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女大学生失联路径探析

2020-03-31 13:21李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女大学生失联的内涵和现状,分析了女大学生失联的原因,探析预防女大学生失联的路径:强化社会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家庭、学校安全教育;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及防卫技能。

【关键词】 女大学生;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教育;安全意识

一、女大学生失联的内涵与现状

从2014年8月女大学生高渝乘坐黑车遇害到2018年8月浙江温州乐昌女大学生赵某乘坐一辆滴滴顺风车后被强奸遇害,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再次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

1、女大学生失联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关于“女大学生失联”的含义,国内外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女大学生失联的各方面的因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预防对策。所以,本文将女大学生失联的研究范围设定为相关公安部门已证实在高校就读的女性学生,在受到犯罪嫌疑人的威胁且并非自愿的情况下失去踪迹,同时,和其有主要社会关系的成员失去联络的真实事件。

2、女大学生失联的现状

根据网络报道的近5年(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来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可知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达100多起,符合本文研究范围的事件近60起。60多起案件中,很多女大学生遭遇抢劫、囚禁、强奸,一大部分仍然处于失联状态甚至已经遇害。2014年至2016年期间,女大学生失联逐渐由显性转换为隐性,增加了公安机关的破案难度,媒体报道的相关案件数量变少,但是这并不意味著现实存在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逐年减少。2017年至2018年期间,女大学生失联人数仍有上升的趋势(如图1-1)。可见,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问题得解决迫在眉睫。

二、女大学生失联的原因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当然,除了女大学生自身原因之外,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社会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

其一,社会治安管理不力。据相关媒体统计,失联事件大多数与“黑车”和“顺风车”是有直接联系的。但是,这些黑车无视社会规则、违背社会规范的不法行为仍然没有受到相关部门强有力的规范和严惩,从而为黑车和“顺风车”提供了作案机会。其二,“重利”的社会环境。高校的一部分女大学生面对利益和金钱的诱惑时更加难以把持,同时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是违法行为肆意猖獗的有利场所。其三,缺乏保护女大学生安全的相关法律。“据调查数据显示,9.20%的女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人身权利受到过侵害,这表明女生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或威胁并非个案。”[1]目前,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专门性法律,同时,国家并没有女大学生失联应急预案和管理办法或具体实施细则,在公安部门立案上也要浪费一定的时间,这可能延迟破案时间甚至错过破案的最佳时机。

2、家庭、学校安全教育不足

第一,家庭安全教育缺失。长期以来,父母只关注子女学习的智力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孩子的生命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培养,以至于会失去在日常生活中向父母索取安全讯息和获得安全教育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子女社会经验和社会风险意识的缺失。第二,学校安全教育无力。高校宽松的管理制度在给予女大学生足够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滋长了一些违规违纪的问题。有些学校只有在接到举报或在职责内发生严重的女大学生失联时才去关注事件,并没有应急方案与规定。其次,高校课程设置形式化。“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现有安全教育可操作性不足,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2]高校安全课程大多局限于安全理论知识,具体的安全实践活动还比较少,难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防卫技能。第三,高校忽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虽然部分高校已开始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教育,但除出版相关安全书籍和安全教育传单外,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还不是很多。”[3]一些高校并没有针对女大学生制定特定的安全保障体系,这使得女大学生无法从学校获得专门的安全教育和训练。

3、自身安全意识及技能的缺失

首先,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女大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单纯的、被呵护的环境,从小没有养成保护自身安全的习惯,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对象。当她们面临突如其来的危险时,经常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过于软弱甚至不敢去反抗。其次,理性判断能力不足。在“象牙塔”中学习和生活的女大学生,常常凭借书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缺乏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此外,女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薄弱,主要变现在饮食不合理且体质弱、缺乏防身技能。在“以瘦为美”的影响下,我国的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女大学生,采取节食方法达到减肥的目的。然而,有些女生却忽视自身的营养问题,使大部分节食者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身材,甚至患上厌食症。“据调查显示,某校在校大学生低体重报告率达12. 8%,而女生的体重报告率低于总体水平,达到14.9%。这可能与女孩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故意节食和减肥有关。”[4]

三、预防女大学生失联路径探析

1、强化社会安全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共同创造,尤其是相关部门应该尽最大力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整治威胁女大学生安全的潜在事件。相关部门要走入各个高校开展“识别黑车、拒绝乘坐黑车”为主题的讲座,为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其次,转变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转变需要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严格的法律制度,各个部门应定期持续的向全社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普及。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让人们在无形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染,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最后,制定保护女大学生安全的相关法律。国家应制定女大学生失联应急预案和管理办法或具体实施细则,由于在公安部门立案上需要一些时间,这有可能延迟破案时间甚至错过破案的最佳时机。所以,根据以上的情况,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时,需要明确女大学生失联成立的要件,才能在今后立案实施中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2、加强家庭、学校安全教育

新时期,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摒弃“穷养儿、富养女”的传统思想,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孩子成为考试的奴隸,很多本该早就具备的意识和技能非常缺失,其中安全意识尤为淡薄。作为父母应更重视女孩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良好气质的培养,帮助孩子认识到她们与男生的不同之处和社会中的潜在危险,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自身防卫技能。与此同时,高校应强化安全教育。多种多样、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课程会改变我们对以往安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消极态度,还能激发女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知识的兴趣。因此,学校应特别注意为女大学生建立实用的教育内容弥补生理上的不足,教授女大学生防身之术,如女子防身术、跆拳道、武术等等。同时,应聘专业教师教授安全防卫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

3、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及防卫技能

首先,增强自身安全意识。一是有意识地养成安全习惯。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需要从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开始,具备一定的安全习惯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预防失联事件的发生。二是注意个人隐私安全。女大学生在上网和交友过程中应谨慎,不可随意乱交友,在面对一些恶意网站不可打开,否则一旦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导致的后果将不可设想。三是提高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法律是每个公民应遵守的规则,也是公民防止他人侵害自身安全、捍卫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5]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多了解和学习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当我们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应当及时通知学校和家庭,并敢于拿起合法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其次,提高辨别危险能力。一是转变思想和行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怀疑是智者的明灯,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天上是不会掉馅饼,我们要牢记父母和老师的善意提醒。二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社会经验是女大学生容易被欺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女大学生应有意识地主动把握参加社会锻炼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如何接人待物,分辨是非。

最后,提高安全防卫能力。一是饮食营养合理的搭配。女大学生要改变不按时、不定次数进食的饮食不规律的行为,既预防疾病的产生,又要增强身体素质。二是掌握女子防身术。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女子防卫教育,其目的是加强高校女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忠于瘦身和防卫技能薄弱的女大学生来说,女子防身术是比较好的实用防身术。三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化险为夷。我们应该看到,与那些已经做好犯罪准备的男性相比,无论从生理构造还是力量值上,女大学生安全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此外,许多不良分子也携带杀人凶器,所以女大学生安全处于弱势状态更为明显。因此,我们不主张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用身体对抗,因为使用不适当的抵抗方式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清.针对高校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研究[J].山西农经学报,2017(19)133.

[2][3] 邓金连.浅析女大学生失联原因及应对策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29. 429.

[4] 王诗隆,丁洁,孟甜.四川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03)28.

[5] 王志清.针对高校女生人身权益保护的研究[J].山西农经学报,2017(19)133.

【作者简介】

李婷婷(1995—)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