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的关系

2020-04-01 07:54魏慧娟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儿童文学关系

魏慧娟

摘 要:兒童文学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儿童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与成人理解的文学作品不同,在儿童文学中参透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可以有效的提升儿童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儿童游戏大部分都需要有互动性,可以让儿童在快乐愉悦的氛围内进行知识的吸纳。本文根据游戏精神的特点进行分析,将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关键词:儿童游戏;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关系

儿童文学的中心是儿童,它将儿童的兴趣爱好与精神世界进行关联,并采用了艺术手段融合审美价值,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来塑造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体现方式就是游戏精神。游戏性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儿童文学很多时候都会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在人物塑造与语言情景中都给孩子们创造出一个具有游戏性的环境或者氛围,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儿童在接受事物的时候需要有应激性刺激才能理解得更快,游戏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增强儿童的体验感,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协同发展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儿童对于趣味性学习的渴望。

一、儿童文学理论综述与游戏精神

(一)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的初期结合

儿童天生就喜欢玩游戏,十八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作家康德首先提出了将儿童文学与游戏相结合,可以加快孩子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进程,对于孩子进一步了解社会有着莫大的帮助,所以儿童文学与游戏的结合水到渠成,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的结合成了必然现象[1]。对于游戏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在欧美一些国家做过很多研究和调查,并了有全面性的理论分析和定义,但是目前普遍的看法就是儿童文学也可以看作是游戏的一种,阅读文学也是孩子进行游戏的过程,但是儿童文学创作必须要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要符合儿童的成长发育规律,用游戏精神审视儿童文学就是以全新视角进行创作的过程,但是围绕的基本点必须是儿童,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语言、思维方式等。

(二)游戏精神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游戏精神一词传入我国的时期比较晚,大约在二十世纪中期的体育文学中才有相关的陈述,虽然当时很多儿童文学中已经出现了“游戏精神”的相关词汇,但是还没有具体的解读。民国中期有一大批的文人墨客投身于儿童文学创作当中,我们比较熟知的有叶圣陶、郭沫若、郑振铎等知名学者,这批作家也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时期的缘故,儿童文学的发展并不那么顺利,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也让人们对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所了解[2]。成人在社会中的生活使得其内心世界不再具有幻想,但是儿童的内心世界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他们喜欢也愿意追逐嬉笑的游戏生活,在游戏中更能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这也从侧面表达了游戏精神的本质需求。另外周作人先生也从美学的角度对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进行了别样的解读,明确了游戏精神的本质特点,并大力倡导将儿童文学中注入游戏精神,也为后世的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三)近年来儿童文学在我国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革,教育界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借鉴了西方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不断完善自身教育体系。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儿童的教育工作,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应用形式,也有了很多数据作为学术支撑。游戏精神的特点就是抓住孩子的心里特征,趣味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加上无边界的想象空间正是孩子的需求,儿童文学只要抓住这个特点就能很好的释放儿童的天性,这也正好和儿童文学的创作有着衔接的一致角度,利用好游戏精神的特点和本质,才能更好的掌握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内容,也能更好的为儿童服务,为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3]。

二、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我国的儿童文学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没能将游戏精神完全融入其中,游戏精神比较欠缺,作品的产量虽然已经得到了提升,但是还是缺乏经典。如何将游戏精神融入到儿童文学当中成为了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游戏精神是作者的内心映射,也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反应,代表着写作的目标与追求,这就要求作者要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时刻保持着童心、童趣,将游戏精神作为作品的美学影响主因对待[4]。另外将儿童作为服务对象还需要作者感受到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儿童与大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我们要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和故事的发展,也要使用儿童的语言进行表达,不能将成人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过多的使用,以免成人化渗透到作品中,让儿童文学发挥出其本身的纯真性。儿童有强大的幻想能力,他们的思维经常是天马行空,游戏精神恰好能够满足孩子对于未知事物的幻想,会提供新鲜性、新奇性的想象空间,在更大的维度上帮助孩子建造一个精神家园,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就是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时候,同时在内心深处体会到快乐,既可以完善自己的梦想,也可以塑造自己的品德。

三、儿童文学创作中游戏精神的文学内涵

儿童文学主要是思维的发散过程,成人会更多的关注客观世界的描绘,如果用成人的思维角度去创作儿童文学,不会受到儿童本身的欢迎。首先儿童文学中常常塑造一个弱小,或者悲惨的人物,但是这样的人物却能够忽然变得强大起来,用他的勇敢、智慧、精神等作为武器去战胜邪恶,如果用成人的眼光看来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讲却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正是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和期盼,作品本身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可以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促成儿童内心“真、善、美”生根发芽的过程,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其次儿童文学中的主人公常常都是优于其他所有人,他们有着善良的外表、聪明的头脑、过人的勇气、勤劳的身体与精明的头脑,这样的形象过于完美,却在开始受到排挤,随着故事的进展会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最终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可以使得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让孩子们的思维沉浸其中,获得愉悦感,虽然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最终都能有完美的收场,让孩子有更多好心情阅读完这样的作品,这也是儿童文学结合游戏精神所产生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健全,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很有限,这些制约因素都强调了游戏精神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儿童文学必须也能够以正面角度进行创作,同时要兼顾孩子的兴趣,并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儿童游戏的前提就是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趣味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游戏精神是对生活态度的外在体现,更是一种审美观念,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游戏的规则,并针对性的体验儿童的心里变化,游戏精神不仅直接影响儿童文学的走向,也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阴肖娟.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的审美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5):36-38.

[2]韩金男.回归与超越 ——试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治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3-5.

[3]徐德荣1,何芳芳2.论儿童文学翻译中游戏精神的再造——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002(002):P.115-127.

[4]葛明星,刘栋.幼儿阅读教育中重塑游戏精神[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24-26.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关系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