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020-04-07 03:50黄启城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综述动机

【摘 要】 利润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最为关键的信息之一,其不仅是关乎企业管理层能否实现其薪酬契约,亦是能指导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而盈余管理最为一种企业常用的操纵盈余的手段,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经营活动、销售活动以及企业形象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盈余管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从影响因素、产生的动因角度对其进行评述。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影响因素 动机 综述

一、与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

从影响因素来看,现有文献大都集中于公司治理、内外部审计、会计准则高管以及董事会成员背景等微观方面如何影响盈余管理,较少涉及宏观经济因素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研究。Dechow[1]等发现,管理层权力对于盈余管理强度具有影响。他发现管理层在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后,盈余管理的强度增强了。Milbourn[2]发现盈余管理与高管任期相关。任期较短的CEO为了向治理层、企业外部体现自己良好的经营能力,因而会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罗珊梅[3]研究了内部控制与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抑制了权力高管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却引发了更加严重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崔海红[4]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拥有学术背景和政府从业背景有利于抑制企业采取大清洗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杜兴强等[5]研究发现女性高管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同时监管强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曹琼[6]等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审计费用越高(一般来说代表审计质量越高),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明显。阮滢等[7]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不会受到审计监督的影响。周庆岩[8]等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何琛等[9]通过对生物资产三个方面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后,提出生物资产的确认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分类要具体化、计量中使用的折旧和减值政策要非明确以及改进报告中的有关披露。

二、与动机相关的研究

此外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这二个方面。基于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主要涉及股票的发行、财务预期、以及企业并购。基于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存在与薪酬契约、管理层契约和隐性契约当中。下面我们分别对基于上述动机的相关文献进行介绍。

股票发行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盈余管理行为。因为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粉饰其财务报表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达到抬高股票的目的。Rangan[10]发现股票发行时常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但是企业上市后这些企业业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滑。DuCharme对Rangan的观点表示认同并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他的研究,股票发行期间异常应计利润和发行后的长期受益之间具有反向关系。黄梅[11]发现盈余管理是企业IPO常用的一种策略,对于业绩较差的企业,上市前一年的盈余管理强度增强。她还发现IPO后业绩较差的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与其盈余管理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对于较好的公司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他认为,企业的类型(好或坏)决定了将要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的原因。好的企业采取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了关于公司情况的积极信号。而差的企业的盈余管理常常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目的是顺利通过审批或是吸引投资者。

企业并购

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的过程当中,还会发生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下市收购”和“换股并购”中发生的盈余管理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为了企业以及股东的利益,在企业退市回购的过程中,管理层也有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目的是降低股票价格减少回购成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被监管机构察觉的风险较低,因为企业退市后,无需向公众发布公开的财务报告。但是学术界对此种观点有着不同的声音。Perry&Williams的研究认同了这种观点。但是DeAngelo基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样本并未发现这一现象。另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在换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为了降低收购成本增加股东利益与自身利益,管理层有动机在换股并购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Erickson通过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并购过程中公司取得的收益正相关。Loius他们发现在达成换股协议前的会计期间并购企业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还提升自己的报表业绩,而在接近换股协议达成当日,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的关系效应发生逆转。张自巧和葛伟杰[13]以2008年至2010年采用股份支付作为支付手段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企业在并购前半年倾向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调整盈余而在并购当期存在显著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他们得出并购后公司业绩的下滑受到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交替影响。徐红等[12]以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公司上市前的盈余管理受到并购融资方式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若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融资,则在并购前倾向于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除了从并购前与退市回购角度来研究盈余管理,有得学者同样研究了并购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王钰伟、唐新建和孔墨奇[14]通过研究发现并购后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并购效益呈负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并购后的效益越低,公司在并购行为完成后两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越高。

基于财务预期

因为管理层存在迎合各类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财务预期的动机(否则管理层会遭到利益损失),所以管理层可能为了实现公司的财务预期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具體来说就是投资者、分析师、监管者和债权人投资者等等利益相关者希望企业处于财务盈利的状态,所以当企业预期会遭遇亏损时,管理层可能运用会计政策有目的的选择应计项目或是与关联方进行交易从而使企业实现盈利。Burgstahler&Dichev[15]的研究发现发现与实现轻微亏损或轻微利润减少的公司相比,实现轻微盈利和利润增长的公司的数目十分之多,因此他们认为大多公司为了实现财务盈利实施了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能操作的利润是有限的。Degeorge etal的研究也再次证实了这种观点。此外Burgstahlher and Dichev[15]发现为了赢得良好的企业声誉和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管理层常常实施盈余管理操作公开的财务报告来迎合分析师预期而Call et al[16]通过研究发现短期的盈余预期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较小。刘春力[17]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诱导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他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同时提供现金流预测和盈利预测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部分学者不认同上市公司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是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财务预期。马德芳和吴翔[18]以2004至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确实具有迎合证券分析预期的的需要,但是他们通常采用的是预期管理这种手段而非盈余管理。

薪酬契约

根据契约理论,为了缓解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委托人可以制定与公司业绩等挂钩的薪资契约来制约、引导管理层的行为。因此,管理层有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财务报表以达到既定的业绩目标从而实现其自身财务利益的动机,如王钰伟等[14]的研究表明,并购后,并购收益越低,进行盈余管理能够显著的提高管理层的薪酬。国外相当多的文献证实了管理层为实现报酬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这一观点。Healy等[19]发现管理层是否采用应计盈余管理与其薪酬契约约定的收益密切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管理层是否变更会计政策与其分红计划的采纳和修改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有部分学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如Gaver & Austin的研究表明管理层并不一定会进行盈余管理。只有当实际盈余低于合约中所规定的能够获取分红的盈余时,管理层才会通过盈余管理这种方式来提高盈余。我国学者对于薪酬契约与管理者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同样存在类似的争议。李延喜等[20]发现管理层报酬与正向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刘新民、张莹,王磊[21]的研究发现创始团队的股权薪酬与真实的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这表明股权薪酬激励会诱发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货币薪酬对真实的盈余管理是具有两面性的,即货币薪酬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而罗玫和陈运森[22]从绩效评价标准和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角度来研究该问题得出了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水平并没有呈现顯著的相关关系。另外张娟、黄志忠[23]的研究得出了李延喜等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管理层实施的货币薪酬激励能够显著的抑制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并且显著的降低了审计费用对于盈余管理的反映系数。

管理层契约

当企业绩效不佳的时候,管理层可能会面临离职危机,为例避免自己被解雇遭受利益与声誉的损失,管理层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将未来利润转入当期。DeAngelo的研究发现当企业业绩不佳,管理者面临来自外部竞争这的威胁,遭遇离职危机时管理层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来保护自己。Dechow & Sloan从另一角度来研究该问题,他们发现管理层除了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还会通过影响投资决策来进行盈余管理,前者只是对应计会计项目的调整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后者往往会对企业造成更加深刻的影响。Defond & Park的研究也正式了管理人员为避免离职而进行平滑收入的行为。

隐形契约

隐形契约(文化、管理层个人心理、性格、宗教信长、法律环境和管理层的社会关系等)同样会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相当多的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Call et al.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盈余管理问题,他们发现具有个人主义心理的管理层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他还发现如果整个社会是厌恶风险的、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的,那么有利于抑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Srinivasan等[24]的研究发现企业母国的法制环境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Ke[25]等的研究发现:在中国较弱的法律制度与监管制度下,AH股的非正常应计项目要高于A股公司和AB股公司。Chan[26]等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追回条款与应计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会采取更为隐蔽的真实的盈余管理。一部分学者从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问题,他们发现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高管存在校友关系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存在正相关关系。罗宏、曾勇良与宛玲羽[27]的也从个人心理方面研究了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他们发现,由于攀比的心理,高管的薪酬低于行业高管报酬的薪水越多,管理层越有可能在未来的会计期间通过盈余管理来提升自己的报酬。同时,他们发现,高管倾向与使用较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而不是应计盈余管理来实现这种目的,并且当内部薪酬差距的缩小有利于抑制这一种行为。

三、文献评述

总之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全面化,涵盖包括会计准则、内外部监管、治理结构、采取这种行为的动机等方面。并且随着法律的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与真实的盈余管理而不是最初的应计盈余管理,同时研究的内容也开始涉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 Dechow P. M., Sloan R. G., Sweeney A. P.. 1996.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s: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CEO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 1-36.

[2] Milbourn T. T. CEO reputation and stock -based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2) :241~276.

[3] 罗珊梅,郝玉贵,罗春华. 内部控制、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会月刊,2019(01):15-23.

[4] 崔海红. 独立董事特征、盈余管理与资产处置[J]. 财会月刊,2016(26):35-39.

[5] 杜兴强, 赖少娟, 裴红梅. 女性高管总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17(1):39-45.

[6] 曹琼,卜华,杨玉凤.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J]. 审计研究,2013(6):76-83.

[7] 阮滢, 赵旭.政府审计监督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会计之友,2017(1):119-125.

[8] 周庆岩, 张建平. 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42-46.

[9] 何琛, 段萍华. 盈余管理空间与生物资产准则的改进[J]. 财会通讯,2017(28):25-28.

[10] Raman, K.&H. Shahrur. 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on Corporate Suppliers and Customer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4):1041-1081.

[11] 黄梅. IPO公司盈余管理动因与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2] 徐虹,林钟高,彭圆圆. 上市公司并购、定向增发与盈余管理[J]. 财会通讯,2016(24):3-10+129.

[13] 张自巧,葛伟杰. 股份支付并购中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2013(01):23-28.

[14] 王珏玮,唐建新,孔墨奇. 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变动[J]. 会计研究,2016(05):56-62+96.

[15] Bergstresser ,D.&T. Philippon. 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3):511529.

[16] Call, A. C., S. Chen & B. Miao et al. Short-term earnings guidance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4,(2): 955987.

[17] 刘春力. 中国证券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8] 马德芳,吴祥. 盈余管理、预期管理与证券分析师预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4):149-156+160.

[19] Healy, P., G Serafeim&S. Srinivasan et al. Market competi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persistence in accounting profitability around the world[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4 ,(4):1281-1308.

[20] 李延喜,包世泽,高锐,孔宪京. 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 南开管理评论,2007(06):55-61.

[21] 刘新民,张莹,王垒. 创始高管团队薪酬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04):61-70.

[22] 罗玫,陈运森.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会导致高管操纵利润吗?[J]. 中国会计评论,2010,8(01):3-16.

[23] 张娟,黄志忠. 高管报酬、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基于盈余管理异质性的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2014,17(03):74-83+93.

[24] Srinivasan, S., A. S. Wahid & Cz Yu. Admitting mistakes: home effect on the reliability of restatement report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5(3):1201-1240.

[25] Ke, B., C. Lennox & Q.Xin. The effect of China's weak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quality of Big Four audit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5,(4):1591-1619.

[26] Chan, L.H.,K.C.W. Chen & T.Y.Chen et. al. accruals-based earnings Substitution between real and adoption of compensation clawback provis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5,(1):147-174.

[27] 羅宏,曾永良,宛玲羽. 薪酬攀比、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操纵[J]. 南开管理评论,2016,19(02):19-31+74.

作者简介:黄启城(1994-01-13),男,壮族,广西南宁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综述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