驳的质疑,但却仍无法动摇丹尼森4个要件模型在分析和评估组织文化过程中的强大解释力和作为分析工具的价值。

笔者主要在社会学而非人类学的基础理论预设之上,力图以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理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沙因等人对严格定量研究中潜在片面性的质疑,即在承认组织文化模型4个要件在操作意义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前提下,淡化定量研究的刻板的技术规程。以此为理论工具,本文研究K研究院作为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一所企业化运作的冶金科研院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形式及其效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不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二、新时代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经验探索

近年来,云南冶金产业作为非常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继承了其悠久发展历史中的优良传统,大力推进技术改革,不仅加快了云南冶金科研技术进步,助力云南冶金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云南省支柱产业之一,还在加快全省工业化进程、发展地区经济、支持中央及省属冶金企业发展和缓解原料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胡忠坤、许璧芳、尹树新:《重新崛起的王国——云南冶金工业50年》,《云南冶金》2000年第29卷第1期,第2—7页。民族冶金工业在云南的发展壮大,反映了云南各族、各界、各党派科学家和进步人士振兴国家的共同心愿和历史合力。

1949年后,K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民主党派、无党派冶金科研工作者,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领导下,为云南冶金科研创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L传炎同志,无党派人士,1978年负责研制的重介质旋流器及应用获全国科技大会及冶金部荣誉奖状,1988年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了云锡老厂网状脉矿工业试验并获冶金部表彰,198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Y钢同志,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获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共申请专利14件,在2008年获“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Y大锦同志,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兼任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这些党外冶金科学家的奋斗足迹,为新时代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K研究院在实践中做了有效的探索,为边疆冶金科研创新研究这一重要工作提供了政治、思想、组织等各方面的保障,有效地统筹安排党内外科学家进行针对性技术攻关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运用非严格量化的或定性的研究方法基础上,通过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对K研究院的组织文化进行分析评估,对于解析边疆地区企业化运作的科研院所在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实践效用,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为吻合我国国情和表述习惯,笔者对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4个要件之先后顺序进行了必要调整。

(一)一致性分析

“核心价值”的建立,是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在“一致性”分析中的基础指标。共同推动边疆经济发展,追求幸福生活,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是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政治基础,也是科研院所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

为建立组织的核心价值,K研究院做了以下2方面的努力:

1.贯彻统战精神,凝聚合作共识。“做好统战工作,凝心聚力前行”是K研究院党委2019年树立的口号。为践行这一口号,将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工作落到实处,研究院党委专门成立了统战工作委员会,全面梳理统战人员信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外科学家参加学习和座谈,及时传达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最新成果以及研究院最新的发展动态。在学习和座谈中,研究院党委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在积极学习了上级工作要求和部署精神之后,马上组织专人为党外科学家一对一答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下,K研究院党委不断强化党外科学家思想政治共识和团结合作意识。由此在思想上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在工作中形成团结合作的强大动力。

2.贯彻核心价值,培育家国情怀。院党委积极引导党外科学家协调工学矛盾,安排党外科学家和中共党员一起,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观看党中央重要会议和活动现场视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和凝聚党外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科技强国、振兴民族产业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共识。

为积极建立研究院党委以及党外民主人士、党外科学家的政治共识,共同振兴边疆科研研究创新、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研究院党委采取了一揽子主题教育活动,积极与党外民主人士、党外科学家进行沟通和交流,仅2019年一年就展开了19次形势政策与理论学习沟通交流。其中,统筹安排数位党外科学家如Z林、L小英、Q忠标等积极参与线下学习交流,共同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专题进行学习,也对几位党外科学家提出的“中国梦”“初心、使命”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和答疑。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语境,党员和几位党外科学家一同对1840年以来近200年中国的屈辱历史进行了反思与回顾,加深了各位党外科学家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初心的认同感,使党外科学家更加愿意接受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基本政治共识,为振兴民族产业做出更大贡献。院党委特别组织大家深入学习探讨了云南本土“农民院士”、科学家中的时代楷模朱有勇,投身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事业,扎根云南澜沧扶贫一线,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扶贫事业,忠实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引导党外科学家把振兴云南家乡的冶金事业和爱国奋斗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党外科学家实干兴邦、兴滇强国的家国情怀。

(二)适应性分析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形成组织内部的良好、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组织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的重要参数。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我们人类是相互学习的,而只有在一个文化上具有激发力的环境之中,相互学习才有可能。”①[德]斯蒂芬·穆勒-多姆:《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序言)》,刘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6页。科研创新事业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离不开组织学习和相互学习这样的学习型组织文化环境。组织内部“生长”起来的学习能力,也是组织创新变革能力的重要支持因素。在形成组织的自我学习能力方面,K研究院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1.为党外科学家量身制订学习计划。K研究院对党外科学家参与思想政治学习采用了清单式管理,确保学习研讨工作稳步推进、有效落实。研究院在与科学家进行沟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党外科学家研究创新工作时间安排,提前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报研究院党委审批实施,并协助党外科学家不断协调好工学矛盾,确保学习和工作质量。

2.严格并富有灵活性地执行学习过程。研究院党委提前发布学习通知,统筹安排参学人员的领学内容和学习清单。让党外科学家在了解自己学习计划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学习清单内容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到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活动和有关精神,重要政策法规,国家、云南省的科研政策动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

3.成效双向评价。院党委建立学习成效双评价制度,指派党务工作者担任联络员负责党外科学家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加强联谊、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在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氛围下,了解对方思想上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定期做出相互评价。通过以上工作,使党外科学家在密切互动中深切地体会到被关心、受尊重、受信任的组织接纳感、认同感,提升其集体归宿感、自豪感和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契合度,加强其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安排的认同感。同时,也使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加强了与党外科学家的情感联络和信息沟通,使党外科学家的思想、诉求得以通过联络员及时向组织传递,疏通组织“机体神经”,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团结合作关系愈加亲密。党外科学家对党的领导和对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政治共识不断升华。

此外,在整合党内外科学家价值诉求的基础上,K研究院党委还进一步加强对党外科学家利益诉求的关注和维护。尤其注重以意义和利益的共同性为抓手,通过“最大公约数”强化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抓好统一战线工作统筹组织党外科学家积极参与边疆冶金科研创新。应当说,这些切实举措是K研究院冶金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原因。

(三)参与性分析

“团队导向”是衡量一个组织内部参与性的核心要素。党外科学家是促进云南冶金科研发展、振兴边疆冶金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怎样调动党外科学家参与K研究院的科研事业,助力边疆冶金产业朝着先进产业发展方向努力,是新时代做好边疆科研统一战线工作的又一关健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好职能”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院党委将多党合作精神深度嵌入研究院和科研团队组织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党外科学家的科研主体地位,逐渐形成精诚团结、紧密协作的“同心圆”结构。

团队导向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为此,K研究院有以下方面的实践探索:

1.对组织内部的党外成员进行能力整合。K研究院党委首先了解每位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的专精特长,并以此为基础对党外科学家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项目攻关工作安排,为他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提供给每位科研人员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扩大科研创新研究参与范围,使其进一步提升自身履职能力;其次了解每位科研工作参与者的基本经济诉求、生活需要,实行人文关怀,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和帮助,最大程度解决他们的生活、经济诉求问题,帮助他们排除生活琐事的烦扰,更加专注于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等工作。

2.形成能力要素的向心力。各个民主党派、无党派的科学家们,也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在行动上落实组织建设。目前,K研究院已经建成九三学社分社,在研究院党委的领导和帮助下定期开展活动。下一步,研究院党委还将开展工作调研,符合条件和研究院发展需要的,研究院党委将提供政策和资源,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建好组织、开展好活动、发挥好作用、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力求画好“同心圆”,充分发挥“向心力”的关键作用。

3.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内部的参与愿望。K研究院党委为充分保障党外科学家基本利益,印发了《K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明确了党外科学家、科学人才的工作安排以及职责分工,大力开展“人才托举工程”,为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两条晋升渠道,“双通道”培养模式实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并由此提出“科研机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的口号。

4.注重培养党外科学家走上组织内部的领导岗位。研究院党委综合考察党外科学家的德、能、勤、绩、廉,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一批党外科学家先后走上领导和技术骨干岗位。其中,Y钢被聘任为研究院首席材料工程师,Z杨薇被聘任为研究院财务部副主任专员,ZL被聘任为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师,L小英被聘任为冶金环保所副主任工程师……目前,研究院内部已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党外科学家积极创新、多出成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5.建立并巩固团队合作的政治基础。把党内外价值追求与具体的个人诉求和利益相结合,关心和切实维护党外科学家的诉求。K研究院党委在重要的节日时间节点召开统战人士座谈会,及时传达研究院的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情况,研究院党政主要领导和党外科学家一起交心谈心、共话未来。在党外科学家生病住院时,党委总要安排专人前去看望,送达关心关怀。疫情期间,K研究院各党支部牵头,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党外科学家保持沟通联系,传达研究院领导的关心,及时疏导不安情绪,增强战“疫”信心。

6.团队建设成效显现。在了解了每位党外科学家的专精特长之后,研究院党委有针对性地做出了相应的工作安排。Z林同志就是其中一个案例典型。Z林同志是一位材料学专业毕业的中国致公党党员,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加工的研发工作,擅长关于“制备锌粉”的相关科研创新研究。研究院党委根据这一情况,联合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研究院,组建了以Z林同志为核心、党内外科学家合力攻关的“一种片状锌粉的制备方法”关键工艺项目团队,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效减少了锌浮渣堆存带来的环境污染,将低价的中间物料、初级产品转化为价格较高的生产原料,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增加产品多样性,降低成本,大幅提高了湿法炼锌净化除钴效率,除钴效率达到99.47%~99.72%。该项目研发,大幅推动云南省锌产业向下延伸。

除了Z林同志之外,研究院党委也根据各党外科学家自身专业情况,统筹安排了诸如Y钢、L小英、Y洪、Q忠标等党外科学家,使其与其他党内科学家一道参与各大科研项目技术攻关。

例如,Y洪同志是一位专精于铝合金技术攻关项目的党外科学家,研究院党委为其安排制定了“RE-A356.2(α)铝合金变质处理深加工新技术的研究2011CF009”的技术项目攻关。该同志以此为基础,深入铝合金项目研究,在近几年来,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铸造AlSi7MgLa铝合金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稀土镧-A356铸造铝合金地方标准的编制说明》 《稀土元素镧对A356.2铸造铝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等三篇高水平论文,为铝合金项目团队的技术攻关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K研究院党委还整合多位党外科学家的专业特长,共同进行“一种用硼粉和氢化钛制备铝钛硼中间合金的方法”技术专利的项目攻关。该项专利除了上述提及的Y洪同志参与外,Y钢同志也作为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参与了技术专利攻关项目。在研究院党委有效的统筹安排之下,以及各党外科学家积极响应研究院的组织安排下,K研究院最终获得了该项目的技术专利。这是K研究院党委统筹发挥党内外科学家共同努力、形成团队导向、激发组织活力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这些举措,极大地加强了研究院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效开发了团队能力,树立起团队合作的导向。

(四)使命感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原则、讲纪律、讲规矩,不能把党外人士当成个人资源,而要出于公心为党交一大批肝胆相照的党外朋友。”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62—563页。而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无疑是党内外科技工作者的“最大公约数”,是党员干部在科技战线上“出于公心为党交党外朋友”的情感纽带和实践基础。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认为,“共同愿景”是衡量组织使命感的关键要素。振兴边疆冶金科研创新、振兴边疆产业,则是党内外科学家的共同愿景。对于云南冶金科研事业而言,引导和帮助党外科学家建立起以家乡建设为己任的思想,将振兴云南冶金行业、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就是云南冶金科研领域、中国共产党与党外知识分子、科学家们共同追求的思想的具体化。为此,K研究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进行思想建设,通过教育宣传、组织学习等方式,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科学家树立以建设家乡、振兴云南冶金行业为己任的思想,积极开展了“扬帆行动”。

“扬帆行动”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将党外科学家和负责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结成一对一小组,形成思想上共同进步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思想上、观念上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它不仅是团队成员齐头并进的基础,也是取得科研创新突破的有效形式。在长时间的相处中,负责统战工作的党员同志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与他们结对的党外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为家乡建设、为振兴家乡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针对这一情况,K研究院要求党内负责统战工作的同志,通过自身的学习行为积极影响党外科学家,不断向结对对象传达中国共产党与党外科学家携手奋进于冶金科研新征程这一信念,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引导党外科学家跟随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发利用家乡资源优势,振兴边疆科研创新研究、振兴家乡产业。由此在党外科学家心中树立起“以家乡建设为己任,将振兴云南冶金行业、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这一富有强烈使命感的共同愿景。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组织文化模型理论视域下的优化空间分析

参照本文图1的结构,研究院在实践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创新组织文化建设中,呈现出4个方面的不足。

1.在组织的“一致性”方面,特别是在“一致性”中的协调与整合能力有所不足。这反映出K研究院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关注”和“稳定性”方面尚有欠缺。具体表现为:

(1)党内统战干部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效能不足,在党组织引导下,根据单位、党组织自身和党外科学家三者各自内部和外部环境形势变化,协调、整合党外科学家形成科研合力方面有改善空间。

(2)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吸引人才资源投入力度不够,部分高层次党外科研人才外流。

(3)党外科研力量的效能发挥仍不充分,研创动力不足。

(4)党外科学家大多只专注本专业领域,在参与管理决策、建言献策方面积极性不高,党外人士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K研究院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适应能力不足、特别是创新和自我革新能力不强的特点。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表明,组织“适应性”的欠缺是一个组织“灵活性”与“对外关注能力”2个方面共同劣势相互叠加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适应”功能障碍,几乎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转型期的共性问题。

3.参与性不足。党外人士参与基层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决策,是自下而上培育参政议政热情和能力的重要参数。借助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分析,发现K研究院党外科学家在参与团队攻坚方面具有很高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参与单位战略目标制定和组织行政管理、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方面的热情不高。亦即,在业务参与性与管理参与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

4.使命感建设有提升的空间。在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理论中,“使命感”是一个组织的对外关注与自身稳定性的叠加效应。对K研究院的分析表明,该研究院党外科学家与共产党组织和干部之间有良好的配合、互动,在政治上、思想上有广泛的共识,共同愿景清晰,战略目标一致度较高;但同时,也部分存在着被动配合、服从共产党领导的心理状态,以及未能充分将初心和使命感化作自身工作动力的情况。

(二)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组织文化的优化建议

1.突出“一致性”。进一步加快党内外科技创新力量的有效整合。以管理制度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吸引和壮大党内外科研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广开言路,充分调动党外科学家参与管理、建言献策的愿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人才吸引和激励的制度机制建设,强化科学家的组织向心力及其对党、国家、科研创新事业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团结力和认同感。

2.提升“适应性”。一是要加强党组织引导力和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要进一步强化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及时组织学习培训,主动革新调适的能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单位、组织和党外科学家群体适应外部形势、环境变化,不断加强团结、紧密合作,适应时局风云变换带来的风险挑战和机遇,主动担当作为的能力。二是加快适应“顾客为本”的市场导向,细腻对接“政用产学研”,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耦合,缩短企业化转型周期。

3.加强参与性。要在积极参考借鉴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进一步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参与途径、内容、形式建设,加强党外科学家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参与。不仅在专业领域科研创新方面要加强参与合作突破瓶颈,力争取得更大创新发展,而且还要在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研究院管理决策等重要方面,增加党外科学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其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能力,更好地发挥智力优势,建言献策。

4.强化使命感。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组织引导,使党外科学家牢固树立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国际复杂的环境、形势变化中,勇立船头搏击风浪,主动担当作为争做“弄潮儿”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坚定为科学事业奋斗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感,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精诚团结合作、共建边疆美好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结语

对K研究院进行的组织文化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的模式,能够有效激发较强的党内外整合能力,形成显著的跨党派团队合作导向和科学家共同体内部强烈的共同愿景,在共同追求核心价值方面有着明显的组织优势。

通过综合研究分析,我们探知到K研究院在组织文化的四个重要维度上,还蕴藏着进一步优化完善的潜力和空间。这将为研究院一下步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探索优化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这一组织架构和文化构建更加成熟、定型,发挥更大的优势和效能。

研究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精神嵌入科研组织创新,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建设创新,更是在科研组织中探索中国特色政党文化建构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强化一致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关系融洽,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向同行的政治共同体;有利于提升参与性,倡导协商民主,最大程度地吸纳各种意见和各方面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利于增强适应性,倡导合作共赢,执政党与参政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道前进”①杨松禄:《关于统战文化的属性功能分析》,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36—40页。,在互动中增强个人、组织之间相互适应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契合度;有利于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推动党外科学家坚定初心、增强使命感,将多党合作和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于建设边疆美好家园的共同奋斗目标中,并切实转化为创新实践的效能。

猜你喜欢
研究院科学家文化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假如我是科学家
谁远谁近?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