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0-04-07 03:34李亚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李亚平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社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分析,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学生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明显。基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以学生为本,挖掘网络社区的“三全育人”功能;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结合”原则,打造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品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平台与机制。探索价值观宣传与师生良性互动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育人相并轨,理想信念培养与个性发展引导相并行模式,以期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社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平臺; 机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26.8%。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网民群体的比重占全国网民的29.9%,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网络已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获取信息、张扬自我个性的主流渠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方式,网络出现了一种令大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虚拟化的网络社区,大学生在这些“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魅力。

高职院校有着自身的办学发展轨迹、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生培养模式、学生需求,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因而高职院校网络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存在差异。如在论坛上的发帖量,高职院校明显少于普通本科高校,师生互动频率和探讨内容的多样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从网络社区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有必要。

一、网络社区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创的“社区”一词的主要内涵是“共同体”,是指具有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群体,在一定活动区域内进行社会活动。网络社区则是在实体社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以网络为媒介,群体以爱好、文化或其他需求因素集结进行交流、讨论、交易或娱乐。对于“网络社区”概念的界定,约翰·哈格尔三世和阿瑟·阿姆斯特朗在《网络利益》一书中首先把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加以突出。网络社区主要表现形式有论坛、贴吧、讨论组、聊天室、博客、播客等。在社会学角度,网络社区则是网民在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活动场所。

(二)特征

作为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产物的网络社区,其特征不仅包含了传统实社区所具有的互动性、专门性特征,同时也兼具了虚拟性、开放性、信息海量化等特征,具体包含了:

1. 虚拟性与真实性交互存在。区别于实体社区的交流借助于实际地理场所,网络社区内成员的交流互动依靠网络平台,交互平台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社区的虚拟性。虚拟性不仅表现为参与主体不受地理区域远近的限制,可以超越空间并且可以参与多个社区,还表现为参与主体可匿名化;扮演角色虚拟化;参与形式非实体化,可以图像、文字、动画等方式展示。正因此,网络社区也被称为虚拟社区。与此同时,网络社区中的互动和交流确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会对参与主体甚至现实社会产生影响。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网络社区的内容越多地成为社会热点的网络化呈现。网络社区体现为虚实交互的矛盾性特征。

2. 开放性与非控性相伴相生。通常情况下,网络社区对参与主体的门槛设限较低,接触网络即可加入其中,且不受地域、种族、年龄、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体现了极大的开放包容性。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海量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可以同时并存各类网络社区,各个社区也可同时涵盖所有领域。再加上当前网络社区的监管和治理的滞后性,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即时传播也凸显了网络社区的非控性。

3. 交往的平等性与丰富性。从网络社区的微观形态来看,交往主体可以不受交流环境的影响,自由充分表达,信息也实现了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互、多形态、全时空的立体共享。交往的自由和平等特征也带来了信息形式的极大丰富。使得虚拟社区展现为多维、逼真、创设、综合性的丰富实践场域。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区思想行为现状分析

“网络社区”对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独特的诱惑力,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已网罗了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通过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91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近90%的学生已有3年以上的网龄,且每天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的人数达到了43.19%。从在线应用行为的对比来看,网络聊天、学习专业知识、玩游戏、购物等4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图1,图2),且网络聊天的两项指标均排在首位。

从网络社区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度结果分析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区思想行为的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因素多元化

调查对象中62.03%的学生“完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充斥在网络上的垃圾信息以及低俗道德思想观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的看法,42.37%的学生表示认同,21.4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客观因素的对比显示,思政课程、学校环境、社会风气、网络、家庭教育等均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了影响。

(二)网络社区对高职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影响

与现实社区一样,“网络社区”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对教育对象产生了影响。调查结果显示,29.45%的学生认为网络对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65.0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对加强学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持赞成态度的比例为67.64%,适当形式和方法可以接受的比例为25.42%。“愿意课余时间与思想政治课老师、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网上交流”以及“会关注老师创建的博客、论坛或贴吧”的比例分别为68.09%和72.9%。

(三)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明显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和内容,85.3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建立专门信息交流平台(网络社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应侧重“政治修养”、“道德规范”、“网络素养”、“心理疏导”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具备“教育手段多样性”、“与学生互动方式灵活性”、“内容丰富性、趣味性”、“话语的亲和性”等特征。

跟随形势发展,总结归纳网络社区学生思想行为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走进“网络社区”也就成为了必然。“网络社区”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境之一。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已明确将“网络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工作,积极进行网络内容建设,使用正向网络舆论引导,创建新时代健康绿色的网络文化。”[1]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而言,在学习能力、自律性、自信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思想政治素养也相对较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时间较短,目标侧重于专业技能、实践素质的提高,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理论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侧重于专业老师实训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竞赛能力培养,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较小,思政辅导员队伍未能按照1:200的师生比例要求配比,导致他们工作量大,疲于应付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主要依靠思政课堂开展,形式内容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平台搭建迟缓,对学生的网络社区思想动态关注不足,师生互动交流途径较少。主动占领“网络社区”阵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着手。

(一)明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目标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网络社区”现象的存在是由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产生的。网络媒体的多样化和信息迅猛传播,决定了学生获取信息之快和内容丰富。由此导致学生意识易受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综合素养有限,很容易出现对正面信息认知不足,对负面信息缺乏鉴别等诸多问题。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能力,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和改善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现状,帮助他们摒弃错误网络思想行为,树立积极的网络观、思想观、价值观,从而增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明确网络社区对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力、主导性带来的挑战,强调网络化、个性化思政育人的需求,理念和实践应同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需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以此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此要求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从抽样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构成来看,尽管82.86%为团员,仍有接近40%的调查对象不完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任重道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网络社区的“三全育人”功能,确保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内容

习总书记曾对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做出过重要指示,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改革思路。要求思政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兼容、主导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由于“00后”学生群体成长面对特殊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主观存在较强的个性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三结合”原则:(1)从网络社区的特征出发,实现价值观的主导性渗透与网络沟通互动平衡性结合的原则;(2)从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因素的多元化与学生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应遵循家校系统性共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原则;(3)基于学生对主题实践与交流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偏好选择,应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德育实践过程有机结合的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应着眼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从调查对象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思想素养的途径统计分析,思政课堂仍然是目前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程应充分运用网络,通过开展“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 ”、“学习资源库”等,推进课程内容的视频化、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服务学生需求的线上线下合力。其次,打造校园网络思政文化品牌。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筑梦”大学生思政样板间。将思政教育主题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依托团日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开展校园特色的参与式网络文化建设;借助网络直播、网络评选、网络公益活动,开拓创新性网络实践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第三,建立网络服务管理交流专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公信力的提升,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所需相结合,围绕安全常识、人际关系、就业咨询、创业服务、奖助学金、失物招领等设立网络服务交流专区,将思想政治教育、时事热点、网络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等内容兼容并蓄,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常态化。

(三)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平台与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育应与时俱进,树立网络育人思维。首先,高职院校应注重思政教师队伍的合理配比,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网络授课、交流水平的培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网络沟通工具的熟悉度;提升教师网络突发舆情处理、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德育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的思政教育水平。其次,思政教师应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积极通过网络社区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把握舆情动向,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结果中,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微信”、“QQ”并未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仅仅充当了工作和通知发布的工具,互动交流内容少。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借助网络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三,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与专业实训教师及企业教师接触较多,全体任课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应纳入思政育人主体。运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实现网络的三全育人功能。通过加强校企交流沟通,结合绩效考核设置,推动多主体、全方位、全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实现了拓展和延伸,“5G时代的来临更使手机作为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屏,具有方便快捷、普及率高、随身性强、互动功能突出、个性化特征明显等独特优势”。[3]互动平台搭建的需求也在问卷调查中显示了必要性。目前虽然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网网页已日臻完善,且发布内容丰富,信息及时。但缺乏专门的师生交互和信息交流平台。可依托思政课程,搭建“思政课程聊天室”;依托微信、QQ、微博、數字校园等,打造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上工作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优秀朋辈为主导,建立主题网络交流社区。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通过“大思政”模式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形成线上线下、校内外联合育人机制。学校管理层面,院系、党团、学工部门应尝试在“大思政”模式下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席会,定期指导发布思政工作要点,总结网络思政效果,干预指引难点,实现思政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教师工作层面,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基础上,与学生自由平等交流。发挥学生组织的网络管理、服务功能,形成辐射学生组织、社团、班级、宿舍、学生和家长的网络思政工作模式,实现思政工作的日常化、个性化。网络文化方面,在充分树立优秀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校外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优质企业开展合作,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故事、社会热点、新兴产品等社会资源,转化为微电影、公益视频、直播等网络文化产品。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热情,更丰富思政教育载体,形成网络实践育人机制,实现思政工作的特色化、精品化。

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网络社区的兴起,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提供了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建设也在逐渐探索,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工作,丰富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价值观宣传与师生良性互动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育人相并轨、理想信念培养与个性发展引导相并行,方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7.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01).

[3] 刘强,刘红芹. 新媒体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9.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