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管理创新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

2020-04-07 03:50张文晶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管理创新

张文晶

【摘 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何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基础,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必然,从而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本文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管理创新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组织模式创新

一、制造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做强实体经济、继续抓好制造业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着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就要求制造业必须由过去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不断提升制造品质,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习总书记指出: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要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这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业必须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掌握更多高精尖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这都需要企业管理创新作为支撑。

二、技术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探索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级的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聚焦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在此背景下,某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承载着抢占全球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发展“卡脖子”技术,对行业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任。技术创新中心在建设中秉承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原则,通过打造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的“创新雨林生态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使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不仅仅有高校、研究院所、创新团队等技术创新的优良“种子”和“土壤”,还有包括政府、行业组织、金融资本、上下游企业等“阳光雨露”的精心呵护,真正形成“政产学研用资创”的协同创新生态。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就是要当好制造业创新的“园丁”,紧紧围绕行业需求,整合现有创新载体和资源,推动机制和管理创新,营造制造业创新更加适宜的“气候”。搭建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积极推进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高精尖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弥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和空白,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集聚更多更优的“种子”,让创新的激情竞相迸发,让一棵棵小树苗快速地茁壮成长。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按照市场的原则,采取与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方资源合作的方式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依托产业技术联盟或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协同协作,整合集聚,形成创新共同体,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条件和水平,实现技术跨界创新,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此方面,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在组织创新方面。为了更加灵活、高效地整合全球、社会各方面资源,技术创新中心率先尝试实行公司法人实体的治理结构,建立业务群的组织架构,淡化部门墙,增强协同性。在业务架构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卡脖子”技术等行业共性问题及需求,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填补行业技术研发及服务空白。

二是在机制创新方面。创新之路越走越宽,需要强大的资源聚集和协同开放能力。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开展机制创新,运用“创新拉力赛”等模式,撬动政府和社会资源,与资本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多赢,从而加速推动创新技术产业落地,初步摸索出解决“政产学研用资创”资源协同中痛点问题的路径。

三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国家战略,重点攻关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整合国内外优质技术资源,建立创新的合作机制,最大化地吸引高端人才、聚集技术资源,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三、构建创新生态圈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制造业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无论是制造企业本身还是零部件供应商对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特别是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和依赖度更是极高。固然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制造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但制造业创新也不能仅由政府财政单边买单,引领制造业发展还是必须依靠技術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制造业创新的突飞猛进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帮扶支持,更离不开金融体系的运作和新市场的开拓。目前,我国制造业创新仍延续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其融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金融公司等方向,融资渠道主要有股权融资和风投两种。但这些方向和渠道并不能完全提供合适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以满足制造业创新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银行贷款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专业人才,不能为制造业创新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二是,融资模式不能覆盖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也不能实现资金需求的最大化。三是,制造业创新企业或研发机构,大多是成本中心,短期无法见到收益,且资金投入大,所以很难从银行获取相应的贷款。四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融资通道也极其有限。

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具有长期性、收益不确定和高风险性、轻资产及早期无现金流等特点,无法提供短期回报和有效担保。目前,国内主要金融体系--股市、债市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短期业绩压力或担保要求对技术创新支持有限。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虽然投资期限较长,但由于将上市作为主要退出渠道且技术判断有信息不对称短板,仅有很小的比例投入到早期技术创新项目。为解决资本短期逐利性和技术创新长期投入之间的矛盾,在技术和资本中间搭建桥梁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创新技术跨越“达尔文死海”,需建立创新模式优化社会资源调配和配置效率。

国家金融政策层面,建议将融资优惠政策向制造业技术创新机构倾斜,建立制造业创新专项配套服务等机制。金融市场层面,建议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载体、渠道,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推广互助担保、创新融资租赁、无形资产抵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创新方式,从而全面、精准、深度地服务制造业技术创新。令人欣喜的是,6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这是推进关键制度创新,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帮助符合科技创新的企业做强做大的具体表现。通过发挥科创板的改革作用,带动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更加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技术创新中心,特别是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在创新孵化模式中也可积极探索创新,发挥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行业、专家资源优势,建立行业专业技术投资团队和优秀项目筛选机制,识别前瞻性、关键性创新技术并以自有资金进行技术孵化,后续由种子基金、合作市场化基金直接参与接力投资,在产业化阶段与地方政府、产业资本、银行等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投贷联动的模式,聚集金融资源、扩宽融资渠道支持创新技术有效孵化和产业化落地。制造业创新离不开金融服务,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同时,制造业创新也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晶晶;胡登峰.制造业“隐形冠军”培育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01):54-61+157.

[2] 冯志军.东莞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9(09):22-26+78.

[3] 王海杰;宋姗姗.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企业价值生态系统构建的视角[J].管理学刊. 2019(01):43-54.

[4] 李妍.创新生态系统下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09):22-30.

[5]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18(04):1-9.

[6] 滕堂伟;瞿丛艺.借鉴加州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科学发展. 2018(04):21-29.

猜你喜欢
管理创新
关于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