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影响因素探析

2020-04-07 03:50周露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青少年

【摘 要】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因素很多,本文基于国内外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因素的研究现状,综合评述了近几年出现的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因素。以及各因素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程度,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影响因素

1.引言

非自杀自伤(简称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或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随着生活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自伤问题已趋于严重化,自伤因素也越来越多样化。自伤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因素分析

2.1学校因素

研究表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同样会进行自伤。他们也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排斥,排斥,排斥、欺凌-自伤是一个恶性循环[1]。

2.2家庭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如忽视消极的环境)对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性质和质量有重大影响,并可能会阻碍青少年健康情绪调节技能的完善,进而诱发自伤。由此可见,青少年与父母和同龄人之间低质量的依恋似乎是以后诱发精神病理学的远端高危因子。

2.3精神、心理病理学因素

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断与统计手册》使用“性别焦虑症”这个词来形容那些有高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令自己痛苦的性别身份。先前的研究报告指出,跨性别人群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发生频率很高,自伤在跨性别青少年中是常见的,与一般人相比,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LGBT)的年轻人群中自伤率要高很多。 可见,跨性别因素是青少年自伤的一个高发的危险因素。

2.4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自我批评与许多精神病理学有关,自我批评是自伤的一种特殊的易损性因素,自我批评的程度决定了自伤的程度。因为自伤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导向虐待的形式,因此,自我批评的人更容易通过自伤来惩罚自己。

自我批评被认为是自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然而,自我批评和自伤之间关系的潜在调节者和可能加剧或缓冲这种联系的潜在调节者很少被研究。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找到二者间的潜在调节者,减少自伤的发生次数。

除此之外,长期的自我批评会演变成自我怀疑,最终导致绝望感的出现。这个时候,自伤作为一种有效减少绝望的方式,给青少年缓解绝望情绪带来希望。因此,自伤被认为是处理绝望的一种很有效的策略,因此,绝望是诱发自伤的潜在因素之一。再者,青少年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很容易遭遇挫折。现实的境遇会令他们心灰意冷,使他们的内心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很多青少年会选择沉思。高度沉思的青少年在经历消极情绪时,时常会频繁思考他们的消极情绪或可能的因果,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直至青少年不得不采取一些快速的应对策略,比如自伤。

2.5生活因素

研究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会被累积的消极生活事件所泯灭,让青少年陷入不良情绪的漩涡;青少年群体交际范围窄,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難免会遇到各种负性生活事件,若不能勇敢积极地面对,势必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继而导致自伤的发生。

2.6其他因素

除以上列举因素外,自我伤害的其它因素也已经被确定,包括抑郁的情绪,增加的焦虑,低自尊和关注自我失败的认知;除此之外,情绪调节障碍、社会支持水平低、全球心理困扰、认知方式、生活意义感、心理健康史等变量似乎也放大了自伤;童年创伤经历、心理症状、身份问题、跨性别恐惧症水平、人际功能障碍,以及紧张的情绪、内心空虚、攻击性和恐惧等都可能会导致自我伤害。

3、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上述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关联。鉴于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环境,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又有主次之分。同伴排斥和校园欺凌,以及与父母和同伴的依恋质量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自我批评、绝望和沉思等心理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至于跨性别人群和边缘性人格障碍、饮食障碍等因素虽只是存在于少数人中。但也应该在后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由于水平有限,本综述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内容还不够全面具体。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上述提到的自伤各因子,继续探寻出更多更高效的调节因素,有望降低自伤发生率,让青少年群体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Sentse M, Kretschmer T, Salmivalli C. The longitudinal interplay between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social status: age-related and gender differences.  2015, 24, 659–67.

[2] Claes L, Bouman WP, Witcomb G, et al.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trans people: associations with psychological symptoms, victimiza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 Sex Med 2015, 12(168).

[3] 白媛媛. 大学生感恩、负性生活事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周露(1987-7-19),女,汉,河南信阳。研究生,青少年心理健康,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河南省信阳市,464000。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