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之路径

2020-04-06 03:25蔚海燕李旺
图书与情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数据服务新文科

蔚海燕 李旺

摘   要:新文科的产生深植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数据密集型的第四科研范式给文科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因而从数据的角度看待新文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新文科应遵循信息技术“祛魅”、学科交叉融合、数据人才培育、解决重大问题的逻辑进行建设。图书馆在人文社科数据获取、保存、传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中台”地位。图书馆数据服务可从DIKW模型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个层次开展,赋能新文科建设。

关键词:新文科;图书馆;数据服务;学科交叉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s deeply rooted in major changes of society. The data-intensive fourth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has brought new breakthroughs to liberal arts research. Therefore, 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from a data perspectiv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More specifically, the new liberal arts should follow the rul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enchantmen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ata-talented cultivation and resolving major issues. It is the advantage in the data acquisition,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at determines library's middle stage statu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refore, library data service could be improved from the DIKW model, including four levels of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wisdom to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library; data services; interdisciplinary

1   引言

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新文科”的概念被提出[1],2019年国家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新文科”的概念被正式推出,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3],教育部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更多地为学术界所讨论。由于新文科的概念尚不清晰,不少学者对于新文科的内涵、特点进行了探讨。如张俊宗[4]认为新文科具有多重面相与意义,应从学科、历史、时代、中国等多个维度进行理解;樊丽明等[5]则认为要从时间、空间、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新文科;李永杰[6]则指出新文科更强调哲學社会科学的实践意义。尽管看待新文科的角度不同,但对新文科的认知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新文科的提出并非源于传统文科的不足,即新文科的“新”并非“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主要体现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的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

新文科成为研究热点与当下“文科”的发展现状难以分开,一方面,中国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新的研究工具、方法、范式在文科研究中应用愈发广泛。文科转变为新文科既是为适应时代发展给人文社科带来的要求与挑战,也反映了人文社科内部的自我革新。由于新文科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特点,目前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到应用层面。多位学者针对各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提出了思路:马世年[7]从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四个特征来解读新文科背景下的“新中文”学科建设;白贵和杨强[8]从意识形态、课程体系、专业技能、师资队伍等角度确立了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新进路;马费成和李志元[9]对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这些研究大多研究都从单个学科角度出发讨论新文科背景下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思路。

图书馆作为内容存储、获取、传播的主要机构,在新文科建设中能提供各种资源,是新文科建设中不应当忽视的重要角色。如刘艳红[10]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图书馆需要积极变革,面向多层次用户提供多样的服务。在第四范式逐渐深入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设需要哪些服务,图书馆自身优势如何与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相耦合? 图书馆的地位如何,应当承担怎样的数据服务,以及如何支撑新文科的建设? 这些问题都是图书馆参与新文科建设中必须要解答的问题。本文从数据视角出发,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实施思路,以期对探索图书馆助力新文科建设带来有益的思考。

2   第四科研范式下新文科的建设逻辑

新文科的建设应关注三个方面的趋势:其一是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因此急需对文科进行创新以保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增高,新的学科不断涌现,需要从宏观层面理清新文科背景下新学科的建设逻辑与建设重点;其三是文科人才紧缺,虽然学科更多,招生更多,但当下文科人才仍然供不应求,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固守人文传统、能解决好中国问题的新文科人才。

以上三点趋势都伴随着数据密集型的第四科研范式的产生与拓展,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泛滥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与机遇,数据智能催生出一批新学科,进而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第四科研范式的视角看待新文科建设,是解决新文科建设问题的重要逻辑。新文科的建设逻辑应当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科为主体进行高水平建设,以人才为对象进行培养提升,目标是解决更重大的战略问题。

2.1    完成信息技术的“祛魅”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已非新鲜事物,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态势进入其他学科,人文社科领域正是受此影响最大的领域。数据挖掘、人工智能、AR等新兴技术近年来为人文社科的研究与教学都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全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使过去许多不能开展的人文社会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手段[11],但与此相对应的,信息技术的浸入也带来了“附魅”效应,出现了“重术轻道”的倾向。

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本作为人类由“神魅化”社会走向“世俗化”社会的最强大动力,近代承担“祛魅”作用的科学革命正是由技术推动的。但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又被重新“赋魅”。对于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技术存在神圣性又神秘,许多学科过于看重定量研究,各种先进工具、方法的使用逐渐掩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思考本质。因而,信息技术一方面拓展了人文社科领域,一方面又逐渐萎缩了研究者对于人文社科领域人文传统的需要与能力[12]。

第四科研范式下新文科的建设首先要做到对信息技术的“祛魅”。要正确认识到数据范式给人文社科带来了什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作用,厘清科学领域间的关系,确认文科与理科、工科之间的差别,谨防“新文科”在跨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浪潮中,质变为披着文科外衣的“新理科”甚至“新工科”。须知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对象“人性”的基础不是制造活动而是思维活动,不是工具而是精神[13],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依然应当秉承的观念,也即新文科建设“守正创新”的指向所在。

2.2    推动学科协同、交叉与融合

近年来,社会需求使得各学科边缘交叉出了一大批新的学科。据教育部数据[14]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160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已经达到549个,相比于2019年增长了8%。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独立出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交叉学科数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从具体交叉学科的名称来看,以“数据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模式构建的交叉学科是当下我国交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的经济计算与模拟融合了统计、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武汉大学开设的数字传媒将新闻传播、软件工程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交叉等,这些交叉学科毫无疑问都属于“新文科”的范畴。

目前已有的交叉学科大多通过更新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专业的创新建设,新专业的课程、研究都沿用所交叉学科的原有资源,这种粗放的交叉方式协同能力差,难以实现科学整体化、发现新的科学生长点、解决重大问题的设立目的。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的建设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学科间的协同,学科间交叉、融合要实现乘数效应,其重点不在于叠加、混合产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在于建设“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应用型的、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复杂多元的学科间相互配合的研究与教育方法[15]。新文科下学科的建设逻辑应当是从没有联系的多学科到跨学科、交叉学科,最终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普遍公理与认知模式,实现新文科领域内包括新的交叉学科、原有学科在内的协同,取代并超越原有的学科体系,产生新的科学生长点。

建设新文科体系下的超学科,要提供完整、全面的数据资源保障,将学科体系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数据资源与数据处理能力能为这些超学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在超学科体系下梳理新文科建设中出现的协同学科群、跨学科、交叉学科,要整合各专业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作交叉学科、新学科建设的支撑,以数据连接各原有学科,基于数据对各学科进行宏观协调,以数据为核心确定研究主题,各学科主体将数据与学科原理、逻辑策略性地结合。

2.3    促进具有数据素养的人才培育

新学科的设立代表着新的需求与新的理论、方法的出现,但由于交叉学科各校设置差异较大,不仅名称难以统一,即使名称相同或相近,由于专业所属院系不同,培养方案也往往千差万别。因此,要在数量大、差异化大的各新文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取核心的能力诉求。第四科研范式下,发现、评价、合理有效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将是新文科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數据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从数据意识、数据能力、数据伦理三个层次有意识地培养新文科研究者与学生的数据素养[16],从数据意识方面来说,要打破传统专业知识的局限,让新文科研究人员与学生都能敏感意识到数据的价值,具备数据思维;从数据能力上来说,新文科研究者与学生应当具有获取、评价、分析、保存数据的能力;从数据伦理上来看,要规范使用数据,在获取数据时要关注数据的真伪与质量、使用数据时要关注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涉及机密的信息要关注信息安全。

当然,重视数据素养并不等同于将数据处理、管理能力的培养置于人文学科的思辨能力之上,数据素养应当与人文精神相互融会,要用数据思维与人文的思辨精神结合,以数据视角看待问题,掌握以解决人文问题为导向的数据能力,以人文精神内核指导数据的使用,建立数据伦理规范。

2.4    实现面向重大问题的主动引领

社会越发展进步,对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就越大、越多、越高。新文科建设是要立足于解决国家、社会的重要问题,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国家硬形象。传统文科注重思辨,第四科研范式为新文科解决重大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与思路,即通过数据的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迅速,许多重大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让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进行传统的研究,而庞大、全面、实时的数据则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充足保障,引导人文社科研究者采用创新的数据视角解决问题。

基于数据视角,人文社科研究者解决问题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也将会得到提高。过去重大的宏观战略问题,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往往仅能以自身经验、知识为支撑,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下对问题作出判断与解读,进而提出战略构想或解决思路,这样的解决方法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容易受研究者个人的偏好或知识结构影响。数据范式下能利用全局、多源数据,拓展过去以问卷、访谈等数据采集方法,获取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从更宏观、更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

3   赋能新文科建设:新文科视域下图书馆数据服务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即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过去提供以文献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看,今天的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数据资源获取的主要场所;从信息资源的角度看,其由被动提供信息资源变为主动提供数据服务。守正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守正方面,图书馆要沿承其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对信息资源进行中立的存储[17],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信息资源不能因为经济价值较低而放弃存储;创新方面,要重视信息、知识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传播的主动性,利用新的技术方法主动打破人文社科各学科知识间、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壁垒,让哲学社会科学内部资源、其他领域可利用资源能在新文科学科间、在各研究项目中、在各学者之间充分流动。

整体来看,人文社科领域的用户与其他学科背景的用户数据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16],但无论是新文科研究或是人才培养都要求他们拥有数据思维、更多地利用数据资源,这种发展要求与现实情况的隔阂需要有中间机构来进行连接。基于此,图书馆不仅应该作为有关于新文科信息、知识的基础设施,要考虑新文科用户与其他学科用户相差异的数据需求,逐渐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在“推”的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将数据与各种工具整合,以透明、易用的服务形式主动提供给新文科用户,降低数据使用门槛,在“拉”的方面对新文科用户的数据素养进行培养,增强用户的数据思维,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道德,成为连接数据后台与科研产出、人才产出前台,提供数据服务的“中台”设施,发挥纽带作用,为新文科的建设与未来研究“赋能”。

3.1    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内涵

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提出与图书馆近年来所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密不可分:如研究数据管理、数据监管、数字人文研究等。陈建新[18]则认为图书馆未来可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开发服务、存储服务、分析服务、发现服务等。图书馆数据服务本质上是广义的图书馆数据服务体系,包括数据管理服务、数据计算服务、数据素养教育等。其中数据管理服务包括了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各个过程的服务。数据服务的方式既包括数据的导航指南、咨询建议服务,也包括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和平台等。

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首先是建设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和数据内容。图书馆利用分布式系统整合包括文献数据、研究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在内可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类型比例持续增长。要高效利用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或开发;数据的存储服务为个人或团体的研究数据提供保障,存储服务一方面是对用户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数据收集的举措与开发的步骤,既为用户提供服务,也对数据重用打下重要基础;数据参考咨询服务主要包括数据发现与检索、数据素养教育,数据发现与检索指通过数据检索、导航、主动推荐等方式来揭示数据存在,进而实现服务,数据的素养教育则是直接对用户进行教育培训以提升其数据思维与意识、数据能力及数据伦理;数据分析计算是在数据基础上,直接提供一站式的分析、计算服务,如计算、可视化等内容。最终目的是围绕文科用户的科研活动,提供不同科研生命周期阶段的数据服务。

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开展、优化是用户导向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要深刻把握研究者对于数据服务的需求。而新文科建设中又亟需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走在研究者的需求之后又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对图书馆创新服务提出的要求。

3.2    新文科用户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服务

从用户视角来看,图书馆是人文社科数据、信息、知识的重要存储机构。人文社科的许多资料都以纸质或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图书馆中。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19]收集整理其特藏资源建成了包括北大名师、燕大论文、北大博文在内的一批特色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也保存有大量特色文献数据库,这些资料档案都是极具价值的内容,要让这些典籍发揮更大价值、支撑新文科建设。

许多文科研究者并不重视对于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共享的意识、能力、条件,因而图书馆应进一步提供数据存储的平台和服务,提供更便利、更易于使用的数据存储与共享服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应当新文科的研究者与新理科、新工科任务不同,其需要一定数据素养,但往往无需过度关注技术底层细节。图书馆可以直接为新文科研究者提供封装好的、透明的数据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成熟的存储方案、平台提供给研究者让人文学科研究者对于储存所知更多而非更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提供存储、管理服务也有助于信息技术的祛魅,让研究者更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新文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对用户而言,图书馆也是数据、信息、知识的获取场所。人文社科的研究者多有从图书馆、档案馆获取相应的知识与资料的习惯,新文科背景下,图书馆应当认识到,被动提供档案等数据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文科研究者的需求了,提供以数据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向外拓展的一系列信息、知识甚至智慧等内容,才能满足文科研究者的需求。新的数据平台、数据门户与其集成的一系列服务如可视化、在线分析等逐渐成为图书馆支撑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平台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于用户的科研需求进行数据分析。

4   DIKW框架下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的实施路径

不同人文社科研究用户对于数据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有的用户需要最原始的数据,有的则需要经过汇总的信息,而有的希望获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还有的用户则希望得到更高层级的智慧来支持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或战略制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中台”设施,图书馆应当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以支持具有不同数据诉求的新文科研究人员,在此背景下,寻找一种框架对图书馆在新文科建设中所能提供的数据服务的层次进行梳理尤为重要。

DIKW是符合该要求的一个基本模型,其将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由低到高归集到一种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下。自1989年DIKW被提出[20]以后影响巨大,理论学界大量学者如叶鹰和马费成[21]对其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DIKW链,在实践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数据库的发展也证明了DIKW的解释性与说服力。虽然近年来也有学者如叶继元等[22]认为DIKW框架无法完全正确地反映数据、信息等概念间的关系,但计算机学科与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证明了在实践意义上DIKW框架对于数据资源能具有一定归纳能力,因此,本文试图从DIKW的四个角度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图书馆在提供数据服务展开论述。

4.1    数据层:从自建数据库到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是DIKW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过去数据被认为能为信息、知识、智慧提供素材,而在大数据环境和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下,数据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凸显。数据的内涵也实现了从“事实或观察的结果”到“资源”再到“资产”的转变,其价值不断提升。

多所图书馆近年来发力自建数据库,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有特点、目的性强的自建数据库,而这其中人文类型的数据库又占据了绝大部分,这些数据库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数据资源。近年来全球的开放数据运动和开放科学也推动了人文社科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图书馆首先开展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即设计研究数据管理的政策,搭建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培养数据馆员等。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人文科学大数据平台。因而从数据层来看,图书馆首先能够实现有价值的文科研究数据被长期存储,结合数据管理的生命周期来推动文科数据的重用与创新,真正服务于新文科建设。

4.2    信息層:提供数据计算,推动跨学科交流

过去的文科数据库往往只能提供数据的检索与下载,然后在本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文科数据为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在数据之上形成多种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如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等其他科学数据的分析服务,国内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基于本校发表论文、专利提供了信息计量、分析等信息服务,但对于研究数据尤其是文科研究数据的分析服务还较少,国际上不少图书馆已经提供了相当便捷的信息分析服务,一方面新的技术便于研究者挖掘、发现知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新文科研究者对于文科数据的分析门槛,依靠图书馆提供的分析工具与资源服务无需配置工具或下载数据。

图书馆可以成为学科间的纽带,超学科背景下,急需一个能横跨知识体系的机构来保证交流,具体到实际规划中,应当提供各学科交流合作的数据平台。高校图书馆与各学科研究人员的联系密切,是各个学科的学术中转站,学科论文收录、查新、数据存储、成果统计等服务都要经过图书馆,数据馆员就成为连接各学科与图书馆的天然桥梁。图书馆应当成为学科交流的中介平台,将人文社科研究者信息、各类研究数据与资源、研究成果等进行组织、存储,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从底层是保障新文科学科间信息技术与数据的交流,从中层应当是促进跨学科项目的协作,从高层应当是助力跨学科人才的联合培养。

4.3    知识层:推进数据素养教育,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

知识层面,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主要可以通过推进数据素养教育、开展数字人文的研究和实践。图书馆承担着教育辅助的功能,信息素养教育也一直是图书馆的教育工作之一。在新文科背景下,提供数据素养教育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尤其是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尤为重要,可通过数据素养通识教育、学科专题数据素养教育等开展。

第四科研范式下人文领域应用数字化技术形成了诸多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社会科学领域则出现了社会计算的概念,无论是数字人文还是社会计算,都反映了信息技术与文科研究深度结合。数据技术能带给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者的,绝不仅仅是事务性的将传统文档电子化,其带来的新方法、研究的新模式等内容能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进而产生新的知识。2014年,Keller和王宁[23]将数字人文与社会计算的项目分为电子文献数据库、互动式学术、强化版书籍三种类型,并指出这些类型的项目都面临着可持续性的问题。上海图书馆[24]以关联数据(Linked Data)的形式将其数字人文项目所用的基础知识库、文献知识库、本体此表等各类工具与资料进行封装,以多种方式提供数据接口供用户调用,这类数据服务解决了数字人文项目可持续性的问题。图书馆可领衔或参与到这些数字人文与社会计算项目中,一方面真正做到嵌入式服务,也可为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的知识产出进行组织与长期保存,以支持这些知识在今后得到复用,甚至可以形成数字人文的方法和工具,引领新文科建设的创新。

4.4   智慧层:开展智库服务,推动超学科创新

“智慧图书馆”的提出表达了图书馆人利用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的愿望。也有多名学者提出了疑义,智能技术是否能使图书馆变得智慧?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如何产生智慧并服务于新文科建设?图书馆的数据服务的智慧层应关注几个问题:推动了人文学科学者之间跨学科交流产生智慧,对超学科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产生智慧,提供智库服务而将智慧转化为决策,将数据、智能方法与工具、专家智慧等融合[25]最终推动超学科创新。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26]中指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咨政建言。高校为国家提供硬软、巧锐实力的战略引擎与国之战略重器,新文科在其中举足轻重。目前我国图书馆大多都已经开展了智库服务,但图书馆智库服务对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影响较小,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深度参与文科智库的建设中去,利用其数据服务提升高校的智库服务。

5   结语

新文科建设不能忽视数据方面的建设,要深刻把握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在新文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新文科建设对于图书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图书馆要明确自身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定位,认识到自身在数据、信息方面的多维优势,提供其他机构所缺乏的能力给新文科研究者,真正为新文科研究“赋能”。

参考文献:

[1]  我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呈现井喷式增长-教育-人民网[EB/OL].[2020-12-22].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525/c367001-30014317.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 [EB/OL].[2020-12-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4/t20190429_380009.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2-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  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5):13-17.

[5]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6]  李永杰.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05(1).

[7]  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5):18-21.

[8]  白貴,杨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J].出版广角,2019(9):29-32.

[9]  马费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4-15.

[10] 刘艳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4):115-118.

[11] 马费成.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J].评价与管理,2018,16(2):1-5.

[12]  黄欣荣.论技术的附魅、祛魅与返魅[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10-15.

[13] 孟丽娜.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J].晋中学院学报,2015,32(6):23-2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EB/OL].[2020-12-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22/202008/t20200827_480690.html.

[15]  李颖.全英文授课模式的动因论——超学科分析的视角[J].中国外语,2013,10(1):47-53.

[16] 王菲.“新文科”研究生数据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77):7-9.

[17] 吕玉芝,李冬梅.浅论信息服务中的人文精神体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99-100.

[18] 陈建新.科学数据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13(4):93-95.

[19]  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EB/OL].[2020-12-01].https://www.lib.pku.edu.cn/portal/cn/zy/tszy.

[20] ACKHOFF R L.From Data to Wisdom[J].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89,16:3-9.

[21] 叶鹰,马费成.数据科学兴起及其与信息科学的关联[J].情报学报,2015,34(6):575-580.

[22]  叶继元,陈铭,谢欢,等.数据与信息之间逻辑关系的探讨——兼及DIKW概念链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3):34-43.

[23] MICHAEL A KELLER,王宁.数字人文和计算化社会科学及其对图书馆的挑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0):1-3.

[24]  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EB/OL].[2020-12-01].http://data.library.sh.cn/index.

[25]  赵星,乔利利,叶鹰.面向数据智能和知识发现的图书情报学跨界拓展——数据—学术—创造整合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16-25.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年度工作要点-社会科学司[EB/OL].[2020-12-01].http://www.moe.gov.cn/s78/A13/A13_ndgzyd/.

作者简介:蔚海燕,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系副教授;李旺,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数据服务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馆员建设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公共图书馆流通外包管理研究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胜利油田智慧社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