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写作和生活就在我们中间

2020-04-01 08:51王小妮
新晨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记萧红写作者

我为什么写萧红

1994年9月9号的晚上,我接到《作家》主编宗仁发从长春打来的电话。他说要编一套“中国女作家传记丛书”。问我能不能写一本?我说,要是写萧红,我就写。他说行,就萧红了!电话里的对话,是一句顶着一句的。电话挂在墙角。墙角没有开灯,也没有座位。站在黑暗里接电话,有什么时间去考虑呢?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我是诗人,是面对自我的那种诗人。转过身去,写一部传记作品,去看别人,没想过;我对萧红认识不多。只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过《生死场》,后来翻过《呼兰河传》,知道她是东北人,命运流离又夭亡。是一个有天分的作家。其他的,都不清楚;一本传记,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远不是我所长;在深圳,很难找到有关萧红的书。出版社用快件帮我寄了两本评传、一些散的文摘复印件,还有萧红的几本作品。资料非常有限。

欧文·斯通写《渴望生活》,对梵高生活过的地方,逐城、逐地进行了考查和专访。那样写萧红,很多因素都不允许。我面对的这些,全是难度。放下自己的创作,来写这本传,简直没有一点理由。但是,我为什么想也不想就接受了。真正的作家,是稀有的。在本世纪,萧红算一个。我能为一切悲惨和不幸动心。我和萧红同样是东北人。所以,我愿意写。但是她,却在31岁的时候,死在离家那么远的香港。我在心里,曾经为她的死庆幸。如果活着,还能再有什么辉煌吗?最快、最简短地结束苦难,不是更好吗!

怎么写这本书,很自然地我就想,我决不写一本干巴巴的由史料堆砌的传。我要找到她的心理线索,而不是列举一个人的档案。我要写的,是一本小说。

在大的事件上,我依据史料。其余的,我要创造细节、画面和动作。我要让人们看见她,她是正走着的。让人们听见她,她是会出来说话的。写完了,我想把书名叫《你妄想飞吗?》。人们都反对,说不像一个书名。但是生活,不正在以这种口吻对我们说话吗?缺了谁,活着的人都挺好。挺好的人最后也都要死。是什么东西能动人?站在半个世纪以后看,比萧红更悲惨的人和事,时刻都在发生。

悲剧,才是精神的顶峰。

她的写作和生活就在我们中间

这本关于萧红的书在1995年的春天完成,当时动笔写它的初衷是试图去接近和还原这位才31岁就过早离世的北方作家。二十几年过去,如果换到今天,我可能会放弃这个尝试,人和人的接近,更多的时候是愿望或者奢望,嫌隙和误解很可能更真实,我们能去贴近和感受一个作家留给世间的作品,就应该满足了。就在不久前,我和家人在东北的中部开车旅行,高速公路上迎面一闪而过的指示牌上显示前方距离哈尔滨还有200多公里,听说城市的外延已经把萧红的故乡呼兰县变成了哈尔滨市辖内的一个区,她的故居周围竖起了楼房。连最容易被保留下来的山形水势这些原始地貌都很难再去复原,一个敏感写作者的内心皱褶和波澜怎么可能被后人准确地揣测和描述。

在北方旷野上漫无目的地走哪儿算哪的这些天,常常被大片大片一直平铺到天边的北方沃野给感动,虽然,插队时候的记忆还在,眼见的农作物都认识,玉米,水稻,矮棵高粱,谷子,豆子,白苏,每一片都珍贵可爱,大地内里的底力真是不可抗拒。看起来过于随意的地名把这些油绿动人的沃野串联得天衣无缝:夹皮沟,西乱泥,三个顶子,火药库,偏脸子,后自然。

在這些地方的小饭馆里坐下,背后一桌围着一群男人都光着上身,握着啤酒瓶呼号喊叫,隔着玻璃的街道对面有个女人拐着走近,是个正着急赶路的罗圈腿,这些声音人影多像萧红的《生死场》,眼前来来往往的我们,和萧红本人,和萧红关于故乡的故事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最近最自然的承袭,所以,不要把她理解成一个过去时代的作家,她的写作和生活就在我们中间。

相关链接

《萧红:人鸟低飞》的人物特色文/ 青豆

作者用“我”叙说,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我”是个女人。正因为她是女人,她的人生便是服毒的人生,“我倒霉,我是一个女人,一个软弱无力的女人。”正因为她是女人,她便会从小被父亲冷落一旁,在童年残存的记忆中,母亲是一根针,祖父是一张会笑的老树叶儿,祖母是一件黑斗篷,而“父亲是什么?我这一生也没想明白……”因为她是女人,“我这一生……总在别人的屋檐下。”童年的草垛与五娘是我唯一欢乐的源泉,到了十二岁,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在她身上重演。她选择了出走,而当她一跨进社会的门槛,迎接她的就是一副狰狞的面孔,时刻都有被吞噬的危险,萧红在试图摆脱那个时代的枷锁,而她单薄的身体还是被时代的利刃刺得遍体鳞伤。她要婚姻自主,她不想象牛马一样被他们牵着,而当面对李洁吾太太时,她被催垮了一次。也许当幻想的翅膀飞得愈高,摔得也愈重;汪少爷的出现,她再次燃起希望,可是结局是:身怀六甲的她被弃旅馆;在风雨飘荡中,她抓紧了那梦想中的一截麦杆儿,那便是与她共患难了五年之多的萧军,“他是那种男人,他坐在那儿,你就放宽心,你就不发慌。”当她发现自己已握不住这一截麦杆儿时,她选择了先入为主,“我要主动,我要马上下这个决心,脚已经站到了悬崖边儿,让他一只手推我,还不如干脆自己往下跳,死了,也占个主动。”她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坚强维护自己尊严,她不想再看到从父亲牙缝中冒出的冷笑,她想做那个时代坚强的女性,而最终她只走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便香消玉殒了。

内容简介

在众多写萧红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王小妮的《萧红:人鸟低飞》独树一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的写法,让作品既写了一个人一生的宏阔,也凭借一支敏感细笔,试图深入到历史现场,潜入萧红的内心,写一个流浪者的心理现实。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材料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之间,王小妮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正是这种平衡,赋予这部传记一种张力,一种直逼人心的力量。王小妮说,好的写作者从来都是稀有的,萧红是一个。一个好的写作者来写另一个好的写作者,又能写得好,实属难得。

作者简介

王小妮,生于长春市,1985年迁居深圳。出版有诗歌《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致另一个世界》,随笔《上课记》《上课记2》《看看这世界》,小说《方圆四十里》《1966年》等二十几种。

猜你喜欢
传记萧红写作者
别把八卦当传记
白马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论写作(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读失败者的传记
写作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