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视角下声音档案的开发利用

2020-04-01 15:20李星玥
北京档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方言声乐记忆

李星玥

摘要:声音是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播濒临消失的城市声音,是构建城市记忆的必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北京记忆”项目成果《声忆京城》,明确城市记忆视角下声音档案的类型和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档案特色提出讲好方言故事、注重活态传承、建立共享平台等开发策略,利用声音档案展现城市特色、弘扬城市文化、构建城市记忆,为开发利用声音档案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记忆声音档案方言建档开发利用

声音往往是城市的重要标识之一,一句方言、一首歌曲都可能使人们瞬间联想到某个城市。在我国,声音档案出现于20世纪初,可以再现原声语言和音乐。[1]广义的声音档案泛指一切记录声音的档案,狭义的声音档案则更强调声音本身的特性,而偏向于内容性的口述档案不在狭义范围之内。鉴于本文描述的声音档案侧重于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和濒危性,因此采用狭义的声音档案作为研究对象。

目前,档案学界通常将声音档案作为声像档案的组成部分进行宏观研究,并没有针对声音档案的特性进行城市记忆构建的分析探讨,但是在构建城市记忆实践中包含大量该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我们只有明确在构建城市记忆过程中所涉及的声音档案类型、作用和建设路径,才能充分利用声音档案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记忆。

一、城市记忆构建中的聲音档案类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言、传统戏剧、歌曲等越来越多体现城市特色的声音慢慢逝去。通过分析“北京记忆”项目成果《声忆京城》[2]明确声音档案在城市记忆构建中的类型,进一步推动声音资料建档抢救工作,保护声音档案信息资源,完善城市记忆的构建。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声音根据发声体可分为人为声音和自然声音两大类。自然声音包括非生命声音(如风声、雨声等)以及生命声音(如动物叫声)。非生命声音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没有明确的信息内容,而不具有长久保存的价值和必要;生命声音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不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没有明确指向性,难以凸显城市特色,构建城市记忆。所以,城市记忆视域下的声音档案主要指人为声音。人为声音可分为由人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如戏剧、相声、评书等,以及人通过器具所发出来的弦乐、钟声等器声。

综上所述,《声忆京城》所运用的声音档案根据档案特性和内容可分为方言声音档案、声乐声音档案和器声声音档案。其中,各种叫卖声、吆喝声等属于方言声音档案,钟塔的东方红歌声、京剧声属于声乐声音档案,钟声、鸽哨声、空竹声等属于器声声音档案。

(一)方言声音档案

以往在街头巷尾处处可以听到的各种叫卖声和吆喝声属于方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真实再现市民的日常生活,《声忆京城》通过冰糖葫芦叫卖声和修伞、收破烂吆喝声等方言声音档案能够把人们带回几十年前的北京。此外,崔金生曾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北京天桥上的各种卖货声,通过“九腔十八调,什么味的都有,呼喊声此起彼伏”的行商吆喝声,生动再现北京天桥的繁华景象。[3]方言声音档案所记录的叫卖声不仅是一种招揽顾客的方式,反映北京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更体现出人们的智慧创造和生活态度。

(二)声乐声音档案

声乐声音档案是指在歌曲制作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音乐、乐谱、唱词等各种载体的相关材料,其内容涉及曲艺、戏曲、民歌以及其他艺术歌曲等。如《声忆京城》所选用的东方红钟声,已有数十年历史,伴随着几代北京人的成长;京剧更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是北京城的重要名片之一。声乐声音档案在反映城市文化底蕴,传承城市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器声声音档案

过去老北京流动的街头小商贩或服务性行业工作者通常用各式响器发出约定俗成的声音来招揽生意。《声忆京城》中的器声声音档案不仅包括传统手艺人利用响器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还包括天空的鸽哨声。鸽哨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曹禺的《北京人》剧本中多次运用鸽哨声;王世襄的《北京鸽哨》一书曾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国际。这些器声声音档案不仅再现了北京胡同中那些即将消失的行业与传统技艺,同时传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

二、声音档案在城市记忆构建中的作用

构建城市记忆的声音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挖掘声音档案的多重价值,留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明,充分发挥声音档案在城市记忆构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方言建档实践留存城市记忆

豪迈粗犷的北方方言和婉转细腻的南方方言可以体现不同的城市特色。近年来,随着方言建档意识的加强和相关政策的推动,方言档案为城市记忆留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方言建档通常由各地方档案馆选取从未离开过当地的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录制者,以保证发音纯正老派。方言建档往往不仅对方言中的基本词汇、短句及短文进行录制,还会根据本地语言特色自主选择当地特色戏剧的剧本等文本。[4]城市宣传片《上海(纽约时代广场版)》中“居民们,关好门窗,当心火烛”的亲切沪语不仅再现了古典报时方式的历史记忆,也展现了以往生活内容的城市记忆。

(二)声乐声音档案传承城市文化

不同地区的戏剧、歌曲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反映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歌颂人民的勤劳勇敢。陕北民歌信天游让人脑海中浮现出苍凉广阔的黄土高原,扬州民歌《茉莉花》则让人联想到吴侬软语的江南小镇。除戏剧、民歌可以反映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历史底蕴外,现代歌曲等声乐档案也在构建城市记忆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北京欢迎你》歌曲中穿插京剧的唱腔和奏乐,融入北京文化元素,突出北京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歌曲讲述北京人民为迎接奥运会做的努力和北京城的变迁,反映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

(三)器声声音档案再现城市历史

器声声音档案包括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由器物所发出的固化声音记录,在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含义,但需要通过文字辅助说明以确保其内容的清晰性和确定性。如“都市发声”项目曾邀请城市居民用文字描述他们最喜爱的都市声响,“我最喜欢的声音”就包括北京电报大楼钟声、重庆磁器口古庙钟声等。[5]除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器声声音档案外,乐器形成的器声声音档案也是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古典民乐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再现浔阳江上的迷人夜景,悠长的琵琶乐音带领人们走进春天静谧的夜晚,感受月亮、小舟、花影所构成的江南水乡的城市印象。

三、声音档案构建城市记忆的路径

声音不可触碰,不可回溯。随着录音技术的出现,录音介质把声音转化为实体,实现了声音的捕捉和保存,尽管录音和回放过程中声音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轻微改变,使开发利用声音成为可能。声音的特点决定了声音档案独特的收集、管理、保存、开发过程以及记录和呈现要求区别于传统纸质档案。因为声音本身没有固定形态,要借助于特定载体才能得以保存,磁带、黑胶唱片、光盘都可以成为声音存储介质,因而导致声音档案载体多样。此外,声音档案以声音记录材料的特殊载体为主,往往还需要背景信息或文字辅助说明,其管理内容不仅包括记录声音的载体,还涉及相关说明的纸质材料,内容丰富。因此,应用声音档案构建城市记忆必须充分考虑声音檔案形成分散、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需要辅以文字说明等特性。

(一)加强机构合作,优化顶层设计

构建城市记忆的声音档案主要包括方言档案、声乐档案、器声档案,其内容包含方言、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记忆需要以内容丰富的声音档案为材料基础,然而城市记忆视域下的声音档案往往由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国家机构分工采集。因此,仅靠档案机构不可能收集全部的声音素材,只有树立大资源观念、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多元参与,才能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同时加快声音档案抢救工作,尽可能地收集声音档案,留存城市记忆。加强声音档案采集主体的多方合作,优化顶层设计,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快推进声音建档抢救工作刻不容缓。

(二)讲好方言故事,展现城市特色

声音档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声音本身,更多源于声音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这就需要深度挖掘声音档案的潜在价值,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声音档案提供可能。如正在开展的语保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词汇、短语的录制,应进一步优化采集方案,尽可能多方面地加强语言保护,挖掘方言背后的故事,展现城市风采。20世纪90年代俞敏先生曾撰文回忆老北京小贩走街转巷叫卖,吆喝“熏鱼”(实际上是猪头肉)。这个食品味好价廉,但是小贩不知道胡同里是否有回族居民,为方便交易,以“熏鱼”叫卖猪头肉。[6]因此,在城市记忆构建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讲好方言背后这些充满人情味、有温度、平民化的故事,通过情感共鸣,展现城市独特魅力。

(三)声乐活态传承,弘扬城市文化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利用声乐声音档案进行活态传承不仅有利于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创新当代文化,还可以留住城市历史文化、弘扬文化精神。目前,对于声乐采取的档案化保护大多以纸质方式进行,涉及保存、开发、利用、宣传等,口头传播的声乐作品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只有以声音的方式对这些声乐档案进行利用,让其“活”在人们的嘴边、“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活”在人们的脑海中,才能通过声乐档案的活态传承,继承、传播和弘扬城市文化。

(四)器声凝聚情怀,构建城市记忆

无论是重庆街头巷尾的麻将声还是走街串巷招揽生意的器具声,这些声音档案都体现了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在城市记忆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器声声音档案不同于传统文献档案,往往具有约定俗成的指向性含义,但是其内容可能缺少确定性,因而文字说明是器声档案的必要构成部分。文字说明是对声音档案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具体情况的阐述,只有配以文字说明的器声记录才可被称为声音档案。此外,还要明确声音档案文字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统一标准,以规范声音档案的管理。这也便于进一步挖掘声音背后的历史,保留城市文脉,构建城市记忆。

(五)整合档案资源,建立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声音档案采集保护工作,并且通过数字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声音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管理和开发利用,如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然而声音档案形成分散、载体多样导致声音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困难,使得城市记忆构建过程中往往难以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声音档案信息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只有实现声音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明确声音档案管理操作规范和统一元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库才能便于资源整理和共享,这也是利用声音档案构建城市记忆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声音通过建档得以保存,但若只是将声音档案束之高阁,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么即将消逝的声音无法得到真正的保护。通过开发利用声音档案,构建城市记忆,传播城市声音,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声音档案对于城市记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充分开发声音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利用声音档案构建城市记忆,加快城市记忆声音档案资源的输出过程,传播城市声音,保护人类文化和历史。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

[2]中国人民大学“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声忆京城[EB/OL].(2018-04-04)[2019-12-25].http:// bjsy.digitalmemory.cn.

[3]崔金生.天桥货声[J].北京档案,2008(6):50-51.

[4]尧胜男,加小双,陈睿琪.我国方言档案化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浙江省和陕西省的实地调查[J].浙江档案,2019(8):26-28.

[5]颜峻,路易斯·格蕾.都市发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6-197.

[6]汪大昌.京腔京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2.

[7]人民网.习近平谈世界遗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6-06(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方言声乐记忆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