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的研究

2020-04-01 15:08贺波冯伟兴王巍叶秀芬刘云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创新能力

贺波 冯伟兴 王巍 叶秀芬 刘云龙

摘要:研究生是我国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生的素养与我国科技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够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探讨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种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并分析了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的意义,最后提出一种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方法。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国际合作;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93-03

学术交流是现代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以学术研究、科技信息、学术思想为主要对象和内容,开展的一切与此有关的科学活动。学术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互换,信息互换是以信息的流通为目的,而学术交流是以激励和启迪研究者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精神为目的。因此,学术交流是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提升研究者学术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科技灵感的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和创造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术交流应该成为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有效的学术交流能够帮助研究生拓展宽广的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本文以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合作的背景,探讨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的方式,以期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交流的作用。

一、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研究生学术交流主要是指由研究生参加的涉及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集会、报告、讨论、培训、竞赛等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研究生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因此也就需要研究生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他们不参与学术交流,独自一人闭门造车,不了解学术发展动向,就可能与学术前沿失之交臂。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不仅要包括对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也应该包括对其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十分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工程建设工作,其中,研究生创新培养方式之一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载体更受到格外的重视,例如,黑龙江省就根据《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特制定了《黑龙江省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实施方案》。但是,目前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研究生学术交流范围上还更多地偏向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语言的限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不如与国内同行交流更为方便,二是缺少国际合作,缺乏与国际同行间的接触机会。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也在随之提升,许多问题都需要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背景下,如果研究生们不能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中,不能及时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那么很有可能使我们的科技发展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2]。

其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关注点比较单一。一些研究生在选择学术交流时,只愿意参加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活动。殊不知,某一个领域存在的不能充分解决的紧迫问题,可能会通过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交流而找到答案或是得到灵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副校长西奥多·布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致力于成立跨学科的实验室,他说人类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没有一个人有足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所有能力。因此,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既要有专业领域的深入交流,也要有各种其他知识领域的广度交流。

再次,研究生学术交流持续性不够。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国际会议和学术报告。在这些学术活动中,研究生们能够了解学术前沿,启迪他们的科研思维。然而,这种灵光乍现的科研想法还没有成熟,可能就会随着短期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缺乏后续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本文强调依托国际合作,开展研究生學术交流活动的原因所在。

最后,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毋庸置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有益的、必要的,然而,与研究生的课程要求不同,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大多数是随机的、形式化的。这就造成一些研究生是盲目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从而使得部分研究生消极对待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发挥不出主观能动性[3]。

二、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上,研究生的学术交流绝不能局限于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研究生们要将视野放宽,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方能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水平[4]。

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自我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有助于分享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突破我国的科技瓶颈,进而促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5]。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够让研究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前沿知识,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大学的每个团体都会经常邀请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做报告。这些与会者除了报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外,还与大家讨论哪些是当今科学领域的最前沿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产生思想的对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有助于主导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是由多个国家联合投资建设,解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技术问题。牵头组织或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功能的能力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6]。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交流合作下进行的,堪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如果我国的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就能依托国际合作,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接触国际上杰出的学者,思考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那么这将有助于我国主导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3.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灵感。有效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帮助研究生拓展宽广的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科技工作者从一次下午茶聊天中获得灵感而研发出来的。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认为:“一些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依赖于不同来源思想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只有当不同中心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伟大发现。因此,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术灵感。

三、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需要一个国际化的、合理有效的平台。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开展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请进来”。通过举办国内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会议,将不同地域的研究人员“请进来”,与本校的研究生共同研讨,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广泛深入交流与合作。(2)“走出去”。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鼓励研究生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学交流,拓展视域,让研究生投入实践基地、生产一线中,从而锻炼其科技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方法。该平台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平台的运行机制、提供的交流模式以及交流目标。下面详细叙述这三方面的内容。

1.运行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任何一种活动,首先都要明确它的指导思想。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应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一个学术氛围浓郁、学术理论前沿的平台,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合理有效的监管制度能够激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的意愿,提高学术交流的效果。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依据研究生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次数、成果等,对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进行考核,保证学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最后,参加学术交流的研究生要对自己所在的团队进行汇报,交流心得,不但提升参加学术交流的研究生的报告能力,还能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2.交流模式。国际化合作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2]。本文以国际合作为背景,搭建研究生的多模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首先,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国际合作。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的问题也由简单的个体问题上升为复杂的全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多学科的国际合作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国内的学术团队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学术团队共同谋大事、谋发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站上科技领域的高峰。在这样的团队中成长起来的研究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其次,引进专家。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引进专家组,扩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让研究生了解前沿技术,保障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再次,联合培养。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可以互换研究生,進行联合培养。我们的研究生可以去国外的院校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国外的学生也可以来我们这里交流访问,激发思想的对碰,在交流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术会议。依托国际合作,将单一的学术交流转化成多模式的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包括视频会议、学术讨论群、网络讲座等形式,切实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持续的、长久的、广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2]。

3.交流目标。本文搭建的依托国际合作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目标是既要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又要兼顾培养综合素质,让我们的研究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勇敢地走出去,开拓自己的能力,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克辉,傅红,李长庚,郭光华.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6):37-39.

[2]冯伟兴,贺波,叶秀芬,等.依托国际合作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9,(10).

[3]王新春,姜名荻,张仁堂.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4):206-207.

[4]新华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N].新华网,2018-05-28.

[5]何亮,凌天清.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J].教育评论,2018,(3):73-76.

[6]王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经验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33(2):33-39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基于bbw平台中外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实践与研究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