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精准扶贫路径和模式探讨

2020-04-01 15:08刘长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模式高职院校

刘长志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年、决胜年。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在精准扶贫中应该履行社会职责,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在近几年来的精准扶贫中,摸索出了产业扶贫、精准资助、扶贫就创业等建立机制和制度,助力精准扶贫联系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过渡。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扶贫;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362-02

一、引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视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的方针。目的是要打破传统扶贫模式的束缚,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规划。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时再次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智力技能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和参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总体战,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合高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际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和新模式。

二、精准扶贫推进需要提高站位凝聚共识

一是精准脱贫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大举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3]。习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4]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二是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体现。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不打赢决不收兵。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作为全国七所、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等专科学校,有28年的办学历史,理应发挥高校优势助力脱贫扶贫做贡献。三是参与精准扶贫是履行大学使命的重要行动。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重在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事业单位的岗位中。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来看,高职院校设置的多是应用型专业,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专业实践性较强,并且紧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通过校企合作途径,为受教育者提供充足的实践和实习机会。从我国近几年的高校学生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有着较大优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地方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够获得较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提升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在凸显自身办学特征和优势,满足贫困学生需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办学价值,实现扶贫主体和扶贫对象之间互利共赢。

三、精准扶贫推进需要举全院之力、聚全院之智

精准扶贫任务指标,从中央到省委,再到教育部门,层层都有验收指标,涉及资金、项目和人员等方方面面内容落实。为此,学院注重做好领导调研、确定项目、落实资金和项目落地等,确保精准扶贫落地落实。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领导全力推动。学院党委注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政联席会、院长办公会和党建工作会常议常抓,提高政治站位,细化扶贫任务,层层传递压力,压实责任担当,严格按节点推进,责任落实到人。成立了党委书记和执行院长党政领导为双组长的精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党政领导先后8次带队赴松潘县、施家堡乡新光村开展调研和帮扶。挑选精兵强将进驻新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护理系党总支与新光村共建支部,党委委员结对7户特困户,做好巩固精准扶贫项目和资金落地。聘请了中江县集凤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廖其贵,作为护理系中药学专业技术指导教师、新光村芍药基地产业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指导教师。

二是高职院校精准要把产业项目做实,增强造血功能。5月,学院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与学院扶贫工作组反映产业扶贫项目芍药基地遇到困难和瓶颈,共同研究持续支持中药材芍药基地建设项目,确保项目不断线。执行院长杨明娜、党委书记李宗慧专程赴新光村签订新光村芍药基地项目协议,多方协调落实专项资金6万元支持芍药基地持续发展。邀请芍药种植专家现场指导,安排护理系中药专业教师赴新光村开展中药材芍药种植病虫预防专题知识培训。出资30000元设置新光村共建扶贫救济基金,专项用于贫困户结对帮扶。组织发动师生和食堂以购代捐沙棘、花辣和猪肉等“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近10万元,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组建松潘山地极限运动比赛项目论证小组,组织人文与艺术设计系与松潘县同文体旅游局研讨,完成了松潘县委托学院进行的山地极限运动比赛项目论证事宜,形成了调研咨询报告提纲。结合新光村地理位置和生态文化禀赋等实际,组建新光村特色文化墙体彩绘专业团队,制定特色文化墙体彩绘方案,项目进展顺利。

三是要注重脱贫扶智帮带,一人带动全家。为了确保芍药产业增收,学院邀请中国芍药之乡种植专家、护理系兼职教师廖其贵于今年11月前往新光村芍药种植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对芍药基地的自然条件、土壤情况、长势状况等进行调研,组织30余名村民代表、芍药种植专业户和两委干部进行芍药种植技术培训,深入田间现场交流管理注意事项和选种育种经验,接地气的培训和经验分享增强村民产业致富的信心。同时,学院倡议开展了“结对扶智一人,增收带动一家”活动,重点倾向扶智送技,帮扶学校和贫困学生。及时对接校企合作企业安排10余名松潘籍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1人、增收带动一家”目标。

四、精准扶贫推进需要不断创新途径和模式

在实践中感到,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项目和资金帮扶没有优势,只有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下功夫使长劲,与参加帮扶的其他单位一起久久为功,方能收到效果。

一是注重两委班子建设。村民看支部,支部看班子。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关键看班子的带头能力和领导能力。学院十分重视联系点两委尤其是村支部建设,一是向联系点所在村支部派驻第一书记,驻入高校师资骨干力量,增强支部班子活力;二是护理系总支部与新光村支部接成共建对子,进行党建培训,做好规划建设;三是邀请村两委班子到学院驻地的年画村参观,学习先进村建设经验。

二是产业帮扶强活动。学院联系新光村前,芍药基地建立起来了,但芍药的销路没有打开,基地管理资金缺乏。学院专门聘请德阳市中江县芍药专家、农艺师为指导专家,成立“公司+农户”芍药销售模式。同时,协调学院投资方四川希望教育集团投入资金,用于产业基地的帮扶。多招齐下,壮大了当地村民发展芍药产业的信心。

三是总结“互联网+精准扶贫”成果。学院建立师生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微店、淘宝等平台建立了线上营销渠道,既让全院教职工吃上了生态、绿色的无污染食品,同时增加了联系点群众的收入。信息工程系组织专业学科优势,为联系点建立了扶贫特色产品销售平台,面向全院师生推荐。会计系先后组织了两期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既有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模式,同时通过QQ群和微信群建立了后期的业务咨询活动。

五、结语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0年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责无旁贷地履行好高校的职责使命,完成好四川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赋予的精准扶贫攻坚任务,把短板补实,把基础打牢,让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高原民族地区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新华网,2019-11-05.

[2]李浩燃.聚焦“精准”下功夫[N].人民日報,2020-01-12.

[3]孙久文,卢怡贤.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11-117.

[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Z].新华网,2019-12-31.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模式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